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商”變“蒙商”說起:細數這些年被接盤的金融機構

從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歷經近一年的打磨,包商銀行改革重組方案逐漸明晰。

最新進展是,按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設立一家新銀行——蒙商銀行,由蒙商銀行收購、承接原包商銀行在內蒙古自治區內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和人員;另外,原包商銀行在內蒙古自治區外的4家分行,由徽商銀行收購承接。

中國央行金融穩定局副局長黃曉龍日前表示,目前銀保監會已經核准了新的蒙商銀行籌建申請,很快將召開蒙商銀行創立大會,包括董事會、監事會,近期經地方監管部門批准以後將開業運營。

據黃曉龍介紹,新的蒙商銀行由存款保險公司會同建設銀行、徽商銀行、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包頭市財政局以及部分有實力的內蒙古自治區內國有企業聯合發起設立,定位於城市商業銀行,經營範圍在內蒙古自治區內、服務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經營宗旨是紮根內蒙、依法穩健經營,建成資本充足、內控嚴密、運營安全、服務和效益良好的區域性商業銀行。

從“包商”變“蒙商”說起:細數這些年被接盤的金融機構

存保基金為蒙商銀行第一大股東

方案底下,相信市場最關心的問題還是:誰出錢、誰出力。

“愉見財經”翻閱公告注意到,作為蒙商銀行的大股東之一,徽商銀行曾公佈過蒙商銀行的註冊資本、股權結構等情況。

根據公告,3月18日,徽商銀行與其他發起人訂立了發起人協議,內容是有關共同發起新設一家經營區域僅在內蒙古自治區內的省級地方法人銀行業金融機構——此即“蒙商銀行”。

根據發起人協議,蒙商銀行各發起人的出資總額為240億元,其中200億元將計入註冊資本,這一規模在城商行中也位居前列,剩餘40億元則將計入資本公積。

股權結構上,蒙商銀行的股東共計11家,分別是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包頭市財政局、包頭稀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存保基金、建信投資、徽商銀行、內蒙古電力、內蒙古高等級公路、內蒙古金融資產、內蒙古公交投及北方稀土。

其中,存保基金持股比例為27.5%,為第一大股東。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存保基金成立後入股的首家商業銀行。

公開信息顯示,2019年5月,央行出資100億元成立存款保險基金公司。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和徽商銀行分列第二、第三大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16.66%和15%。

從“包商”變“蒙商”說起:細數這些年被接盤的金融機構

除了蒙商銀行承接原包商銀行在內蒙古自治區內的資產負債外,原包商銀行的區外部分,則由徽商銀行本體予以收購。

以接管日(2019年5月24日)計算的包商銀行北京、深圳、成都和寧波四家分行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外的全部資產淨值為912億元,賬面價值1409億元,四家分行業務價值為153億元。徽商銀行表示,最終收購價以交易基準日(2019年12月31日)的專項報告為準。

另外,徽商銀行也將承接原包商銀行與上述資產賬面價值等額的負債。在交易基準日承接負債和收購資產淨值軋差的金額,扣減業務價值後,剩餘款項(即344億元)由存款保險基金和徽商銀行結算。

同時,徽商銀行還將接收包商銀行四家分行、總行派駐當地事業部及信用卡業務的員工;承接包商銀行四家分行、總行派駐當地事業部及信用卡業務項下有效期內的與辦公用房、車輛、設備或其他固定資產、服務採購相關合同或協議的權利和義務。

去年5月24日,中國央行、中國銀保監會聯合發佈公告稱,鑑於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依照有關規定,決定自當日起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此次接管也是近20年來監管再度出手整治問題銀行。

而如今,包商銀行“歸途”已顯。

從“包商”變“蒙商”說起:細數這些年被接盤的金融機構

那些年被接盤的金融機構

歷史總是相似的,包商銀行並非首家被接管的銀行。過去20多年來,金融機構中,銀行、保險、券商、信託被接管甚至是破產清算的案例並不罕見。

1995年成立的海南發展銀行是國內首家破產的銀行。1998年6月21日,央行發佈公告稱,由於海發行不能及時清償到期債務,根據相關條例,央行決定關閉海發行,停止其一切業務活動。

並且,由央行依法組織成立清算組,對海發行進行關閉清算;指定中國工商銀行託管海發行的債權債務,對其境外債務和境內居民儲蓄存款本金及合法利息保證支付,其餘債務待組織清算後償付。

