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5G东风换道超车 加快开启银行业发展第二曲线

过去十年,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与4G开启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很大关系。随着5G时代来临,银行业将迈上科技赋能新征程,能否把握5G带来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将决定银行发展能否开启第二曲线。

一、5G时代正大踏步而来

5G是一场新的技术变革。与4G相比,5G有三大显著特征:一是超高速率。5G的峰值传输速率高达20Gbps,是4G的20倍。二是超低时延。5G的端到端时延达到毫秒级,最低为1ms,能够在500km/h的速度下保证用户体验。三是超高密度。5G网络在每平方公里的区域范围内能够承载100万台设备。同时,5G的频谱效率相比4G提升了5-15倍,能效和成本效率提升了百倍以上。

5G催生着新的“联网时代”。1G和2G实现了声音和文本的联网,打电话和发短信是手机的主要功能。3G实现了图片的联网,图片传输成为手机的重要附加功能。4G实现了视频的联网,当前视频通讯已成为智能手机最便捷的功能。从理论上来说,5G将推动移动互联网时代向物联网时代转变,实现万物互联、万物相通。

5G孕育着万亿商用市场。5G主要有三类应用场景:一是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4K超清视频、云游戏、社交网络视频等场景有望最先落地。二是大规模机器通信mMTC。智慧路灯、可穿戴设备、智慧出行等场景将成为普遍形态。三是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包括超低时延视频、智慧医疗、工业AR、云化机器人等对时延要求高的场景将获得突破。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5G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产业链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显示,以2020年5G正式商用算起,预计当年将带动4840亿元的直接产出和1.2万亿元的间接产出。

二、中国5G商用将走在世界前列

在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指出,5G正处于商用部署的关键时期。全球移动通信协会(GSMA)首席执行官洪曜庄表示,中国、韩国、阿联酋、日本等国家将会在2019年和2020年推出5G。GSMA预测,到2025年,5G网络将会在全球的110个市场得到部署,覆盖全球40%人口。

从全球看,与欧洲相比,亚洲和北美建设5G的需求最为迫切。这主要是由市场规模所决定,亚洲和北美人口众多,随着智能手机数量的快速增长,4G将无法实现更大的流量承载。目前,4G网络下每人每月大约需要3G左右的流量,预计在5G网络下每人每月需要20G左右的流量。

从现实情况推算,中国5G商用有望走在世界前列。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刚性需求是中国5G商用的最强底气。Newzoo发布的《2018年全球移动市场报告》显示,在近30亿的全球智能手机用户中,亚太地区有近16亿用户,中国以7.83亿位列全球第一。当前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的智能手机将进入硬件更新、软件升级的新周期,5G手机有望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

第二,政策支持是中国5G商用的动力源泉。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5G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很多地方政府也在加快谋划优先部署5G。

第三,核心技术是中国5G商用的安全卫士。相比于4G,中国在5G标准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华为、中兴、大唐、中国移动等都是5G标准制定组织3GPP的成员,并且在其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企业力推的Polar码成为5GeMBB场景的信令信道编码方案。数据表明,华为、中兴等厂商拥有全球近30%的5G专利。这些都意味着,中国有能力保证5G商用的安全稳定。

第四,实际行动是中国5G商用的最好代言。2018年中国启动了面向商用的5G规模组网建设试点。今年两会期间,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将很快发放5G牌照。中信建投证券预计,2019年中国将新建开通5G基站10万个左右,约占全球新建基站的1/3。目前中国已成为推动5G商用最积极的国家,并且正在取得越来越显著的成效。

当然,中国5G商用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首先,在4G投资尚未完全收回成本的情况下,运营商对5G的大规模投资存在着主客观障碍。2019年,移动、电信、联通的资本总开支预计为3000亿元,其中在5G建设方面的投入预算约为340亿元,占资本总开支的比重为11.3%。工业和信息化部专家韦乐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预估5G投资规模将达到1.2万亿,约为4G投资规模的1.5倍,且投资周期可能超过8年。

其次,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网络,5G既有着4G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有着与4G共存的空间。一方面,5G能够以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满足个人用户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工业用户的产业联网需求,是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5G不是单一的技术演进,而是整合了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这意味着,5G可以延续使用4G的基础设施资源,两者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共存共生。中国移动提出的“5G+”计划明确表示,未来争取在“5G+4G”融合应用方面取得突破。

