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因為當時的外族入侵而滅亡的。一個是宋朝,一個就是明朝。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靖康之難

而今天我們要探討就是明朝為什麼在有名將、有賢相、又有剛烈如崇禎寧可自縊煤山也絕不受辱的皇帝的情況下,怎麼說亡就亡了呢?

我的結論是明末有很多能打的將領,如李成梁、李如松、孫承宗、袁崇煥、熊廷弼等猛將。卻沒有一個稱得上是"戰略家"級別的擁有戰略眼光的大才。


首先我們來看,事情的發展脈絡:

第一次錯失戰略級別的機會——星火燎原之前沒有及時撲滅

公元1583年,李成梁發兵攻打建州女真部落的王杲之子阿臺,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是王杲的孫女婿,塔克世與其父覺昌安前去古勒寨為明軍勸降阿臺,在還沒有勸降成功的情況下,李成梁派遣另一支建州女真尼堪外蘭的部隊誘騙阿臺打開城門。於是,李成梁部綻開了"屠城",努爾哈赤的父、祖二人均死於亂軍之中。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努爾哈赤

二十五歲的努爾哈赤得知父祖死訊痛不欲生,決心報仇,但是,知道明軍勢大,不好招惹,於是便退而求其次指責尼堪外蘭挑唆明軍與女真部落的關係。卻被明軍邊將斥責。

之後,努爾哈赤與弟弟舒爾哈齊回到赫圖阿拉老城,聚攏部眾,以父祖遺留的十三副鎧甲起兵,並派使者至明朝首都——北京"上訪",當時是萬曆皇帝執政,文明原由後,賞給努爾哈赤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十三副鎧甲起兵

這裡要說明一下,不要以為這是很小的賞賜,其實這個賞賜已經很重了,當時的敕書主要的作用就是"邊貿許可證",一道敕書可以做一次邊貿集市與明朝商人進行貿易,交換互相需要的物資,當時的女真部落一般每個月才有一次這種集市,明朝一次賜給努爾哈赤三十道,這是什麼概念?

三十匹馬就更不用說了,明朝本身就是缺少戰馬的情況下,又送給他三十匹,這不是給了他天大面子嗎?

所以,這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小恩小惠,這簡直就是赤裸裸的"賄賂"努爾哈赤啊。

而努爾哈赤也反覆強調"都是尼堪外蘭挑事,大明王朝是個'好主子'"。李成梁知道後,巴不得有人來背鍋,既然努爾哈赤認定了尼堪外蘭惹的禍,正好可以甩鍋。

於是,就放任努爾哈赤攻擊尼堪外蘭,最終導致尼堪外蘭慘死在努爾哈赤刀下,努爾哈赤也藉機統一了建州女真各部。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清軍甲冑

隨後,努爾哈赤認李成梁做義父,並親口承諾"願為前驅"。於是,李成梁就放任努爾哈赤繼續攻打"海西女真"和"葉赫女真",最終,平穩的完成了女徵各部族的統一。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明末悍將李成梁

這裡就要說上一句了:李成梁如果當時能夠從全局的戰略角度多想一想,成吉思汗當年的如何統一了蒙古的,而統一蒙古之後又做了什麼,就不難判斷出來努爾哈赤現在正在做什麼,而當他達到了目的之後,又會做什麼了。

可惜,李成梁想的只是"甩鍋",與努爾哈赤的女真部落處理好關係。當然,以當時李成梁和努爾哈赤的實力對比來看,李成梁想要消滅努爾哈赤的話,就是分分鐘的事,所以,他不用擔心。努爾哈赤也確實是在李成梁在世的時候,從來不敢輕舉妄動,直到李成梁去世。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李成梁(朝鮮族)墓碑

在李成梁去世後的第二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老城稱汗建立"後金",足見李成梁對努爾哈赤的震懾效果如何。

總結:這是大明王朝的第一個戰略級別的失誤,也是大明王朝唯一一次將努爾哈赤徹底消滅並將明朝延續下去的機會,就這樣被李成梁父子斷送了。

第二次錯失戰略級別的機會——庸將統兵,功虧一簣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例數大明王朝"七大罪",興兵反明,並攻下撫順、鐵嶺等城。

萬曆皇帝派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主持遼東防務。公元1619年,調集南北大軍及高麗軍隊共二十餘萬,號稱四十七萬,兵分四路討伐後金。

努爾哈赤,只有一支騎兵部隊,於是定下了戰略——任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將明朝軍隊逐一擊破,幾乎全軍覆沒。

其中,只有李如柏的軍隊,由於遲到了一日,所以,未損兵折將,全身而退。回到朝中,東林黨大佬們集體上書彈劾李如柏"畏敵不前""貽誤戰機""致使全軍潰敗",一股腦的把薩爾滸之敗的責任全部推給了李如柏。

李如柏百口莫辯,只得自殺謝罪。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李成梁、李如松、李如柏父子三人家族墓地

總結:這是大明王朝第二次戰略級的失誤,如果派遣以為得力干將,不必"畫蛇添足"的把二十萬大軍又兵分四路,分兵進擊,而是能夠集結在一處之後,統一調配,攥成拳頭打出去,至少勝算會大一些。

第三次錯失戰略級別的機會——勞民傷財導致官逼民反

公元1622年,兵部尚書孫承宗,自請督師暨遼,興建大城九座,小城四十餘座,消耗錢財數百萬兩白銀,期間收復失地數百里。

但是,時縫關中大旱,百姓顆粒無收,朝廷為了支持孫承宗修城抗金,已經把國庫消耗殆盡,已無力賑災。鬧的關中是饑民四起、餓殍遍地。

最終,爆發力高迎祥、李自成起義。

在高迎祥被殺後,李自成接替闖王之位,繼續領導農民起義,一直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煤山。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總結:如果作為兵部尚書的孫承宗不只是單純的考慮抗金這一件事的話,順便也能考慮一下,國家財政支出已經賑災應急等財政儲備的話,少修幾座城,也沒什麼大問題,但是,就完全可以避免造成民間矛盾的激化,最終導致農民起義、大明亡國的悲慘結局了。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孫承宗

到此為止,能夠挽救大明王朝的戰略性歷史節點,已經全部完美的被明朝君臣錯過了,大明亡國的命運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後續雖然有袁崇煥錯殺毛文龍、史可法罵走左良玉、錢謙益驚天一跪的東林黨代表,以及南明小朝廷的互相拆臺等因素。但是,這些都不足以挽救和搗毀大明王朝的根基,因為在這之前,大明王朝的根基已經被上述三個戰略級的失誤給挖空了。


明朝有將有相有剛烈的皇帝為何說亡就亡?原因到底是什麼?

錢謙益等東林黨在南京城下的驚天一跪,像清軍投降,充分證明了東林黨們“嘴硬骨頭軟”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