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龍鬚溝”到“香花路”:佛山愛國衛生運動看變遷

 新華社記者徐弘毅

  從山西老家過完年回來,工作生活在廣東佛山的李佳和丈夫孩子回到當地祖廟街道的蘭桂社區。通過小區門口的體溫檢測等環節後,一家人坐上電梯,空氣裡有淡淡的消毒水味道,這讓李佳感到安心。

  疫情期間,蘭桂社區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居民們也身體力行。從注重個人衛生、接受體溫檢測到主動健康申報,大家以實際行動支持疫情防控工作。

  佛山是一座有著愛國衛生運動光榮傳統的城市,在李佳居住的祖廟街道,60多年前一段全民清理“龍鬚溝”的故事,至今仍為老街坊們津津樂道。

  20世紀50年代,佛山近城有一條名叫新湧的小河,曾經是城鄉交通的運輸水道之一,但因年久失修,加上附近居民傾倒垃圾、瓦礫、雜物造成淤塞,河裡蚊蟲叢生、臭氣熏天。當時話劇《龍鬚溝》正在上演,人們便把劇中的一條臭水溝的名字“龍鬚溝”用來稱呼新湧。

  1958年,清理“龍鬚溝”打響了佛山愛國衛生運動的開頭炮。當時市委書記、市長帶頭,佛山群眾踴躍參加,僅用48天時間,就把這條臭水溝變成清水河,“龍鬚溝”成為名副其實的“新湧”。

  1960年,中央愛衛會在佛山召開全國城市愛國衛生運動現場會議,授予佛山“全國愛國衛生運動紅旗市”稱號。60年來,從“全國愛國衛生運動紅旗市”到“國家衛生城市”,愛國衛生的旗幟始終在佛山飄揚。

  後來伴隨城市發展,新湧被改建為馬路。1976年,雙向四車道的祖廟路建成,道路兩旁種著白蘭樹,每到花開時節,白蘭花一路飄香,市民因而將這條路親切地稱為“香花路”。

  “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社會力量匯聚到愛國衛生運動中。”蘭桂社區居委會主任程桂琴說,通過政府、社區、社會組織、轄區內企業商家等各方力量融合,當地正在以共建共享的方式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環境。

  2017年,佛山在廣東省內率先開展“健康細胞”建設,為愛國衛生運動注入了新的內涵。“健康細胞”以健康村(居)、健康社區、健康單位和健康家庭為重點,主要內容包括打造整潔宜居的健康環境、便民優質的健康服務、和諧文明的健康行動,倡導團結和睦的健康管理,提高家庭健康水平。

  截至2019年年底,佛山市共創建五星健康村(居)4個、其他星級健康村(居)306個、健康單位1122個以及健康家庭106195個。

  在南海區大瀝鎮白沙社區,當地將衛生環境建設作為重要條目列入“村規民約”。社區居委會主任陳澤恩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健康生活有著共同的嚮往。

  “愛國衛生運動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的一種習慣。”程桂琴說,如今大家更加重視健康、愛護環境,愛國衛生運動的開展方式在變,但初心始終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