而此時距離海發行正式營業還不到三年,實際上,在營運初期,海發行的經營業績還算不錯,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996年底,海發行的總資產為86億元,存款40.50億元和貸款為36億元。

我們聽業內人士說,壓倒海發行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其對海南城新社債務的承接。1997年海南省政府和央行海南省分行出臺《處置海南城市信用合作社支付危機的實施方案》,將33家海南城信社信用社併入海南發展銀行,同時海發行也承接了相應的債務,彼時又適逢亞洲金融危機,銀行擠兌風潮再現,使得海發行經營受到巨大影響。而由於海發行是信託公司重組出身,財務和債務較為複雜,至今,相關破產清算工作還未完成。

同樣是在金融危機時期,破產的還有廣東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下稱“廣國投”),其曾是全國第二大信託機構。1999年1月10日,由於嚴重資不抵債,廣國投向法院提出破產申請,市場一片譁然。

廣國投的特殊之處在於,一方面,它是國內第一家主動申請破產的金融機構,也是金融機構市場退出中首個通過人民法院宣佈破產後進入退出程序的機構;另一方面,因是全國對外借款窗口,它具有鉅額境外債務,當時被稱為廣東省人民政府的“窗口公司”。由此國內外均將廣國投的破產視為中國金融機構退市的晴雨表和試金石。

在廣國投申請破產的4年後,2003年廣東省高院宣佈,廣國投破產案終結破產程序,廣國投及其三個全資子公司廣東國際租賃、廣信企業發展、廣東國投深圳公司的清償率分別為12.52%、28%、11.50%和19.48%。

又歷經14年,2017年7月,萬科以551億元競拍獲得廣國投旗下子公司廣信房產的所有投資權益及債權,即位於廣州核心區域16宗可開發土地,至此這一破產案件的破產清算過程正式結束。

“愉見財經”此處必須要多叨叨一句的是,“551億”是個什麼概念?!那是破產當年廣國投全部債權的2倍。

從“包商”變“蒙商”說起:細數這些年被接盤的金融機構

再來看保險企業。截至目前,被接管的險企有3家,分別是中華聯合保險、新華人壽和安邦保險集團,不同於前兩者由原保監會指定機構(中國保險保障基金公司)負責接管,安邦保險集團是由原保監會直接負責監管。

2018年2月23日,原保監會發布公告稱,安邦保險集團原董事長、總經理吳小暉因涉嫌經濟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訴,鑑於安邦集團存在違反保險法規定的經營行為,可能嚴重危及公司償付能力,為保持安邦集團照常經營,決定對安邦集團實施接管,接管期暫定一年。不過,接管中途,由於工作太過複雜,銀保監會發布公告表示接管期限延長一年,至2020年2月22日止。

被接管以來,安邦保險集團重組動作不斷:保險保障基金注資608.04億元、啟動戰略股東篩選工作,並對資產進行梳理、評估、轉讓等。2019年是安邦重組過程中頗為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大家保險集團獲批成立,依法受讓安邦人壽、安邦養老和安邦資管股權。重組之後的安邦保險集團不再開展新業務,只負責存量保單兌付以及履行保險合同。

如今,接管兩年期滿,銀保監會發布公告稱,從安邦保險集團拆分新設的大家保險集團已基本具備正常經營能力,銀保監會依法結束對安邦集團的接管。銀保監會還表示,截至2020年1月,接管前安邦集團發行的1.5萬億元中短存續期理財保險已全部兌付,並基本完成世紀證券、邦銀金租、和諧健康等非核心金融牌照處置,成都農商行也已掛牌。

相比銀行、保險等機構,由於和資本市場緊密聯繫,證券行業的併購、被接管或託管等現象更為常見,其中被廣泛熱議的要數南方證券。南方證券是國內設立較早、規模較大的證券公司之一,但由於公司違法違規經營、管理混亂,2004年1月2日,中國證監會、深圳市政府宣佈對南方證券實施行政接管。

2005年4月,南方證券進入清算階段,將經紀投行業務剝離出來獨立營運,並整體打包進行招標重組。當年8月,被證監會宣佈關閉清算3個月後,中國建銀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建銀投資”)與南方證券清算組簽訂資產收購協議,正式“收編”南方證券。

根據協議,在承接央行80多億再貸款的前提下,建銀投資以3.5億元接手南方證券遍佈全國的74家營業部和經紀業務、投資銀行等證券牌照。2005年9月,在南方證券基礎上重組形成的中國建銀投資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即之後的中投證券)宣佈成立,註冊資本為15億元,自此,南方證券退出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