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青山兩岸走,溪水澗中流。山西南部中條山的初夏,綠意盎然,一片生機。

老邢撫摸著自家承包的茶樹,聞著淡淡的茶葉芬芳,掩不住內心的喜悅:今年的收入肯定比去年還要好,過幾天就給家裡添置一臺空調。

老邢名叫邢文學,運城夏縣泗交鎮大澗口村人。七八年前,這裡層疊的大山、單薄的產業和晚上無盡的黑暗,就像“三把大鎖”,鎖住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老邢不止一次地思考:幸福生活的大門怎麼打開?

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山西夏縣供電公司泗交鎮供電所員工在山中巡視線路

村裡通了小水電,電價太貴

家裡捨不得開燈

泗交鎮位於中條山腹地,山環水繞,綠廕庇日。20世紀70年代,這裡有了屬於它的第一個水力發電站——祁家河水電站。從此,方圓700平方公里的村鎮開啟了電力自供的歲月。

那時,山村通電就像山間的羊腸小路,道阻且長。直到1984年,邢文學才盼到了村裡通上電,那年他12歲。他滿心歡喜地看著燈泡,以為再也不用在昏暗的油燈下讀書、吃飯。

沒想到,即使有電,爹孃也還是鍾情那盞油燈,逢年過節亮會兒電燈都心疼得要命:“咱莊戶人家,哪能用得起四五塊錢一度的電?”

面對沉寂的大山,漸漸長大的小邢不止一次地夢想過“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城市生活。

1990年,剛滿18歲的小邢迫不及待地逃離了大澗口村這個“山圪嶗”,追尋自己的理想生活去了。

回鄉種茶,沒等來“大電網”的電

他又離鄉打工

從縣裡到市裡、從省內到省外,19年過去了,小邢幹過多個工種。生活的重擔讓他飽嘗風霜,小邢也漸漸變成了老邢。

2009年3月,妻子打來電話:“老邢,前幾天有人來咱村借宿,說泗交適合種茶,現在要移苗試種,正招人,你回來試試吧。”

村裡還能種茶?老邢有點懷疑。

幾天後,他接到一個陌生人的電話:“我是那個要開茶廠的,姓陳。聽鄉親們說你走南闖北見識多、人品好。辦廠需要你這樣的人,回來幹吧。”

想想爹孃年紀越來越大,兩個娃娃一年也見不了幾面,妻子家裡家外常年辛苦,老邢再也抑制不住心頭的酸楚,乘上了回鄉的列車。

打開“幸福之門”的鑰匙

邢文學工作的茶廠

見到陳總,老邢才知道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這塊土地是種植原生態、高品質茶葉的好地方。

老邢來了興趣,但轉念又疑問:“聽說城裡六七年前就用上便宜電了,可這麼多年咱這還是一點兒動靜都沒有。四五塊一度的電,茶廠用得起?”

陳總說:“茶樹三年後才產茶,前三年對電需求不大,泗交也快連上‘大網電’了。你先試試,不合適隨時能走。”

有了陳總的承諾,老邢決定先留下來。

3年後,泗交種茶的面積達到了500畝,茶樹開始產茶了。

但“大網電”沒有如願而至,村裡還是一有點狀況就停電。村民們自家用電都緊巴巴的,哪夠茶廠用上生產流水線?再說電價還是那麼貴,茶廠也用不起。

於是,老邢找到陳總:“不是咱不夠意思。做了半年多手工炒茶,又累又掙不了幾個錢,我還是想出去打工。”

陳總也沒有阻攔,只是說:茶廠的門永遠為泗交人敞開。

告別家人,老邢又踏上了去北京打工的路途……

通上“大電網”,趕上好政策

老邢的幸福之門打開了

2012年12月,老邢再次接到陳總的電話:“老邢,咱自供區通上‘大網電’了,電價是原先的十幾分之一,用電和城裡一模一樣啦!茶廠也上了生產流水線,你回來不?”

老邢一下子來了勁:“回!回!我這就辭職買票去!”

到了村口,老邢遠遠就看到家家戶戶透出的燈光。到了茶廠,陳總笑眯眯地迎來:

“我沒誆你吧?我想在咱村培養幾個炒茶工,你願意學嗎?”聽說能掌握機械炒茶“核心技術”,老邢趕忙答應。

6年裡,茶廠生產的茶葉因品質高、無公害、無汙染,獲“中國優秀綠色環保產品”獎,成為山西特色品牌。以茶為依託,集觀光、品茶、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山西茶文化基地初具規模。

伴隨著茶廠的發展,大澗口村歷經兩次農網升級改造,電力供應充足,用電量增長了近十二倍,成為“山西省旅遊示範村”。

現在,老邢茶炒越來越熟練,廠裡還拉他入夥搞起了農家樂。他的家庭年收入能在十萬元以上。

封閉老邢幸福生活的“三把大鎖”就這樣被“大網電”這把鑰匙打開了。他在家鄉的土地上越來越踏實,越幹越有勁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