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飞博士近期接受《人民日报》采访观点集锦

2018年10月12日-2018年10月22日,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何飞博士连续三次接受《人民日报》采访,聚焦“一般性商业助学贷款、消费升级、消费金融”话题,以下是《人民日报》相关报道集锦,供读者浏览。

采访一:2018年10月12日 《人民日报》第17版文章《帮扶力度大 学费有着落》

《人民日报》:除了国家助学贷款,还可以面向困难学生提供哪些金融产品?

何飞博士:作为国家助学贷款的重要补充,应该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一般性助学贷款,满足学生更加多元的需求。商业银行的助学贷款在还款时间和方式等设置上可以更加灵活,不同于当前政策性银行“毕业后立即还款”的要求,能给刚踏入社会的学生留足“喘息”时间。

《人民日报》:助学贷款产品公益性强,利率低,甚至不需要抵押担保,如何提高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何飞博士:在担保方式上,可以联合有资质的保险机构,共同发放基于保证保险的商业助学贷款;与政府部门合作,由地方政府作担保,解决商业银行后顾之忧,甚至可将具有稳定经济来源的亲属等纳入贷款对象,降低贷款违约概率。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个人征信体系的作用。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有助于银行约束贷款人行为,减少违规风险,鼓励银行放心大胆地在助学贷款上进行更多探索。

《人民日报》:如何防范“校园贷”诱贷诈骗行为?

何飞博士: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贷款可能是人生第一次,不少人缺乏金融知识和辨别能力,对那些钻空子的违法犯罪行为,政府必须严厉打击。要坚决取缔不具备贷款资质的中介机构,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的借贷主体,从贷款源头上实现有效把控。加大对诱贷诈骗、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同时,大学生的信贷产品一定要坚持小额、分期原则,有效控制单个主体的借贷总额,防止出现多头恶性借贷。同时要简化流程,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年轻群体的借贷体验。

采访二:2018年10月15日 《人民日报》第18版文章《消费在升级 供给要跟上》

《人民日报》:如何看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消费升级?

何飞博士:经过近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态势得到巩固,消费的作用更显著。但这一过程也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难题。比如,相对于优惠政策驱动下的“被动消费升级”,“主动消费升级”还不够。

《人民日报》:从供需端如何看待消费升级?

何飞博士:从供给端来看,商品供给尚未有效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从需求端来看,支撑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几个关键因素还不够稳健,根基不够牢固,比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等。

《人民日报》:如何有效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

何飞博士:实现消费升级,有不少配套工作要做。首先要切实推进改革进程,尤其要在减税降费方面出实招、见实效,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并提升居民非住房消费比重。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下功夫,解决居民消费升级的后顾之忧。此外,加强消费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居民信贷消费需求,但也要防止过度举债消费,形成金融创新促进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

采访三:2018年10月22日 《人民日报》第17版文章《消费火正旺 金融添把柴》

《人民日报》:如何看待居民杠杆率上升现象?

何飞博士:当前居民住房杠杆率较高,需要密切关注过度借贷导致的居民杠杆率继续上升的问题。此前还有部分消费贷款有违规流入楼市的情况,消费金融风险控制趋严。由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类产品出现较快、品种较多,给人们造成消费金融大爆发的错觉。但消费贷款规模并不大,在居民总体贷款中占比较低,还需加以引导,促进其规范发展。

《人民日报》:如何解决过度借贷可能导致居民杠杆率较快上升的问题?

何飞博士:既要密切关注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取缔不具备贷款资格的放贷机构,严厉打击那些故意放纵和诱导消费者多头借贷、借新还旧、乱用借款的从业机构,又要通过各类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消费群体理性借贷消费,尤其要关注长尾人群的信贷需求和借款现状,形成“贷得出,收得回,管得住”的局面。

《人民日报》:如何解决信贷流向不清的问题?

何飞博士:在消费贷款种类上应鼓励发展商品贷,有效管控现金贷,加大对现金贷的流向审核,防止消费贷流入股市、楼市,必要时应要求借款人出具借款使用证明。针对骗贷、多头借贷等,首先要加快消费信贷类从业机构接入百行征信或人行征信的进程,加强信贷违约、逃废债人群信息披露,同时加大处罚力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其次,应在行业间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通过组建信贷机构联盟,约束多头借贷行为。

《人民日报》:如何形成金融创新促进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

何飞博士:关键还是要坚持“开正门”“堵偏门”。既要鼓励各正规消费金融机构加大力度,以满足更丰富的消费场景为出发点推进金融产品创新,也要始终按照金融业务必须持牌经营的原则,推动不具备从业资质的平台加快市场出清,坚决遏制打着互联网创新旗号、披着技术外衣违法违规开展金融业务的行为,实现正本清源和良性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