《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原文: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哉!

《道德經》第九章,老子開篇就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已”,是停止的意思。要保持盈滿,不如少裝一點,讓它不盈滿。這樣才能留下一些空間,等到有的時候還可以再裝。當任何容器裝到滿的時候,如果還有更好的東西,就再也裝不進去了。

如果沒有更好的東西,裡面裝滿了也是要溢出去的。任何一個蓄水池,如果它裝滿了水以後,它一定是向外流的。那與其這樣子,你不如少裝一點,讓它保持可以再裝的那個功能,那不是更好嗎?我認為到了七八分,我就差不多,我留下一些空間才有彈性,可是我心裡頭我是滿足的,為什麼?因為我一旦不滿足,我就很急著去爭,那個不足的地方,而且我覺得我只有一半,我要讓大家知道我只有一半,我就會響叮噹。大家就覺得你是偽善的人,你不是真心的人。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揣”,是捶擊的意思。如果把一個東西拿來,用錘頭去捶,就會把它變得很尖銳,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鋒芒畢露。結果就是不可能長期保持。再銳利的刀,用過一段時間之後,都會變鈍。一個人,尤其是年輕人,最忌諱的就是剛出來的時候,經常鋒芒畢露。這個我學過,那個我們老師最厲害,另一個我上網都查過了……這都叫作鋒芒畢露。

我們都知道,人有一個習慣,凡是看到尖銳的地方,一定要把它銼銼,銼到它不尖銳為止。其實,我們是為了安全,而不是為了破壞。但是,那個尖銳的地方就很麻煩了,因為常常被人家銼銼、修理。一個鋒芒畢露的年輕人,隨時有人要修理他。這就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可能長期保持這種狀況。“滿招損”,一滿就一定會損,一鋒利人家一定要把它搞遲鈍。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這句話我們一定要仔細,錯誤不在金玉,問題不在金玉。你家裡有很多金玉有什麼關係,老天難道就不喜歡嗎?不會的。我們一再說明,老子不反對我們富貴,孔子也不反對我們富貴,老天更不在乎我們有多少錢,所以金玉滿堂沒有什麼不對的。既然這樣,為什麼下面加上一個“莫之能守”呢?

就是因為你已經金玉滿堂了,還要去守它,那就守不住。金玉不是罪惡,富貴不是罪惡,罪惡在於你要守住它,把它變得沒有用途了。只要你這樣做,人家就會來偷,偷不到還會搶,再加上天災人禍,總有一項可能把你整個毀掉。

下面接著講得更清楚: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富貴沒有壞處,我們一再說老天不在乎你有多少錢,因為就算你有很多錢,對老天來說也不過是一點點。問題在那個“驕”字,人一驕就完蛋了。我們現在常常聽到說,這是我們中國的驕傲,我很不喜歡聽這種話。

這是我們家的驕傲,我們學校有這麼一個學生我們感覺很驕傲,我們有這樣的小孩我們很驕傲,這種話最好不要講。因為驕者必敗,傲不可長。中國人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驕傲。因為富貴而驕,問題就在驕,而不在富貴。自遺其咎,你就會自取禍患,就會自找麻煩,就會自取其咎,就會自討苦吃,就這麼簡單。一個人謙,你才會有福氣,你一傲,怒就麻煩了。

第九章最後一句話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哉。看到這個“功遂身退”,我們要好好去想一想,老子一定喜歡功,而不會討厭功。他喜歡人把事情做好,而不喜歡人偷懶,也不喜歡人不做事。他只是說我們不要居功,不要仗恃自己的才能,自高自傲,而是應該好好把事情做完以後,身退。身退不是退隱,不是當隱士,老子和孔子都不喜歡隱士,隱士就等於不存在。你有很好的能力,你有很好的經驗,你不出來對社會做事情,那等於沒有,等於零。

但是我出來做事情,我就要功勞,我就要升遷,我就要大家感謝我,我就怎麼,那就更糟糕了。所以你從兩邊這麼一看,你就知道,老子的思想是很積極的,一點不消極。人活著就是要工作,你工作就是要把它做好,但是你要記住,你做完以後,不要貪戀功勞,不要廝守那個職位,不要告訴大家這都是你做的,也不要咄咄逼人,到處告訴年輕人自己當年的貢獻,這些態度和行為都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我們要向老天學習,老天做了很多很多事,但是它始終不居功。所以身退的意思,就是說我不居功,我不佔那個位置,不一天到晚講自己。我們中國人常講,好漢不提當年勇。一提當年勇,人家就會覺得你在吹牛,其實那已經不算什麼了,你還記那些幹什麼?好漢不提當年勇,就是雖然當年勇過,甚至還有過成就,但是現在事情已經過去了,就要絕口不提。

人家說這個社區是你規劃的,你說沒有;人家說你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很多的事情,你說沒有。這就是老子的作風,對中國的影響的確很大。所以,老子在本篇末尾特別加上“也哉”二字,就是為了提高我們的警覺性。

中國人真的很幸運,有這樣的一個引導,使得我們能夠全身而退。那麼,歷史上全身而退的人都有誰呢?張良肯定算一個。為什麼韓信退不了,張良就退得了?要去想一想。還有范蠡。范蠡如果不退,他就非死不可。大家想想,范蠡那麼大的功勞,為什麼還要急急忙忙地退隱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范蠡當年跟勾踐講,要對付夫差這種人,只有一種辦法,你去吃他的大便,他就會很感動,就會相信你,就不會提防你,你才有希望復國。

勾踐心想,只要能復國,我個人做點犧牲有什麼關係?於是,他就真的去嘗夫差的大便,並對夫差說,通過嘗大便,就可以知道你身體的狀況怎麼樣。夫差真的很感動,就罵手下人:“你們都說他壞,他怎麼壞了?他是好人。”然後,勾踐就復國了。

范蠡真的很聰明,他一定讀通了《道德經》。他知道復國後的勾踐,跟當年的勾踐心態是不一樣的。范蠡知道勾踐會想:天底下有誰,敢叫我去吃人家的大便?也就是這個傢伙。他第一次想起時會原諒,說人家是好意。第二次想起時,覺得這個傢伙真過分。第三次想起時,就是殺了他!范蠡看明白了這件事情,乾脆跑了。所以我們常常講,老替人家出餿主意,也許當時是有功勞的,但是從長期來看,最終是要吃虧的。

所以讀了這一章以後,我們要記住,替人家出主意,不要出太多的奇招怪招,否則總有一天自己要身受其害,這是自取其咎。一切事情適可而止比較妥當。講到這裡,老子把話題一轉,開始教我們修身的功夫。所以我們接著就要來看第十章,什麼是道家修身的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