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普通化”引發的思考

看見悟空問答裡面有位條友提出問:現在年輕人基本都說普通話了,方言還有其存在的必要嗎?

普通話“普通化”引發的思考


靈魂一問,直戳心底。從小到大,再到參加工作,小時候的儀式感,漸漸被我所遺忘,被周圍人所遺忘。

每一種方言,背後都是一種文化傳承、風俗習慣。普通話“普通化”是為了讓各地方人能夠更好地溝通交流。如果大家都不說方言了,那麼背後的風俗文化也會慢慢被忘記,其實是一種文化損失。

想想以前小時候過年的氣氛:要穿新衣裳新鞋子,貼年畫,做年糕,放鞭炮等等等等,還會領到長輩們發的壓歲錢。每一個環節都不會少,每一個流程都是一種儀式。每到過年,特別開心,到處都是人,歡聲笑語一片。現在已經感受不到了,年味漸漸變淡。城市農村都感覺沒了那種氣氛,有些時候有一種失落感。

普通話“普通化”引發的思考


還有端午中秋清明等等,雖然現在也在,但總是少了那麼一種氛圍。失去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了。小時候的中秋節,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月餅,看著月亮,促膝而談,一直到夜深人靜,聽爺爺奶奶講他們那時候的故事。現在的中秋,給我一種物似人非的感覺,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人卻已經不是那個人,心境也再也不是那種心境,時代變了,我們也變了。

普通話“普通化”引發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