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企業公民”( Corporate Citizen)這一概念,始於20世紀80年代。美國波士頓學院給出的定義是,一個公司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商業實踐、運作和政策相整合的行為方式。廣而言之,“企業公民”被用來描述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行為,且企業的成功與社會的健康和福利密切相關,最終實現企業與社會的發展共贏。

華髮在與珠海相伴成長40年的歷程中,早已將企業公民責任融入血脈,在推動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壯大自身;同時,發展不忘反哺社會,矢志不渝地投入公益事業,薪火相傳,守望相助。

華髮一以貫之堅持企業公民責任的背後,閃爍著理想與激情之光,這是城市向上生長的力量,也是企業擔當使命的初心。
2020年3月13日清晨5點,1158箱口罩在完成了通宵達旦的緊急盤點歸類、標籤粘貼後,從華髮商都開始出庫搬運上車,最終在早上8點半之前送達珠海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物資倉庫。華髮公益基金會理事長葛志紅和她的團隊,終於鬆了一口氣。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2月27日,華髮集團捐贈2.5萬個口罩馳援西藏

這是珠海市疫情發生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物資捐贈,由華髮集團海外醫用物資採購小組,克服重重挑戰與難關,“螞蟻搬家”式地多批籌措並運送回國。作為華髮集團對外捐贈的主平臺,華髮公益基金會是珠海市最早捐贈善款和物資的機構之一。葛志紅深知責任重大——他們要在最快的時間內,讓珍貴無比的“彈藥”,走完最後一公里,運送到前方,運送到戰場,從統籌捐贈信息、協調資源到物資出庫、完成捐贈,一次次捐贈總是踩著緊張的鼓點進行。 疫情發生以來,華髮公益基金會累計向社會各界捐贈善款和抗疫物資34次,受捐主體包括抗疫一線的醫療機構、社會民生保障行業、復工復產企業、教育系統及殘障人士等。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2月3日,基金會計劃將一批1.2萬隻醫用手套送往新冠肺炎定點收治醫院中大五院,外聘的貨車司機一聽目的地是中大五院,嚇得當即拒絕,“給多少錢都不去”。關鍵時刻,華髮物業一位經理從拱北開著一輛小貨車飛奔而至,才及時化解危機。

2月4日,華髮公益基金會將從日本採購的首批40萬隻醫療手套捐贈給市疫情防控指揮部,足夠全市醫療機構半年之需。當貨車抵達時,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物資保障組新倉庫剛剛清掃完畢——這是物資組接收的首批防疫物資。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華髮公益基金會捐贈的防疫抗疫物資

2月9日,珠海市第二批援鄂醫療隊即將出發前往湖北,隊員須自備口罩、手套等防護裝備,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領導愁得徹夜難眠。原來,該院的醫用防護服庫存已經告罄,5名隊員面臨赤膊上陣的危險。

“醫院每天接診八九十個發熱患者,門診醫護人員至少要用30套防護服。疫情來得太突然,我們庫存的100多套防護服很快就用完了。”珠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療器械科科長陸琴回憶。2月10日早上6點,該院5名醫護人員就要前往湖北,但防護服還沒有落實,院領導四處求援,陸琴也急得團團轉。緊急時刻,華髮公益基金會及時送上500件剛從海外採購的防護服。“就好比說你正在等米下鍋,救兵來了。那種心情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接收物資那一刻,陸琴感動得直掉眼淚。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今年,是葛志紅入職華髮的第38年。作為華髮的元老級高管,在親眼見證企業一路成長後,她又以華髮公益事業代言人的身份,奔跑在華髮公益事業的第一線。

時間轉回到幾個月前。10月,儘管珠海仍是酷熱難耐的“盛夏”模式,葛志紅已經開始掛念雲南怒江州洛本卓鄉的一群孩子。她看過一張當地的照片,已是隆冬一月,孩子們穿著單薄,有的甚至還穿著拖鞋,這一幕深深刺痛著她的心。從2018年開始,她所在的華髮公益基金會與珠海容閎學校家長聯合會發起“衣暖人心,讓愛出發”兒童衣物捐贈活動。捐贈採用“點對點、一對一”的形式,前期由華髮體系承擔對口幫扶任務的單位與怒江村莊聯繫確認學生尺碼,並由容閎學校的學生和家長根據尺碼認捐一名兒童。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怒江學生領取溫暖包等愛心物資 第一年,442個名額,瞬間被“秒殺”。第二年,376個名額,繼續如此。學生家長陳先生已經連續參加了兩年活動。活動要求捐贈八成新以上的閒置衣物,他們仔細挑選了尺碼相符的衣服,並一一清洗整理。他的妻子覺得不夠,又去買了一些新的。兒子鄭重地準備了一張卡片,在上面逐字逐句寫上祝福:“希望你們的這個冬天,更加溫暖”。一週後,這個被塞得滿滿的愛心包裹,和其它包裹一起從珠海啟程,在入冬前被交付到了怒江大山裡的孩子手上。

