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院院士首次由民营企业人才当选,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变化

没有前面的默默努力,就不会有现在的辉煌,阿里的云操作系统创始人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工程院院士首次由民营企业人才当选,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变化

  那一年,王坚的团队敲下了阿里云的第一行代码。十年后,他主持研发的飞天系统,成为中国唯一自主研发的云操作系统,市场占有率稳居全球第三。今年的十一月,对阿里公司来说显然是个收获的季节,在飞天系统的护航之下,天猫“双11”销售额达到2684亿。又过了11天,11月22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9年院士增选结果,阿里云创始人、阿里巴巴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当选院士。

  阿里的王坚当选院士,代表着中国对另一种市场化的科学技术创新模式的高度肯定:以企业为主体,来实践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云计算就是用技术推动各产业开拓全新局面的典型案例。

  事实上,阿里能成为国家技术创新列车上的第一批“民营引擎”,是其多年对技术持续专注的必然结果。阿里也不仅仅只有一个王坚。阿里的38位合伙人中,超过三分之一是技术出身。10万多名员工中,6万多名为科学家和工程师,研发人员占比国内第一。目前阿里已经有数十位科学家获得院士、顶级协会Fellow、杰出科学家,其中IEEE Fellow就有10多位,国际知名高校教授就有30多位。

工程院院士首次由民营企业人才当选,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变化

  国家科研,用足大国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民企科研,胜在嗅觉灵敏、成果转化能力强,是对国家整体创新体系的有力补充。这两种模式相辅相成,如果说企业的科技研发是中国科创的小KPI,那以技术为驱动力的一流商业公司的数量,以及用市场机制来激发人才活力的成效,则是我们这个国家科创实力的大KPI。

  科技创新可以大致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前者往往很难在短期内产生实际效益,这就需要国家进行长期大量的投入。而应用科学因其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密切,更直接体现着市场需求。

民营企业是前沿研究与实践结合的最佳土壤,它们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并推动创新技术的研发,这种产研融合的形式是数字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不得不说,在行业和企业内部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是阿里的这种决策机制保证了马云可以凭他的慧眼做出决策,才有了今天的阿里云。以效益为导向寻找科研方向,并将效益反哺科技创新,是阿里蹚出的一条路。

工程院院士首次由民营企业人才当选,这意味着一个重要的变化

  当阿里云成为中国40%的500强企业、近一半上市公司和80%科技类公司的大数据服务提供者后,他们又迅速将云计算的应用瞄准了那些更为宏大的场景中。目前王坚已经从阿里云卸任,在阿里巴巴技术先驱的角色下,他正在研究如何以数据资源革新城市的发展路径。谁知道这些技术大神们到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变化。

  在中国首次鼓励民企参选院士的这一年,王坚这个名字,无疑是对阿里巴巴所走的民企科研模式的有力认证,也一定会激励更多人才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科学技术创新。在这种信号下,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势必更足。那么王坚当选院士,不会是阿里的唯一,也不会是中国非公有制企业的唯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