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為何是南腔北調?五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是如何統一語言的?

說起來也是,要不是當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南方這些方言,可不就是外語?

01

南方從來就是“化外之地”,南人也從來就是“化外之民”。“化外之民”在“化外之地”說的“化外之語”,不是“外語”是什麼?

不過那時“外語”的地位可不像現在這麼高,要想活得人模狗樣就非得“至少掌握一門”不可。相反,它還被看作是野蠻文化的象徵。

奇怪!為何是南腔北調?五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是如何統一語言的?

孟子就說南方人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勞鳥,“鴃舌”也就是說話像鳥叫。可見,把南方方言視為“鳥語”,也是由來已久,少說也有兩三千年歷史了。

那時不但語音不統一,南方一片“鳥語花香”,北方也有“齊東野語”,就連文字也五花八門。用許慎的話說,就是“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書同文),卻統一不了語音(語同音)。

02

反倒是,文字統一以後,溝通的困難少了許多,聽不懂,還可以寫出來看,大家也就懶得再去統一語音,故方言存焉。

所謂“方言”,其實也就是“四方之言”。華夏民族以中央自居,視自己為“中”,視周邊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為“外”,則“方言”也就是“外語”。

奇怪!為何是南腔北調?五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是如何統一語言的?

後來,天下一統,五族共和,成了一家子,又把更外邊的“老外”,什麼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葡萄牙看作“夷狄”,稱為“夷人”,老百姓則稱其為鬼子、鬼佬或鬼崽。

如此,則外語就該叫“夷語”或“鬼話”。可惜後來大清帝國已不大擺得起譜,條約規定不得稱“夷”,——鬼子們在中國混的日子長了,也知道那“夷”不是什麼好字眼,於是改稱“方言”。

當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方言學堂”(即今武漢大學前身)就是外語學院。

03

這回,東洋西洋,南洋北洋,又跟一家子似的了。自打“夷語”改稱“方言”,倒是沒聽說鬼子們有什麼意見,實際上他們又上當了。

奇怪!為何是南腔北調?五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是如何統一語言的?

這是“春秋筆法”,他們不懂的。什麼是“方言”?就是“地方之言”。地方上的比起中央來,還是低了一等,鬼子們不明不白又吃了一個暗虧。

在玩弄詞藻講究名分這方面,他們從來就不是咱們的對手。中央的話語就是官話,也就是國語。官話和國語也是古已有之的,三千年前就有,只不過那時叫“雅言”。

04

雅言也就是周王室使用的語言。因為那時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慾不同”,又都尊周王為天下共主,則相互之間要溝通,要交流,要朝聘會盟,要勾肩搭背各懷鬼胎去打這個打那個,便約定都以周王室的語言為政治外交場合的正式通用語言,這就是“雅言”。

奇怪!為何是南腔北調?五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是如何統一語言的?

雅,就是雅正、規範。那麼,誰來規範呢?諸侯們是沒有資格的,有資格的只能是“天子”。同樣,誰需要把話說得一本正經呢?庶民們是沒有這個需要的,有此需要的只會是諸侯和大夫。所以,雅言就是官方語言,也就是官話。

05

不過,那時的官話稱作“雅言”,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雅”通“夏”。所謂“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雅就是夏。

奇怪!為何是南腔北調?五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是如何統一語言的?

夏,就是華夏,也就是中原,甚至也就是中國(中央之國)。認真說來,這華夏中國的雅言,在當時也不過只是諸國國語中的一種,只因為它為“天下共主”所有,這才成了“國際通用”的官方語言。

因此,等到天下一統,沒什麼“國際關係”了,雅言也就作廢,而代之以“官話”。官話就是官場中人說的話。中央政府派到各地去的官員都要說這種話,所以叫官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