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與廟的區別是什麼?

手機用戶6031086福音


寺與廟的區別是什麼?

題主,您好!我是墨竹,很高興與您交流。

現在大多數人去燒香拜佛、旅遊經常會說去某某寺廟,實際上“寺”和“廟”是有本質區別的。

寺,本來是官署的名字,秦朝時期,官員任職的地方,統稱為寺。比如太常寺、大理寺等,漢朝的御史府,也叫御史大夫寺。另外,寺在漢語裡還有“持續、相續”的意思,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一直受歷代王朝統治者青睞,認為佛教的思想有利於國家長治久安,對民眾有教化作用,因此中國的皇帝就興建了一些建築場所,供僧人教授佛法、居住、學習、修行,並把這些場所稱作寺,表示古代皇帝對佛教弘揚的重視。對於僧人傳教佛法的地方應稱為“寺”或“寺院”,如白馬寺、少林寺、靈隱寺等。

廟,本是祭祀的地方,比如自家的廟堂,用來供奉祖先。還有用來供奉鬼神或者是追溢文人武士,比如媽祖廟、孔子廟、關公廟和灶君廟等。

從供奉的人來看,就能發現兩者的不同,廟裡供奉的是亡魂,而寺裡供奉的是菩薩、大佛等佛教神靈。從用途上來看,廟裡只供奉亡靈,裡面沒有修行人,而寺裡則主要用來傳教佛法、講經修行。

寺和廟在規模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寺的規模是很大的,裡面設有殿堂、廟宇、居所以及其它休閒活動空間;而廟的規模較小,最小的甚至只能容下一尊塑像。

綜上所述,我們平時說的“寺廟”是不準確的,寺就是寺,廟就是廟,不能混淆。


墨竹L


通常大家都會把寺和廟連起來說,認為寺廟是和尚住的地方。其實,寺與廟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秦朝時候,寺是指朝廷的工作人員辦公的地方,即為官署的名稱。如“大理寺”、“太常寺”等。

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相當於現代的最高人民法院,其最高長官名就叫大理寺卿。太常寺則是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在西漢時建立的“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為“寺”,就是所謂的“三府九寺”。

漢代時期,九卿中的“鴻臚卿”,主要負責發佈皇帝的命令,應對賓客等日常工作,它的官署就是“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

相傳在東漢明帝時,有一位天竺來的僧人,他用白馬馱來許多經文,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後來鴻臚寺改建,取名為“白馬寺”。

在梵語中,寺代表“僧眾所住的園林”的意思。隋唐以後,寺作為官署的叫法就越來越少了,而慢慢演變成了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用名詞。

廟,在古代時本是供祀祖宗或是用來擺放歷代有名望的人物塑像的地方。當時,對於廟的規模有著嚴格的等級限制。

《禮記》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太廟”是帝王家的祖廟,其他有官爵的人員,也可以按照規定的制度建立“家廟”。

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如“土地廟”混在一起,逐漸蛻變為祭祀鬼、神的地方,成為人們心中各路神仙掌管山川江河、土地城池的神社。如龍王廟、山神廟。

廟作為祭祀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孔子廟,關羽廟。

所以,總的來說:“寺”是主尊供奉佛菩薩的場所;“廟”是主尊供奉鬼神的場所。


東籬梧桐雨


寺,與法度有關,本義:古代官署的名稱。秦以官員任職之所,通稱為寺。自秦漢始,歷代設有九寺五監,同為獨立的中央職能部門。九寺:太府寺、司農寺、宗正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衛尉寺、太僕寺、大理寺;五監:國子監、軍器監、少府監、將作監、都水監。其職能與六部多有重疊,各代各朝設置情況也有不同。明清時,九寺存五寺:大理寺相當於今天的最高法院,是全國最高審判機關,與都察院、刑部構成了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稱為大理院,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時亦襲此名;太常寺,負責祭祀;光祿寺,主管壽宴;太僕寺,管理車馬;鴻臚寺,負責接待外賓。寺之名用於宗教處所始於佛教,佛教處所用寺,始於白馬寺:漢西域白馬馱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取寺名,創置白馬寺。——《廣韻》。後世沿用之,再後,其他宗教處所亦用寺名,如:禮拜寺、摩尼寺、清真寺。

廟,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初時,對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天子七廟:本指四親(高祖、曾祖、祖、父)廟、二祧(高祖的父和祖父)廟和始祖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是沒有資格建宗廟的,只能在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祭拜。漢代以後,廟逐漸與原始的神社(土地廟)混在一起,蛻變為供奉祭祀鬼神的場所。廟還常用來敕封、追諡文人、武士,如供奉孔子的文廟和供奉關羽的武廟。隨著佛教的傳入,後代的佛教寺院也有用於廟宇俗稱的。現代中國人,一般皆稱佛教之寺院為寺,如佛寺。廟多指家廟,雖也供奉或佛教或道教神祗,但主要管理職能、服務範圍和信眾多集中在某一家族內。




