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前阵子郑爽演的电视剧《悲伤逆流成河》,因为演技与态度问题被粉丝diss退出娱乐圈而闹得沸沸扬扬。虽然剧中相较原著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删减很少,但校园暴力这个问题还是如此鲜血淋淋。

在校园暴力当中,我们通常关注的是暴力者与受暴者,因为从事件的源头来看,他们是主导事件的因果。可是我们却发现,还有一种群体也处于校园暴力关系当中,并间接促使了受害人的伤口更为血淋淋,这就是暴力者身边的旁观者,他们不帮忙也不加害,就漠漠地看着,因为没有人站出来,这种讨好性人格在校园当中扮演着无形的推动力,对受害者心里造成更大的负担,而加害者可以更加心安理得面对自己的恶行。

电影版《悲伤逆流成河》里面易遥就是一个被校园暴力所凌虐的受害者,她在自杀前对校园里的同学说的那段话成了全剧的剧情的升华点。

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她说:“如果我永远忘不掉,你们也别想忘掉,你们骂过我最难听的词,编过最下流的绰号,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什么,你们巴不得世上多死一个人,因为你们的日子真的无聊,因为你们觉得自己不会承担任何后果,杀死顾森湘的凶手我不知道是谁,但杀死我的凶手,你们知道是谁。”

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人间失格》这本书。

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太宰治是私小说领域的天才作家,是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后人将其称为无赖派大师,他善于以“私小说”的方式来做自我式告白,展现纯粹而又敏锐的感受性。

每个人都有隐性的讨好型人格

《人间失格》这本书以“我”看到叶藏的三张照片的感想作为开头,接着分别介绍了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时代的经历,一步步地描述了叶藏是如何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的。 太宰治巧妙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思想,隐藏于主角叶藏的人生遭遇,藉由叶藏的独白,来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

现在有一个流行词汇叫做讨好型人格,多用来形容那些,年少时得不到太多的关爱,以至于在成年之后缺失拒绝别人的能力,不管做什么都是以迎合别人的观点感觉为前提的人,他们表面上虽然是极端的利他主义,但其实内心还是极端的利己主义,对于这类人群来说,只有通过讨好的方式才能获得自己生存的安全感。

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其实书中的主角叶藏本身也是这个讨好型人格的人,他有着极端的自尊和容易受伤的感受性,所以他能早熟地发现和感知他人的情绪,并通过小丑式的表演来滑稽地讨好别人,以赢得别人的认同和认可。但由于对于他人性格的误判,和对为人复杂的不理解,所以他屡次受困受扰,境况每况愈下,甚至最后还眼睁睁地看着妻子被强暴却没有做出任何反抗。

就像太宰治在书中提及的“没有人在遭受别人责难与训斥时,还能愉快起来,但我却从人们生气的怒容中看到比狮子、鳄鱼、巨龙更可怕的动物本性。平时他们都将这些本性隐藏着,可一旦找到机会,就会像那些在草原上温文尔雅的牛,忽然甩动自己的尾巴抽死自己肚子上的牛虻”。人性巨大的伪善和虚假让他时时感到恐慌,没有强大的内心,让他无法接受别人情绪变化,并活在别人情绪的控制之下。

极度的自尊心和容易受伤的感受性

这世上有一种灯叫,走马观花灯,它的形状如古时的长明灯,共有六面,这六面各画了六个场景,连起来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我们都记得这个故事,讲的是主人公的境况一时好一时坏,他得到了一匹良驹,儿子却失了一只腿;儿子失了一条腿却躲过了征兵,保全了性命。得到这盏灯的人,会如塞翁一样,得到幸运就会接踵而来不幸,最可怕的是这盏灯的画面是连在一起的,所以这种境况会不断循环,最终将人给逼疯。

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生活也总是这样,祸福相依是常态。但是对于从小没有安全感的人,尤其是那些得不到充足爱的小孩,他们会认为一切不幸的事情发生都是由于自己做得不够好,并时时活在别人的情绪控制之下。

知名作家蒋方舟,她曾自曝自己也是讨好型人格,她曾提及到一件小事,就是在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给她打电话,在通电话过程中责骂她,然后她一直道歉,道歉了2个小时,但对方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挂了电话后便一直打一直打。她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但她不敢跟对方说“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再这样下去我会生气”这样的话。甚至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她从来不敢与人起任何冲突,甚至不论对错都只会恭维他人。直到后来独自在异国他乡待了一年,谁也不认识,谁也不理,才治好了这个问题。

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看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的人,可能都记得这句话,但其实太宰治在他的作品《二十世纪旗手》里,也有这样一句相似的话,是“生而为人,对不起”。对于松子来说,她的爱太热烈了,她的思想简单,喜欢一个人就是要把一切都给他,时时让他们感受到快乐,就算是让自己委屈求全也无所谓,她讨好人的一个秘籍就是,扮鬼脸,因为年少时,她发现自己的鬼脸能够逗父亲开心,所以就在她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要对周围的人展现出和善的面具。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自我认知,才让她迷失自己,最后走向极端,认为自己既得不到爱,那就走入自我毁灭。

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这个影片传达的思想与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想表达的想法是相似的,即通过生命作为赌注,剖析自我揭秘出人类最隐秘的真实性和最本源性的生存方式。

摆脱怯懦的生活方式,是充实自己的内心

不管是这本书本身传递出来的对于现代生存的虚无感,还是现实中有迹可循的讨好型人格,究其本质就是对于自我的认同还不够,年少的一些经历和情感的缺失,让他们无法完整地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将安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这本质就是一种情感依托,那我们应当如何摆脱这种情感陷阱呢?

首先是沟通,只有在清晰地明白对方的想法的前提下,才能对各种情势做出估判并做出妥善的处理办法。

生而为人,我其实很累

再者是学会适当拒绝,如果对方由于你的拒绝而不与你做朋友,那这样子的人,也没必要去花时间讨好。

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去丰富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当自己的能力足够强大,能够处理好突如其来的状况,就不会再轻易地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身上。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受虐式的折磨。生活是生活,文学是文学,作家把自己对于现实的巨大失落投射于作品中,甚至用生命来完成自己的寄托和向往,但是我们这种普通人就只能不断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力量,以前人之智来挽救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