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穷、涨价、公关、道歉,“任性”的海底捞已经被彻底“宠坏”

哭穷、涨价、公关、道歉,“任性”的海底捞已经被彻底“宠坏”

开门迎八方客,中国欢迎外籍人士做生意,但请多一点真诚,少一些套路。

文|灰鸽

很“遗憾”,没有吃过海底捞。

以前没吃,是因为不知道,而且身在四川,比这有名的多了去。

现在知道了,但以后也不打算吃了,因为新加坡老板的套路太深。

这场疫情以来,海底捞把一个被“宠坏”的外资火锅店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哭穷、涨价、公关、道歉,“任性”的海底捞已经被彻底“宠坏”

曹德旺此前曾批判中国房地产企业,钱赚了不少,现在遇到一点点困难(疫情),就大喊大叫,玩起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把戏。

其实,它们都比不上海底捞,一个“外国的孩子”,竟也哭得一塌糊涂。

早在2月初,中信建投就“帮”海底捞“哭穷”,号称受疫情影响,海底捞将损失50亿营收,这一哭,张勇顺利申请到了中信银行和百信银行21亿的银行授信。

2月19日,海底捞的账户上就得到了8.1亿元的首批支持性贷款。

另外,据经济日报消息,北京市金融监管局也为餐饮企业提供了资金服务,4月5日,金融机构已对海底捞完成了放款。

我们就这么大度,不管是哪家的孩子,会哭都有奶吃。

而海底捞,“奶”是得到了,但似乎却并不怎么记情。

哭穷、涨价、公关、道歉,“任性”的海底捞已经被彻底“宠坏”

4月初,海底捞涨价的消息满天飞,1.5元一片土豆,7块钱一碗米饭,10元一个油碟,让一直忠于海底捞的消费者也大喊吃不起了。

有网友问:

“海底捞是要把之前捐给武汉的500万挣回来吗?”

也有网友说:

“该,吃货们要为海底捞的疫情损失买单了!”

当然,海底捞也不否认涨价,并发表了公关性回复:

“人力成本加上部分食材成本上涨,公司决定调整门店部分菜品的价格”

意思就是说,我涨价理所当然。

也的确有消费者表示理解:

“大品牌,又在疫情期间,我不会因为涨价就排斥”

不过,更多的是质疑,眼看要闹翻了天,4月10日,海底捞的道歉信“如约而至”:

“此次涨价出于管理层的错误决策,伤害了海底捞顾客的利益,所以决定调回价格”

这个“管理层”太有艺术了,跟曾经的“临时工”有的一拼。

哭穷、涨价、公关、道歉,“任性”的海底捞已经被彻底“宠坏”

现在来看,海底捞的商业逻辑其实很简单,先涨价探探路,不反对就一直执行,不仅能很快把今年的损失“捞”回来,还将跨上一个新台阶。

如果消费者不买账,那就找个理由调回来,反正有“管理层”背锅。

而且这短短几天的涨价,已经多赚了不少,还连上了几次热搜,上哪里找这种免费的宣传。

在感叹海底捞套路的同时,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中国消费者的“衷心”。

就在海底捞宣布恢复价格之后,多地的海底捞门店,又再次排起了长长的等待队伍。

原来,海底捞能够如此“任性”地哭穷、涨价、攻关、道歉,都是被“宠”出来的。

人的消费观念就是这么不可捉摸,有时候花钱不一定要买到价值,只是为了换来高兴和心里满足,从这点来说,海底捞摸透了中国消费者。

所以,不论它如何玩套路,也总会有一群人“死心塌地”,就像飞蛾扑火的“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哭穷、涨价、公关、道歉,“任性”的海底捞已经被彻底“宠坏”

曾经问过许多消费者为什么选择海底捞,有一个统一的答复是:

“吃的就是服务”

这个时代变了,大老板都在街边摊吃味道,普通人却高喊吃的是服务。

于是,吃海底捞的人都没有记住味道,只记住了擦皮鞋、做指甲、带孩子的“上帝感”,然后为记不住的味道持续买单。

这个逻辑倒让我想起了体育老师教数学,语文老师教音乐,没有期望,也就无所谓失望。

有人说,海底捞把中国火锅推向了世界,确实,海底捞的门店开到了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等11个国家,光是新加坡就有12家店。

哭穷、涨价、公关、道歉,“任性”的海底捞已经被彻底“宠坏”

但值得一提的是,海底捞国际的注册地在开曼群岛,而掌控人张勇夫妇已是新加坡公民,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海外这些店的收益跟中国没有什么关系。

当然,火锅文化输出也是好的,只是作为新加坡首富的张勇,还能否代表中国文化。

其实,中国人一直开门迎八方客,我们欢迎所有的外籍人在中国做生意,但希望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中国消费者太善良,太容易相信人。

如果一定要这么“任性”的话,我们只能说,海底捞,不吃行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