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不了一線,但我能獻血救人”,武漢一小區58名居民“拼團獻血”

“各位鄰居獻血後若有不適,請及時告知我們”“大家剛獻完血,這幾天要多休息,早餐儘量吃得營養些,雞蛋、牛奶要保證”……13日7點不到,張勇輝就在業主獻血群裡發出這些溫馨提示,再次致謝鄰居們的大愛。   

12日9點,當武漢血液中心獻血專車停在張家灣金域天下小區門口時,業主張勇輝和李利霞早已在樓下等候,他倆正是發起當天“社區拼團”獻血的兩位“熱血團長”。當天,該小區58位居民成功捐獻了近2萬毫升鮮血。 

從4月5日到4月12日,全市共有5452人參加無償獻血,獻血量為180萬毫升。

兩位“熱血團長”:

一個是武漢女婿,一個是“新武漢人”

35歲的張勇輝是廣東人,在高速公路施工單位工作,同在一個公司的妻子是武漢人。去年,妻子生完二寶後,一直住在金域天下小區1期孃家。年前,張勇輝從廣東回漢探親,不料疫情暴發,滯留在了武漢。

“我上不了一線,但我能獻血救人”,武漢一小區58名居民“拼團獻血”

張勇輝 記者苗劍 攝

疫情防控期間,張勇輝一直在社區做志願者。4月5日,他在網上看到武漢血庫告急的消息後,立即將無償獻血倡議書轉發到了小區志願者群。“我想獻血,有沒有人一起?如果人少,我們就開車去;人多,我們就聯繫血液中心上門服務。”面對張勇輝的提議,志願者們在群裡紛紛響應,並轉發到了業主群裡。不到一天的時間裡,就有40多人報名。

張勇輝立即與武漢血液中心取得聯繫,瞭解獻血的相關事宜。

“2期的小夥伴,有沒有興趣加入我們一起?”8日,已經聯繫好獻血車上門服務的張勇輝將倡議書發給了2期的志願者團隊負責人李利霞。

32歲的李利霞是四川南充人,研究生畢業後在武漢安了家。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做助理研究員的她居家期間她參加社區志願者服務隊,自告奮勇當“團長”,幫助鄰居們團購各種生活物資。收到倡議書後,她第一時間在社區群、買菜群、團購群等十多個微信群裡發獻血的呼籲,並委託志願者陳瀚森做了個小程序,方便大家接龍。半天時間就有30多人報名。

12日,在張勇輝和李利霞的對接下,獻血車開進了小區。因身體原因無法獻血的李利霞滿是遺憾地說,在漢學習、工作、結婚、生子,十多年來這座城市的一草一木,早已經融進了她的骨髓,這裡早已成了自己的第二故鄉,“現在城市需要我們,作為新武漢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責無旁貸。既然做不成獻血志願者,我就做服務大家的志願者。”

“雖然一直在小區做志願者,但是所做的事情實在太有限了。作為武漢女婿,很想再為武漢出一點力。”現場,張勇輝擼袖捐獻了400毫升血,這是他第五次無償獻血。

獻血夫妻檔:

自己獻200毫升,再替妻子獻100毫升

12日,劉潔和饒威上著鬧鐘起了個大早,兩人吃完特別為獻血準備的雞蛋、牛奶和雞湯麵後,趕到了獻血車旁。33歲的劉潔是一家培訓機構的美術老師,同歲的丈夫饒威是武漢科技大學的老師,小兩口都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4月8日,看到團菜群裡轉發的倡議書後,倆人一塊兒報了名。

“我上不了一線,但我能獻血救人”,武漢一小區58名居民“拼團獻血”

饒威、劉潔夫婦 記者苗劍 攝

“近期有做過手術嗎?”採血護士的例行詢問讓劉潔愣住了。去年11月,劉潔做過手術,經過近半年的調養,她覺得身體早就恢復了,人也長胖了。或許是看出了她的遲疑,護士說,“如實回答病史,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聽到這句話,劉潔說了實話。得知自己因沒到手術後獻血間隔期無法獻血,她又難過又失落。

好在饒威順利通過了體檢,成功捐獻了300毫升。“他說裡面有100毫升是替我獻的。”一直陪在丈夫身邊的劉潔說,這是倆人的第一次獻血,頭天還特意熬了雞湯,準備獻完血後補充營養的。

“武漢終於熬過來了,武漢人民付出了很多,一路走來實在不容易。”劉潔哽咽地說,在武漢最困難的時候,全國人民都來支援武漢,拉了武漢一把。“現在武漢需要我們,作為千千萬萬個武漢人中的一分子,能幫一點是一點。”

黨員、志願者帶頭坐上採血椅:

“我愛這座生我養我的城市”

12日8點50分,31歲的陳瀚森到樓下當起了志願者。負責群裡叫號、填表、維持秩序,一直忙到下午近2點才吃上午飯。多次無償獻血的他笑著告訴記者,5日晚上看到武漢血庫告急,當時身體狀況不好,在家調整了一天後,7日一早跑到中南獻血點捐獻了400毫升血,與小區“拼團”獻血錯過。

陳瀚森是武漢新洲人,在北京啟明星辰信息安全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分公司工作。一直在社區當志願者,他家有7位至親是醫務人員,整個疫情防控期間全部上了一線,“我上不了一線,但我能獻血救人,一樣也是在為武漢做點小貢獻。”

“我上不了一線,但我能獻血救人”,武漢一小區58名居民“拼團獻血”

陳瀚森 記者苗劍 攝

早上9點,42歲的陳策第一個坐上採血椅,挽臂捐獻了400毫升血。陳策是武漢鐵路局的一名列車長,疫情暴發後,他一直在單位參與抗疫物資的運輸和轉運。

“我是個老黨員,有需要時肯定得帶頭上。況且,我是武漢伢,我愛這座生我養我的城市。”看到群裡無償獻血的號召後,陳策毫不猶豫地報了名。

“我上不了一線,但我能獻血救人”,武漢一小區58名居民“拼團獻血”

陳策 記者苗劍 攝

為了獻血體檢能過關,11日晚,50歲的關煥利早早就上床睡覺。在武漢大學後勤集團上班的他,此前從未獻過血,這次獻血400毫升,“作為志願者,我不上誰上?再說,獻血車都開到家門口了!”

“我上不了一線,但我能獻血救人”,武漢一小區58名居民“拼團獻血”

關煥利 記者苗劍 攝

10人以上“拼團”即可預約獻血車上門服務

13日,記者從武漢血液中心瞭解到,近段時間以來,參與“社區拼團”的獻血者越來越多。

武漢血液中心獻血服務科副主任王丹告訴記者,已經有不少社區“拼團”獻血成功,歡迎愛心人士動員街坊鄰居一起獻血。

據介紹,小區只要報名達到10人以上,即可預約獻血車上門服務,讓更多人可以安全、便捷地在家門口獻出愛心。

(長江日報記者劉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