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观点是儒家提倡吗?

刘洋溢L


不是。

这种话是明清以来小说里常见的,似乎是儒家的东西,但完全不是。

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君要是君,臣才是臣,父要有个父亲的样子,孩子才要有个孩子样。

你不能君主放飞自我,却要求臣子跟你一起陪绑。

这种情况孔子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我们不站在快要倒掉的墙壁下。

你君主要死,你自己死吧,老子换个地方上班。

孔子还说了“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就是说我用我的原则我的学术来这里侍奉你,不听就算了。

孟子说得更好“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你皇帝把我不当人,我就把你当仇人。

所以孟子还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老百姓才是国家最重要的,然后是国家,君主是最不重要的。

孟子见了梁惠王就说他“望之不似人君”看起来不像个君王。

这才是真正的儒家。

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不迂腐,不盲从,有原则,有目标。

什么君叫臣死,臣为什么就非得死?

我要掀翻桌子,给你干。

去你妈的暴君。

但是很可惜,儒家在后世帝王手里不断被改造,他们打造自己喜欢的儒家,把儒家变成犬儒,让知识分子成为御用文人。

朱元璋这样的帝王看见《孟子》就气得把孟子赶出文庙,因为他是暴君,他看到了孟子的可怕。

孟子的思想如果真要散播,不利于他愚民。

所以他散播的《孟子》是节选本的。

从来独裁者都是如此。


锦翼


儒家从来没有提倡过这观点,反而是那些什么鬼的教,让你侍奉这个神,那个主的。鲁定公问孔子,君臣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呢?孔子回答道:“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那如果君不使臣以礼,做臣子就没办法了吗?当然不可能。孟子告诉齐宣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仇寇。

也就是义务和权利是相对应的,你对我以礼相待,我当然忠心对你,但是你把我当成草芥一样草菅人命,我当然要视你为仇寇了。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则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是说你要是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孔子提倡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也就是别人如何对你,你也就如何对别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胡乎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意思就是说,得到民心的人可以成为天子,得到天子之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之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如果诸侯危害到了社稷,那就要换了诸侯。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的观点都和所谓的“三纲五常”相矛盾,这根本不是孔子孔子的本意。

齐景公曾文政于孔子,孔子说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面没了,并没有所谓的夫夫,妇妇之类的东西。孔子的意思也和三纲五常完全不同,孔子是说做君主的就应该有做君主的样子,做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做父亲样子,做儿子要有做儿子的样子。换句话说,做君主的没有做君主的样子,如何能要求做臣子有做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没有做父亲的样子,如何要求做儿子的有做儿子的样子?

所以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根本不是儒家的意思,而是后来明清一些戏曲里面添加上去的,完全和儒家思想不沾边。当然儒家思想越来越扭曲也是后世统治者刻意为之。


渔耕樵读


儒家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是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提出以仁学为本、礼学为用的为人为学为政之道的集大成学说,孔子开创仁学,让为人为学为政之道脱离了巫学的羁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提出舍生取义以养天地浩然之气的思想。提出内圣外王的仁政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和霸权。提出人性性善论,注重个人修养提高。

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的仁礼结合、义利结合思想,让儒家思想更加面对现实政治和社会。提出人性性恶论,注重利益导向和礼法管制。

韩非子继承荀子的人性恶论,特别注重礼法治国,重权、势、术,重赏罚。形成法家学派。提出有利于封建统治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随着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深入发展,儒家思想异化或畸形发展,甚至达到了“君令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愚孝愚忠的封建礼教程度。

儒家思想重礼仪、轻工艺,重礼法、轻平等,有民本思想、缺民主思想,缺少民主集中制和民主共和政治思想。

现代“五四”学生运动以后,日趋腐朽的儒家封建礼教思想被打倒,科学、民主精神日趋深入民心。尽管如此,孔子开创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仁爱道义等优秀传统文化,还是值得发扬广大的。