再次,与4G换机潮类似,5G换机潮同样会经历Pre期、导入期、替换期和成熟期。

国泰君安证券研报认为,2019年是Pre-5G期,5G用户渗透率小于1%;2020年是5G导入期,5G用户渗透率将提升至10%;2021-2023年是5G替换期,5G用户渗透率将从10%提升到60%;2024年以后进入成熟期。因此,5G换机高峰期将出现在2020-2023年。

进一步地,拥抱5G还需要更深刻的观念变革。近期埃森哲发布了企业使用5G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部分业界对于5G的使用仍相对保守,53%的企业高管认为5G赋能企业的大部分事项4G网络都能支援。高管们提到5G落地最可能遇到的障碍包括前期投资、安全性、以及员工接纳度。事实上,这些障碍都不是技术上的大问题,更多源于观念层面的认知度尚未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正如十年前的4G那样,观念变革缓慢或导致绝大部分企业再次错过5G红利。

三、银行业将成为5G商用的重要领域

随着5G商用推进,预计银行业将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银行业支持5G商用阶段、银行业参与5G商用阶段、5G赋能银行业转型阶段、以及5G重构银行业生态阶段,目前正处于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银行业支持5G商用。5G商用离不开银行业的大力支持,这是由5G的超高密度特性所决定。未来5G基站量将是4G基站量的2倍,5G终端设备数量将大幅超过4G终端,5G还将催生新一轮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靠大规模投资。尽管目前出现了5G产业基金,但5G商用的巨大资金缺口仍要靠银行业支持,像投贷联动、供应链融资、专项资金等都将成为银行业支持5G商用的重要方式。

第二阶段:银行业参与5G商用。银行业天然具备5G商用的基础,这是由银行业的自身发展优势所决定。银行业至少在三个方面具备5G商用条件:一是客户数量庞大,对基于5G的金融服务有着强烈需求。二是业务类型丰富,5G金融产品具有完备的载体支撑。三是网点布局广、覆盖范围大,非常有利于5G的集群化应用。

第三阶段:5G赋能银行业转型。银行业深度运用金融科技必须借助5G,这是由金融科技的技术特征所决定。5G时代,全球数据量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人工智能对数据的处理将由服务器端拓展到移动终端;移动互联网的整体架构将呈现云化趋势;区块链网络的拥塞问题有望得到有效解决。5G将成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深度赋能银行业的重要驱动力。

第四阶段:5G重构银行业生态。一旦进入大规模商用成熟期,5G对银行生态的重构力度将远远超过4G。届时,银行网点将完成智能化、轻型化、便捷化的深度转型,各类可穿戴设备将成为金融服务的新载体,VR支付将成为移动支付新的代言人,物联网动产抵押将催生实体资产管理业务。5G不仅将孕育新金融业态,而且会促使金融服务真正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商业银行借5G东风开启第二发展曲线的建议

5G时代,银行业同质化发展的现状将被深刻改变,银行业零和博弈的格局将被彻底打破,主动拥抱5G是商业银行的明智之举。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借5G东风换道超车,加快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具体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要积极加强外部合作,提前锁定5G合作运营商。国内三大运营商是推动5G商用的主力军,目前都已获得工信部划分的5G中低频段试验频率使用许可。2019年3月,建设银行与中国移动举行了5G联合创新协作签约典礼,双方提出将通过金融领域和通讯领域的领先优势构建跨行业融合创新生态,在骨干网技能演进、机房无人机巡检、钞箱运输路径监控等方面展开协作。在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需要与运营商加强紧密联系,围绕5G开展深度合作。必要时可以联合组建研发团队,开展5G金融产品创新。

二是要关注重点区域布局,主动抢占5G商用市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5G协同布局先行先试,支持电信运营企业分布实施建网,到2020年全面覆盖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要在5G和移动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京津冀三地也正在布局5G商用试点。商业银行需要密切关注三大城市群的5G商用进程,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交流,争取率先在三大城市群提供5G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要加大专项资金支持,着力覆盖重点区域5G产业集群。

三是要加快对接设备开发商,系统谋划5G终端应用。目前,小米、三星、中兴、OPPO、华为等手机厂商都已推出5G手机。市场分析机构IDC预计,5G设备在2019年内的总体出货量约为670万部,约占当前全球总市场份额的0.5%,到2023年5G设备将占全球总出货量的26%。尽管5G手机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其在中国市场的增长势头不容小觑。商业银行需要尽快与5G手机厂商开展合作,加快完善手机银行功能,提前将金融服务嵌入5G手机终端。同时,商业银行有必要研究在水电气表终端、车载终端、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检测设备等其他5G终端设备上加载金融服务的可能性。此外,商业银行还要善于借助5G技术推动网点智能化转型取得更大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