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明末官员,值得全世界学习?

(1)

话说在1613年,也就是大明万历四十一年。

有一个葡萄牙的传教士来到大明,起了个中文名字叫曾德昭。

曾德昭在大明待了近四十年,一直待到南明永历年间,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明通”。

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写了本《大中国志》。

换个说法就是:我眼里的大明。

他游历几十年,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明朝的京官们都是清官,值得全世界学习。

京官虽说是朝廷重臣,但是都低调的不行。

要不是穿官服,在人堆里你都认不出来。

当然,内阁学士、六部尚书,坐坐轿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其他的官员都是骑马,可文官技术不行,马得有人牵着。

一个不够,另一个还是准备着,防止主人摔下来。

可是,曾德昭一出了北京城,就发现不一样了。

地方官员可就威风多了。

比如泉州知府出门,前面仪仗队,敲锣打鼓,吆喝开道。

后面跟着一队卫兵,驱赶围观百姓。

谁要是敢冲撞了知府的轿子,嘿嘿,棍棒可不留情。

这个外国人就纳闷了:为什么朝廷的大员们,每天艰苦朴素低调过日子。

地方上的芝麻官,却能大摇大摆、威风八面呢?

他苦思冥想,终于总结出一个道理:

谁不让人发现,谁就拥有更大的快乐和自由。

(2)

曾德昭这话对不对呢?

那些京官知不知道地方官比自己舒服呢?

既然地方官舒服,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着进京呢?

曾德昭还是不懂做官的真正乐趣。

他更不懂做京官的乐趣。

也不懂明朝读书人的追求。

有排场就幸福吗?做一个知府就够了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人为谁在读书?

服务皇帝。

只有离皇帝近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吗。

除了理想,还有现实。

皇帝代表什么?

帝国最好的享受和服务。

京城的每一样东西都沾着龙气。

龙气代表什么?机会。

地方官当的再好,第二天就能被京城来的大爷给换了。

地方官要想坐得稳,就得拼命的打点京官的关系。

再说,出门骑马,不意味着家里过的不好吗。

(3)

地方官因为消息的闭塞是缺乏安全感的。

而京官,因为掌握信息,可以随时调转船头。

找到靠山,立刻就能飞上枝头。

曾德昭看到了地方官的面子,却没有看到京官的里子。

没有看到京官让地方官最羡慕的地方。

真正的快乐和自由,不是排场。

而是拥有机会和安全感。

同样的,大家都觉得北漂很难、很苦。

但为什么仍然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呢?

还不是北京有更好的机会,更多的讯息。

而这本身就是安全感。

您看,银行越来越多的自助服务,高速公路改成ETC了,农业越来越机械化了。

在技术化的今天,不被淘汰就是安全。

能根据信息,提早变轨就是安全。

信息就是情报。

情报安全,就是第一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