去年,葛志紅和集團扶貧辦的同事一起,遠赴洛本卓鄉實地調研。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們領到包裹後,雀躍不已的場景。學生集中在一個操場上,每人領到一個溫暖包,男孩子是藍色的、女孩子是紅色,是華髮logo的顏色紅藍色,非常醒目。回到宿舍後,葛志紅和孩子們一起拆包裹、讀信件,“特別開心”,她回憶。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給怒江孩子準備的溫暖包和卡片

孩子們一邊迫不及待試穿著衣服,一邊拆著包裹裡的小禮物,仔細讀著卡片。“校長說他們中午覺都不睡了,可能要興奮好幾天。當時感覺就是特別的開心。”她一連用了兩個“開心”。她說,兩地孩子之間的互動也是一種教育,“他們會互相寫信,雖然很稚嫩,但是非常樸實、非常純真的一種感情流露。”在發動學生捐贈之外,基金會也準備了特別的禮物,第一年配捐的是文具,第二年是一雙運動鞋和換洗襪子,“因為好多孩子冬天都只有拖鞋穿,看到挺心疼的。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做得更細緻、更有溫度一些。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這個跨越江海的“溫暖包”,只是華髮踐行責任擔當的一個縮影。在華髮櫛風沐雨四十年的歷程中,發展始終不忘反哺社會。2017年12月,在吸取多年公益經驗的基礎上,為推動華髮公益事業規範化、制度化、常態化,由華髮股份捐資1000萬元,正式成立華髮公益基金會。葛志紅被任命為基金會首任理事長。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華髮公益基金會正式揭牌成立

出任基金會理事長之前,她幾乎從未涉足過公益行業。“掛牌那天,我問領導基金會未來怎麼做、做什麼”,集團領導李光寧只回復了一句:“你將基金會的錢好好花出去”。“當時我的壓力還是蠻大的,怎樣將好事做好,讓有限的資金產生更好的社會效益是個難題。我想華髮公益基金會的名字首先是華髮,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是有華髮在背書的,公益事業必須要給華髮品牌添磚加瓦,絕對不能出現任何負面的東西。這是我個人對華髮公益基金會最初的一個想法。”

她懷著“誠惶誠恐”的心情,接過了理事長這個重任。兩年來,葛志紅率領的華髮公益基金會不斷探索,篤定前行。

在基金會成立前,華髮一直有著自己的“公益基因”。無論是汶川地震的慷慨解囊,還是抗擊颱風的衝鋒在前,華髮把責任和擔當深深融進血脈裡。

基金會成立後,很多集團體系內的企業會找到基金會,以基金會的名義或聯手進行公益內容的輸出。“在選擇做公益項目過程中,我們會注意跟華髮自身的資源和業務有比較好的對接。”以扶貧為例,華髮集團對口幫扶的每一個貧困村,她都去“踩點”過,“我們會在集團扶貧的基礎上,結合村裡面的實際情況和自身的資源,做一些有特色的、細節的,能夠提升的工作。”

在鄉村地區調研中,葛志紅髮現,學校內圖書室圖書陳舊枯燥,甚至堆滿雜物、大門緊閉,孩子們能接觸到課外讀物的機會並不多。她始終認為,一本書重量很小,力量卻能很大。閱讀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是開拓視野、認識大千世界的窗口。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華髮公益基金會出品青少年教育繪本

所以“僑愛心·華髮圖書角”項目啟動之初,基金會便立下了兩個目標:一是捐贈孩子們喜歡的圖書,二是要放在孩子們隨時可以看得到的地方。他們參照愛閱公益基金會研製的《班級圖書角基本配置書目》進行採購,每個班級100本適合該年級孩子的圖書繪本,同時為每個班級配置一個圖書架,直接將書放到教室裡。“我們鼓勵孩子自由拿取,他願意拿回家也沒關係。我們如果長期做這個事情,每年補充一批書,孩子願意拿走就拿走,只要他們愛看書,我的目的就達到了。”

2019年,“僑愛心·華髮圖書角”項目,共對位於廣東陽春、信宜、雲南怒江及廣西巴馬的8所鄉村學校進行捐助。共捐贈圖書約1萬冊,設立圖書角42個,惠及師生1200人。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2020年1月,華髮基金會著力推進的中華白海豚保護項目,在北京獲得人民日報社《國家人文歷史》雜誌社主辦的第六屆“CSR中國文化獎”最佳戰略公益獎,一同入選的還有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苗繡、《國家寶藏》等項目。

中華白海豚已被列入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屬於瀕危物種。為什麼選擇將中華白海豚保護作為基金會的重點項目?“考慮白海豚跟珠海很大的關聯,珠江口現存有全球最大的白海豚種群,國家級白海豚保護區就設在珠海,但很多珠海市民並不知道這個事情,其實剛開始我也不知道。直到前年我參加了保護區管理局舉辦的水生野生動物保護活動後,覺得做這個事情很有意義。”

