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邺城造像专区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正在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映世菩提”特展中,专门为佛都邺城开辟了一块专区。

众多精美展品中,有一组背屏式造像,看上去和我们平时见到的佛像不太相同。

老实说,从审美的角度,我个人并不太喜欢这种风格,前几天说过的“青州样式”或者体量更大的佛像才是我的菜。但是成博展出的这批背屏式造像,我还是要吼一声“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为什么?只因它们中的一部分----“龙树背龛式”造像,是只有邺城佛像才有的典型样式。不仅如此,这种样式在历史上只流传了20多年,所以我们今天看上去才发现它如此与众不同。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邺城遗址地图

先来看看邺城遗址在哪里。

它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地处太行山东麗向平原过渡地带,素有“天下腰膂”之称。曹魏、后赵、冉魏、前燕均定都于此。北魏时,孝文帝曾在邺城修筑宫殿并一度考虑迁都于此。所以,它也算是几朝古都了。

它同时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佛都。

史料记载,邺下佛学始兴于十六国后赵时期,北齐时佛教达到全盛,全国寺庙有3万所,僧尼200万人,仅邺城就有寺庙约4000所,僧尼8万人,成为全国佛教中心。在朝代更迭的兵燹中,邺城渐渐没落下去了。如今的邺城遗址,除金虎台、铜雀台等少数遗址仍旧呈现在地面上,多数都埋于地下。

当年的邺城佛造像艺术因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变化,以接受、学习古代印度佛教为主,是佛教文化融入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阶段。受印度笈多风格影响,邺城地区出现了一种以双菩提树为背屏、北齐新样式佛像为主尊、以镂孔透雕形式表现的白石佛教造像,其造型精美,特征鲜明,与早年流行的尖楣状背屏造像形式迥异,学界称之为“龙树背龛式造像”。据说,无论是透雕技术的广泛运用,还是以整株的菩提树作为背景,都与释迦牟尼为悉达多太子时的树下思惟图像有一定的联系。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悉达多太子思惟图

我们先来看看尖楣状背屏式↓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王元景造弥勒像,东魏武定四年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立佛像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立佛七尊像,东魏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坐像三尊像,北魏

这种形式主要出现在邺城及周边地区,是邺城佛造像独特的题材,在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

仔细看,这些造像背屏为两株相交的菩提树构成,有的半圆形背屏上简略勾勒出树叶形状,有的则采用镂空雕刻而成,两株交互缠绕的菩提树树冠层叠镂空,上面还装饰有龙、塔、飞天、璎珞等。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思惟菩萨像,东魏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

弥勒五尊像,北齐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一佛二菩萨二弟子背屏式造像

看上去是不是和上面的悉达多太子思惟图异曲同工?

这些造像主要制作于北齐时期,虽然体量很小,但胜在雕刻技法纯熟,高超的技艺令人惊叹,不少还有保存良好的彩绘和贴金。

邺城遗址历年陆续出土了许多北朝白石造像,特别是2012年,在邺城遗址东部抢救发掘了一处佛造像埋藏坑,一次发掘出土佛造像2895件(块),是中国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极大地丰富了对于北齐“龙树背龛式”造像的认识。

经考古专家研究发现,这类“龙树背龛式”佛造像在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邺城遗址出土的倚坐佛像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邺城造像专区

公元6世纪以前,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先后经历了“凉州模式”和“云冈模式”两大发展阶段,邺城地区第一阶段具有明显的云冈时期佛造像风格。

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政策,摹仿南朝造像风格的“褒衣博带”“秀骨清像”式造型成为北方地区佛教造像的主流。6世纪中期,“龙树背龛式”造型在北齐文宣帝高洋时广为流行,成为以邺城为中心的北齐中后期佛像的典型样式。

公元577年,随着北齐灭亡,北周武帝将灭佛运动推广到邺城及北齐境内,之后杨坚又在邺城实行了毁城移民政策,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在此期间遭受沉重打击,寺塔尽毁,僧众流离失所,流传20余年的“龙树背龛式”造像旋即淡出历史舞台。

在佛都邺城版块中,另一件雄健华丽的谭副造释迦牟尼像也是国宝级文物,不容错过。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谭副造释迦像,国宝级文物

这件造像面部已残毁,但仍能看出佛像头部残存水涡纹发髻,身穿通肩大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持衣缘,跣足站立于莲花座上。

背屏上,还可以看到对称的飞天、火焰纹、力士、供养人等图案。

有意思的是,这件文物上的飞天,明显看出肢体稍显僵硬,没有南朝飞天的灵动之感,应该是北方少数民族还没完全按照汉族审美改变飞天的印度风。

这种“龙树背龛式”造像 历史上仅流传20余年|映世菩提·石刻艺术里的历史烟云(之三)

体态略显僵硬的飞天,与我们看到的南朝飞天的灵动大不相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