以道会友1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法家思想提倡的,韩非子说:“臣闻: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而不当,亦当死。”此话便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思想源头。

后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抄袭的是法家三顺思想,也是儒家法家化的结果。但是即便是吸收法家思想的董仲舒,骨子里依然有儒家的民本意识,反抗意识,革命意识。所以董仲舒讲:“固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固其德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民权,始终是儒家的最高追求和价值。

而法家思想则是完全为君服务的。他的中心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尊上而不侵”。

儒家讲的君臣父子关系,是一个主次关系和对等关系。而且首先强调的是君和父的责任。其次再强调的是,臣和子的义务。《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在这首先强调的是君要仁,其次民才有义务从之。《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即便是幼儿启蒙读物《三字经》里,这种对等关系也讲的很清楚:“”君则敬,臣则忠。”

所以儒家的等级和尊卑,看起来是不平等,但是通过“首先”明确“上一级”的责任,恰恰实现了上下级的对等。而法家的等级尊卑,不讲上一级的责任,只是单方面的强调下一级的义务,这才叫不平等。人人自由平等只是乌托邦式梦呓,等级尊卑才是无法逃避的现实,正确与错误得看是否对等,千万不要把儒家的等级尊卑,简单的理解为不平等和奴化。这种偏见极其幼稚。

儒家不仅要求君臣对等,而且做臣子的,还要明白如果道和君发生矛盾应该听谁的?这个“道”可以理解为儒家思想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儒家既不讲绝对服从,甚至于讲:从道不从君。恰恰证明儒家是诸子百家和全世界思想史中,最讲人格独立的。

所以我们看,那些一张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一张嘴仁义道德吃人,以此批判儒家奴化人,培养奴才云云的……基本上可以归类为不读儒家典籍,凭感觉胡喷的脑残。其中多数是被法家著名喷子(某脊梁)成功洗脑的脑残。

那么儒家思想在宋朝达到顶峰之后,在明清时期则开始不断淡化并且深入法家化,那么从多见于明清小说里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可见一斑。而孔子的“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说法,也受到明朝人的批判。当过锦衣卫的沈炼辩称:“父不慈,子不可以不孝;夫不义,妇不可以不贞;朋友不孚,吾不可以不诚。而曰‘君使臣以礼,则臣事君以忠’,此儒者之误也。”

那么用明清对照宋朝,就是不断深化的残暴和禁锢,从而导致的文明倒退。这明明是法家使然,最后统统成为儒家的锅。所以近代中国为什么衰弱呢?儒表里法,一直用来掩护法家的儒家,自然就成了责任人。


空空空42973354


不是,这句话来自于民间戏说,儒家经典观点君臣关系是相互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儒家经典的观点是“君待臣之以礼,臣侍君以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到今天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也不过如此。


庚申癸亥


不是……

儒家认为,君不可能无缘无故让臣死……

无缘无故让臣死的不配做君……

所谓的,君视臣如手足……


非非道


儒家讲的是“有序”二字,上下之序,大小之序,高低之序,君臣之序 父子之序,夫妻之序,兄弟,长幼之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二,君为上,臣为下,下者依上,低者依高,妻者依夫,弟者依兄,方为守序。故: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否则,大逆不道。这其实就是儒家文化的流弊所在。


北京得明


儒学早就被当权者切割得碎片式了,利于统治者的就拿出来深加工,然后发布,不利的就切割掉,掩埋了。

所以,要透过表上去理解。



陈哲升


四书五经里有这句话吗?礼记孝经里有这句话吗?没有的话当然不是儒家倡导的了。反而孟子里说的很清楚,君王,也就是领导,要对下属好,下属才要尽众。君臣关系,就是现在的领导和下属的关系


非想非非


这只是单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儒家对君主也有要求——君使臣以礼!该你牺牲那在任何时代都一样,但哪个掌握权力的人只要头脑清醒都不可能随便杀人。极端化解读这句话的人自己心理就有残暴变态的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