芳草詩館


不太確定,好像是這樣,全憑模糊印象,如果說錯了,就當我沒說:

寺,相對規模大,供奉的是佛教人物,什麼釋迦牟尼、八個金剛、十六個護法什麼的,而且有主持和各司其職的出家人定居在這裡,也就是和尚、尼姑。寺,很可能是一個建築群,有中央的主建築和周圍的附從建築。所以寺往往稱“寺院”,因為一般都會帶有圍牆,佔很大一塊地方的。

而廟,相對規模小,最常見的有三個開間,有的小廟甚至就一間屋子。供奉的是各類神靈,比如關公、媽祖、土地、閻王等,往往都是不駐人的,有的廟,可能有定期來打掃收拾的人,有的廟,可能一年到頭也沒有人來管。

廟,還有那種屬於某個家族的家廟,用來供奉祖宗的,一般都是大家族才有,比如皇帝家就有。

至於具體到什麼數字才有資格稱寺或稱廟,在建築形式和規格上都有什麼規定,就不知道了。


TeaC


在我們的日常口語裡,寺和廟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以至於我們不會去注意這二者之間是否存在區別。事實上,寺和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和不同的建築特色及供奉對象。以下就簡單分辨一下這二者的區別。

寺,是指宦官和官吏辦公的處所。“寺”通“侍”,所以有“婦寺”“寺人”等詞語。《周禮.天官·寺人》指出:“寺人掌王之內人及女宮之戒令。,’((經典釋文》說得更明白:“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寺人是指天子、國君內廷地位最卑微的臣子,即僕人性質的小官吏,後代叫做宦官、太監。寺人辦公的地方就叫寺。

宗教意義的寺又稱蘭若,是到漢代才開始有的。東漢明帝派人前往天竺求經,歷經三年才回國。為紀念這次求經活動,東漢朝廷就在首都洛陽雍門外修建一座寺院,作為高僧居住修行的處所。因為那些佛經是用白馬馱來的,所以僧院取名“白馬寺”。這是我國第一座佛院,從此“寺”就成了我國僧院的通稱。

廟是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處所,是祭祀祖宗的神位屋 舍。我們先人供奉祖先神位的屋舍,又稱宗廟、祖廟、太廟。《白虎通》說得明白:“宗者,尊也;廟者,貌也。像祖先之尊貌也。”先秦之後規定,凡有功於國的人,死後方可入廟,享受人們的祭祀禮拜。因此廟還有用來供奉神靈的功能,如孔廟、嶽王廟、武侯廟、曹娥廟、關帝廟以及奶奶廟、土地廟等。


與書居


感謝悟空問答的邀請。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大家。


其實樓主的問題,還可以再延伸一下,我們平時所說的除了寺、廟之外,還有幾個和它們相近的,比如:庵、觀、祠、宮等等。下面簡單來解釋一下:



一、什麼是寺?


在最早的時候,寺是一個政府部門,比如我們看影視劇,會聽到“大理寺卿”這樣的官職,它就是在大理寺這個部門做官的人,大理寺卿在古時候那是位列九卿的,官職很高。大理寺是古代掌管刑獄的一個部門,相當於咱們現在的最高法,最早出現的時間在南北朝時候的北齊,之後歷朝歷代都有(清朝改為大理院)。


之所以後來在佛教中也用“寺”來作稱呼,那是因為,寺的另一個意思,有延續、持續的意思。皇帝是希望大理寺這個機構要一直延續下去的,當然包括自己的江山能一直延續。佛教傳入我國之後,尤其到了南北朝,佛教達到了頂峰,政府就修建了大量的房子來給傳播佛法的人居住,同時希望他們能把這件事情長久的做下去(兼有辦事和教育兩種功能),這些地方、場所,就被稱為了“寺”。


我國的第一座“寺”,是洛陽的白馬寺,建於唐朝,就和佛教在我國的傳播有關。



二、什麼是廟?


