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朱棣呢?


皇帝的传位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重大问题,弄不好,就会出乱子。朱元璋建立明朝,太子人选本来非常明确,可没想到这个太子天生没有皇帝命,早早就死了,百年之后把皇位传给谁,就成了朱元璋纠结的问题。纠结了好久,才决定把皇位传给皇太孙朱允炆,而不是在治国方面水平明明高于朱允炆的朱棣,结果导致了“靖难之役”,雄才大略的朱棣,最终还是当上了皇帝。

过去的皇位传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传贤不传长,另一种呢,正相反,是传长不传贤。前一种,谁能力大,皇位就是谁的。可这种方式,常常让皇子们为了夺位不惜兄弟相残,所以从周朝起,就确定了传长不传贤的制度,这叫嫡长子制。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都不是以嫡长子的地位登上皇位的。到了清朝,干脆就又恢复了传贤不传长的制度。

朱元璋当上皇帝的时候,这个问题本来也不是问题,和朱元璋同甘共苦打天下的马皇后,有个大儿子朱标,是朱元璋当然考虑的第一人选。对于这位太子,朱元璋也是精心培养。可谁也没想到,这位太子早早死了。

这下可愁坏了朱元璋,这绝非普通的丧子之痛那么简单,接班人没有了,整个帝国的命运可怎么办呀?那么多大将手握重兵,怎么节制?这些事折磨着老皇帝,居然28天没有上朝。在大家都悲痛万分的时候,有一个人却表现十分突出,给人十足的安全感。这个人就是朱标的二儿子朱允炆,这位朱标太子不仅自己死得早,他的大儿子也是早早夭折,就这样,年仅14岁的朱允炆就成了皇长孙。他不仅在父亲病危的时候日夜守候,在父亲去世之后更是将年幼的3个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这一切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可朱允炆再懂事,能撑起一个大明帝国吗?这问题也让朱元璋心里打鼓。

一天,朱元璋把翰林学士刘三吾叫了过去,随口问了句:“太子死了,皇长孙朱允炆年幼。治理国家必须选对人,我想让燕王朱棣接班怎么样?”

这哪是随口一问,这句话一出,分明是皇帝心目中的人选就在朱允炆和朱棣之间了。刘三吾听了朱元璋的话,摇头答道:“立燕王不行啊!如果立燕王,那么燕王的哥哥秦王、晋王怎么办?皇长孙四海归心,大家都拥护他,您大可安心。”

于是,不久以后,朱元璋就下旨立皇长孙朱允炆为储君。从这里看,朱元璋貌似是听从了翰林学士的建议,而事实上,朱元璋放弃朱棣,却是另有一番考虑的。

其一,从血统上说,朱棣不是嫡出,虽然在建国初期,为了国运长久选择能力较强的皇子为太子也无可厚非,而且已有先例,但难免其他皇子不服。

第二,朱元璋确实非常欣赏朱棣,还说过“棣儿类我”这样的话,意思是在所有的皇子中,朱棣在性格和能力上最像他,所以才会在闪念之间想传位给他。可让朱棣失去机会的,也是这句“棣儿类我”。在朱元璋心里,继承皇位的是一个宽容的“仁君”。而不是自己“刚猛治天下”的翻版。

其三,燕王之上,有两个哥哥,也就是刚才咱们说过的秦王和晋王,彼此之间形成一种权力平衡,如无意外,这种平衡不会被轻易打破,立符合自己标准的朱允炆为皇太孙,不会引发祸乱。再加上,当时的朱棣,表现得十分乖巧,让朱元璋一直认为他没有造反的意图,对他十分放心。

可谁知道,在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之后,秦王和晋王先后去世,权力的平衡被打破,朱允炆上位之后又发起了“削藩”的动作,再加上雄才大略的朱棣,毕竟不肯屈居“皇侄”之下。三年内战,就这样开始了。

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朱棣呢?


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朱棣呢?


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朱棣呢?


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朱棣呢?


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朱棣呢?


大明王朝:朱元璋为什么不选择朱棣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