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融媒記者蹲點日記:漫水橋 連通路 暖人心

馬渠鎮三合村位於鎮原縣西北,距離縣城80公里,和寧夏固原市接壤。之所以要到那去探訪,是因為一座剛剛修好,但卻沒有一個正式名字的漫水橋。

翻過一座座山,轉過一道道塬,80公里的山路走了將近兩個半小時。和我們同行的是馬渠鎮黨委副書記陳永泰,是一個操著濃重鎮原方言的西北漢子。他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告訴我們,生活在大山裡的人最盼望的就是能架上一座橋,修上一條路,這樣人們的生活就有了新希望。

靜海融媒記者蹲點日記:漫水橋 連通路 暖人心

三合村位於綿綿隴原之中

三合村的村委會位於下屬自然村關岔灣村,到達村委會時已經將近晌午。我們要去的這座漫水橋修建在關岔灣村東側的一條200多米深的峽谷中,峽谷兩側有兩個直線距離不過2公里的自然村。聽說有人來看橋,很多村民都跑來看熱鬧,雖然我們不太能聽懂他們濃重的方言,但是能感受到這座橋給他們帶來的喜悅。

靜海融媒記者蹲點日記:漫水橋 連通路 暖人心

村民們在橋邊熱絡的聊天

人群中一位名叫王志福的村民熱情的跟我們講起這裡的故事。他說,家裡的幾輩人都生活在這,谷底的土路是進出村莊的通道。說是土路其實就是沒水的河床。每年到了雨季谷底就會積水,水位低的時候,人可以淌水走,水位高了,就得騎著牲口過,水位再高交通就阻斷了。要想過去只能繞道寧夏固原再返回甘肅鎮原境內,一繞就是40公里。騎著毛驢要一天,即便騎摩托車也要多半天。大家都著急,卻沒有任何辦法,以前也想著大夥湊點錢把路修一修,但是無奈條件太差,沒有錢路就修不起。

王志福說,一個多月前,村裡一下來了很多外人,聽說是天津靜海到這幫扶的幹部。他們瞭解了這的情況,馬上決定出錢修橋,幫村裡人解決這個困擾了幾輩人的難事。當時自己興奮的一宿沒睡著覺,第二天就拉上自己的兄弟跑到村裡報名參加修橋,要親手把橋修的結結實實。

靜海融媒記者蹲點日記:漫水橋 連通路 暖人心

修好的漫水橋再也阻擋不住村民的腳步

馬渠鎮黨委副書記陳永泰告訴我們,修橋的34萬元資金幾天就到帳了。因為通往谷底的路太窄,沒辦法讓水泥攪拌車開進來,村民們就搶著用自家的三輪車倒裝水泥往下拉,一車的水泥要來回倒20多次,土方、建築工具也都是大夥拉下來的,修好後的橋20米長,5米寬,現在不光能走人,汽車也能過了。橋修好了,路就通了,希望就有了。

靜海融媒記者蹲點日記:漫水橋 連通路 暖人心

橋修好了,終於能通車了

記者手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好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做好這項工作,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而要下好“精準”這盤棋,做到扶貧對象精準、扶貧產業精準、扶貧方式精準、扶貧成效精準。這座漫水橋,比我們見過的任何一座橋都要普通,沒有規整的外形,也沒有正式的名字。但是它拉近了山與山的距離,聯通了村莊間的交流,更點亮了村民發展的希望。

靜海融媒記者蹲點日記:漫水橋 連通路 暖人心

路修通了,希望就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