葛志紅解釋,華髮的業務主要是城市和人居建設,這兩者的前提都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白海豚在海洋保護中是旗艦性、標誌性的物種,如果它滅絕了,就意味著海洋生態系統的崩塌,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同時,葛志紅也在思索,如何將華髮的資源和白海豚保護宣傳充分結合。他們做了大量探索和嘗試。如華髮文傳舉辦的珠海沙灘音樂節,已經成為華南音樂節的一張名片,每年吸引數萬樂迷參加。華髮體育承辦的橫琴馬拉松也是上萬人的活動。還有集團主辦的珠海國際設計周以及運營的劇院、學校、商場等,都是可以利用的資源。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橫琴馬拉松白海豚保護行動

他們把集團體系內可用的資源全部整合設計,植入白海豚保護的理念。比如在馬拉松現場組織環保公益跑團,宣傳垃圾回收和海洋保護,並精心策劃了“保護白海豚就是一場馬拉松”的宣傳口號。“因為垃圾,特別是塑料,對海洋生態破壞是最大的。我們希望通過大型的活動去倡導減少塑料用品,保護環境的理念,並轉化為實際行動保護白海豚。”

基金會與華髮商都聯手,策劃了綠草地公益市集、“為它而唱”公益K歌會等。去年六一兒童節,在容閎國際幼稚園,他們舉辦過一次反響熱烈的活動,讓孩子畫白海豚,和白海豚公仔合影,參與白海豚知識遊戲……所有的主題都圍繞著白海豚進行,目的是告訴孩子們,原來珠海生活著一群這麼可愛的“鄰居”。

“我覺得接下來白海豚可以成為珠海吉祥物,或者華髮的一個吉祥物。因為白海豚形象非常可愛,它有一張天生微笑的臉。它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物種,有幾千萬年的歷史,在地球上生存比人類還早。而且它還人類的好朋友,經常可以聽到漁民掉海里被白海豚救起來的故事。所以福建人把它叫做媽祖魚,從來不吃它。”講到白海豚,葛志紅的聲音有些動情。“正是意識到白海豚是人類的朋友,我們做的活動也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今年在‘CSR中國文化獎’評選中,我們很榮幸獲得了最佳戰略公益獎項,這也說明社會對這項事業的認可。”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珠海經濟特區成立40年,華髮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參與者與建設者。回首歷史,偉大的時代背後蘊藏著城市格局的完善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更是城市精神力量的蓬勃向上。

40年來,珠海經濟總量增加了1700倍,城市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華髮也從一家從成立之初僅靠3000元起家、僅有5人的房地產經理部,發展成以城市運營、房產開發、金融產業、產業投資為四大核心業務,以商貿服務、現代服務為兩大配套業務的創新驅動型綜合性企業集團。截至2019年底,華髮集團資產總額超3600億、員工數量近3萬名,在“中國企業500強”排名位列330名。華髮與城市共同壯大的過程中,無不迴響著華髮人逐夢前行的鏗鏘足音。

這也是華髮作為美好生活的建築者和領航者的初衷——華髮與珠海繁榮與共。從青絲到白髮,葛志紅目睹了華髮與城市很多個充滿榮光的高光點,這是華髮企業公民責任的具體呈現,也是他對城市的誠摯獻禮:從前山河到濠江十字門之畔,華髮打造了一個又一個城市地標,珠海中心和橫琴金融中心組成“雙子星”刷新城市高度,珠海國際會展中心、華髮中演大劇院、華髮喜來登酒店、珠海瑞吉酒店填補了珠海高端會展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空白……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一帶一路·手拉手”十國少年中國行

城市在時時煥新,華髮在跨越發展,不變的是踐行企業公民的責任和情懷。華髮公益基金會成立兩年來,已經成功運營了20多個項目和活動。在珠海本土,基金會先後設立“珠海容閎教育獎”和珠海一中“築夢獎教獎學金”,獎勵高中階段的優秀師生。2018年起,基金會連續兩年攜手中華慈善總會,承辦“一帶一路·手拉手”少年中國行活動,架設“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橋樑,得到中央級媒體的關注。
葛志紅回顧基金會這兩年的工作,她認為基金會所取得的成績是華髮集團領導和各單位同事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很多項目都是把華髮資源充分利用、整合,也體現著華髮整體的形象。”下一步,她希望和基金會一起引導更多人建立公益的理念,鼓勵更多企業和公眾參與公益事業。在她看來,公益對城市和個人而言,是一股向善向上的力量,一旦有了這個力量,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就會以更高視野看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價值感和幸福感也會更強。在今年1月份華髮集團總結表彰大會上,葛志紅被授予唯一的“卓越貢獻獎”。

公益在路上,華髮人一直在路上。

華髮企業公民40年 | 一個公益基金會的向善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