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譽為唐朝七律之首,李白曾模仿也略遜一籌

它被譽為唐朝七律之首,李白曾模仿也略遜一籌

我們熟知李白的詩詞造詣,豪邁奔放。李白作為古今中國文人的代表人物,留下了許多傳世之篇。但是在一首詩上面,李白卻是通過模仿而作。這首詩就是《登金陵鳳凰臺》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它被譽為唐朝七律之首,李白曾模仿也略遜一籌

這首詩是李白登金陵鳳凰臺時的懷古抒情之作。首句以詩人登鳳凰臺時的所見起興,同時揭示了自然變化規律。接著通過用典,繼續強化物是人非的感受。接著詩人從宏觀角度描繪了了自然的景物,最後表達了對朝廷的擔憂。思想進一步昇華。可以說這首詩氣勢磅礴,格調悠遠。既有對現實的描寫,也有對歷史的思考,道理深刻。這首詩也體現了李白一貫的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如果單看這首詩,我們當然情不自禁發出讚歎和敬佩。李白對於時空觀念的完美表達讓這首詩更加耐人尋味。但是,在李白寫這首詩之前,有一首詩被傳誦至今並被認為是唐詩七律之最,甚至有人認為李白的這首詩就是為了模仿而作。那麼,能取勝於李白並且讓李白模仿的這首詩是哪一首呢?它就是我們熟悉的崔顥的《黃鶴樓》。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它被譽為唐朝七律之首,李白曾模仿也略遜一籌

這首詩是詩人崔顥在黃鶴樓遠眺時所作,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作。這首詩首句即用典,由黃鶴樓聯想到仙人乘鶴,又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一氣呵成,信手拈來。接著寫黃鶴離開之後這裡只剩下一片白雲飄飄悠悠。接著詩人站在宏觀角度上觀察景物,描繪了一幅雄渾的畫面。最後詩人觸景生情,在日暮之時懷念故鄉,不由地心生憂愁。

它被譽為唐朝七律之首,李白曾模仿也略遜一籌

全詩音節嘹亮,一氣呵成,連貫地表露出黃鶴樓的雄渾氣勢和詩人深刻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意境深遠。黃鶴樓這首詩之所以能夠千古傳頌且被譽為唐七律之首,是因為詩人賦予這首詩的美學意蘊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突出的。其一是意中有像,虛實結合,富有意境,讓人們很容易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詩中所表達的那種境界。其二是氣象恢宏、色彩繽紛。詩人對景物的刻畫是鮮明的,白雲、晴川、芳草、落日構造了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讓人身心舒暢。

它被譽為唐朝七律之首,李白曾模仿也略遜一籌

崔顥《黃鶴樓》之於李白《登金陵鳳凰臺》除了共有的雄渾畫面和磅礴氣勢,還有色彩鮮明的畫面,虛實結合的深刻思想。從兩首詩看來,崔顥《黃鶴樓》表達的感情更加讓人感受深刻,描繪的畫面也更能讓人為之感嘆。整首詩也更加連貫自然,所以被評為唐詩七律之首不無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