我們經常說,跑了和尚跑不了廟。好像和尚就一定住在廟裡一樣。其實不是。



“廟”最開始的意思,是古人祭祀天地鬼神、列祖列宗的地方,叫作宗廟。一直到現在,在南方農村很多地方,還有大量的家廟(祭祀宗族祖先的)存在就是這個原因,這才是它最初的本意。廟是有等級限制的,而且非常嚴格: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如果超過這個定製,那就是違法亂禁,要誅殺的。


到了漢代,這種家廟性質的建築,開始和祭拜社神的場所相混合,性質有了改變。於是就有了為那些功績卓著的人建廟的情況,比如夫子廟、關公廟等等。之後的情況,就是道家的用廟,佛家的也用廟,區分不那麼嚴格了。



三、其他稱呼


前面說到的觀、庵等等,這裡也簡單介紹一下。


觀,就是觀察,觀賞。最早的時候,就是觀察天文星象,像觀星臺這樣的地方就是。你想啊,要想觀察月亮,觀察星星,是不是得在很高的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看,現在觀景臺也好,什麼觀也好,多是在高處的建築。而道教之所以經常用“觀”來稱呼,是因為早在漢代的時候,道士和皇帝關係緊密,此後就一直沿用了。


庵,它的字面意思是小草屋,是私人的處所。後來就隱身為不對方開放的房子。大家想一下,這種私密的、不對外開放的地方,是不是給女性用更合適呢?所以,現在尼姑修行的地方,多用“庵”就是這個意思。這也是從漢代開始的,那時候,庵,就是專門給比丘尼居住的。


我是小阿蠻,碼字不容易,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哦。謝謝啦。

細讀古詩詞


主要區別

寺一般供奉佛像,像是少林寺,金山寺,白馬寺,

廟,一般供奉先人,想孔廟,岳飛廟,一般皇帝死後也有廟號。

玉皇大帝,財神這類神仙應該供奉在道觀裡,

現在我們都把寺廟統稱了,一般去寺廟參拜祈福。


無敵才是王道


寺與廟的原始功能不同

寺是佛家的清修地,供奉的是佛家宗主,修的是佛理。

寺中有佛理,有禪法,所以寺後來又被引申為法理,成為朝廷官署的名稱。比如大理寺、寺曹、寺署。

廟,供奉的是鬼神,而且主要是供奉祖宗的神位。

皇家的廟叫太廟,依據這一點,廟又引申代指朝廷。比如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中,廟堂即是指朝廷。

廟比寺更有等級之分。

寺,作為寺廟,於傳播佛理而言,沒有那麼強的等級之分,但廟在封建時代有嚴格的等級之分。皇家供奉祖先叫太廟。是皇家的祠堂。而臣子和百姓的“廟”規格與等級都有嚴格的限制與規定。

起源的時間不同。

廟起源很早。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朝時稱為明堂,秦漢時稱為太廟。

而寺在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後,才逐漸興起。要比廟的起源時間晚很多。

起源的文化根源不同

廟起源於華夏民族的遠古祭祀禮儀與宗法制度。華夏民族敬天地之道,祭祀活動起源於原始社會,發展到後來,與封建宗法制度結合,才產生了廟。因此,廟一般建於世俗生活中。

而寺起源於佛教文化,根源在國外。寺的這一文化起源讓它的建址大多選在遠離世俗的清幽之地。

總之,寺與廟有很多不同。此處簡略概談。


良笙


現在一般人把寺廟混為一談,其實古代把寺和廟區分的很清楚。主要供奉菩薩的為寺,主要供奉鬼神的為廟。

寺,在古代是皇權下的一個行政機關,如大理寺,其作用主要就是審核天下的案件,有罪的依法定罪,無罪的推翻重審(類似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

佛教傳入中國後,皇室認為佛教有教化大眾的作用,有利於安定團結,於是把傳授佛法的地方稱之為寺。有名的如白馬寺,鴻臚寺等,據史書記載,白馬寺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個寺院。現在把供奉佛祖,菩薩 ,並有僧人管理的地方稱之為寺。

廟,在中國的歷史應該比寺還要遙遠些。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祖宗先人的地方,如土地廟,山神廟,太廟,家廟。後一些大賢大德之人死後也可立廟,如孔子廟,關公廟,藥王廟等。



老鍾愛野釣


“廟”的歷史其實比“寺”更為悠久,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這句話很好的闡釋了什麼是“廟”。廟是中國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皇帝有太廟,民間有土地廟,龍王廟等等。

而“寺”在古代更多的是一種行政單位,如大理寺等。古代的佛寺,相當於現在的大學,它的目的是普及教育。佛寺裡面有藏經樓,起到了現在公共圖書館的作用。裡面不單單佛教經典,儒家道家的經典都有收藏。很多讀書人,象王陽明、朱熹、范仲淹這些大儒,都曾長時間在寺院裡掛單讀書。而且寺院定期有佛法的講座,當地老百姓都可以去聽,這是起到普及佛法的作用。也是大眾共同修行的一個場所。那個時候寺院裡的出家人,相當於現在大學裡的專職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