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本國史》閱讀中的心得體會

利用一週工作之餘,認真的閱讀呂思勉老先生的《白話本國史》,當然暫時未能讀完,將將把上古史(周以前)部分掃過,頗有些心得體會。

第一、讀史的價值

僅僅是為了瞭解過去發生的事情嗎?

不盡然。

首先,不可能完全瞭解過去發生的全部事情,就算記錄的再詳細的史料都有著遺漏和疏忽。

其次,古代歷史,更多的記錄貴族生活,尤其是皇帝及圍繞在其身邊的諸多人士的云云總總。

然而,讀史價值何在?

讀史是個動作,也是一種行為,更加可以看做一種狀態。

書中,呂思勉老先生給出歷史的定義:歷史者,研究人類社會之沿革,而認識其變遷進化之因果關係者也。

私以為,對於普通的讀者來講,談不上“研究”二字,權且增長見識的目的,或更為準確。

好比說,腹中空空的,總想找點東西墊墊,腦袋瓜子亦然。物質追求和精神渴望,同理,都要抓,都要管;都要強,人才壯。

再者說,事物的發展,客觀規律和內在邏輯,總變化不大,深思熟慮,還是可以尋見一二。

哪怕是,站立的位置,思考的角度、維度、深度、廣度,均有著千差萬別的,甚至可能是天壤之別,不過,變遷進化之因果關係總是大致上不會偏太多。

還有的,格局的提升,這點很關鍵。從宏大的場面,過去的種種,眼下的困難,也就不是難事,多少有些安慰,不太惶恐。

客觀上,紛繁的信息,如何湊一起?歷史車輪已行走下去,總還能夠試著去覆盤,假設和猜想。

第二、歷史的研究方法

總結起來,科學的方法和發展的眼光。

一來,抽絲剝繭,將史料中的其他學科內容,交給更為專業的人士去解讀。天文、曆法均有著對應的體系,學習本身沒有錯,時間卻是有限的,精力分配是關鍵。

二來,對待史料,儘可能在掌握信息的前提下,通過社會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不可抱著“今不如古”的態度,譏諷、嘲笑。

三來,驗證前行,在存量史料的基礎上,還需不斷地去與新的發現去相互驗證。

第三、存疑的態度

盡信書,不如無書。很有名的話,如何操作?

個人以為,先沉下去,認真對待,按照作者書中所說,列出提綱。接著,對於有疑問的地方,查詢其他的看法,秉持開放的態度去對照。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未在最高峰?

沉下去,跳轉開。歷史具有很強的代入感,適時的放下,走出來,過幾天,有新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為古訓。

第四、多讀幾遍

此為讀書的方法,任何書籍,讀一遍,不可能完全吃透。對於沒搞明白的地方,標記出來,讀完整個章節,進行回顧,多讀幾遍,其義自見。

讀的時候,寫寫、畫畫、算算、理理。

寫寫脈絡、大事件;畫畫路線、時間軸;算算財政、得失點;理理邏輯、思緒感。

列幾個目標,寫幾個計劃,找幾個朋友,讀幾本好書。


《白話本國史》閱讀中的心得體會


《白話本國史》閱讀中的心得體會


《白話本國史》閱讀中的心得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