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导语:

"图腾"社会的中国妇女,其生活如何,非本书所欲论;以有史时代为根据。上古时代,离蛮夷不远,故于女子,只认其为男子的奴隶。由于这种观念,造了多少哲理。天道为乾,地道为坤;乾为阳,坤为阴;阳成男,阴成女;故男性应刚,女性应柔;男子是主动的,女子是被动的。

这种哲理,看来浅薄可笑,谁知他竟支配着三千年来的历史,直至今日,余威尚在,不可谓非女子的不幸。使从今以后中华民国妇女们的生活,知所向避罢了。妇女的智慧,也是随着时代进化的,她们欲望与要求的渐增自然也是理所必至。社会上便想出更厉害的方法来对付,于是明代末叶,出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谚语。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女子无才便是德

周朝以前的女子的生活推测周代以前的史迹,很模糊了,难有明确的交代,近代社会学家总说人类最早是母系时代,我们从古书中也可找出片言只语作母系时代的证据:可是父系是什么时候代兴的,母系是怎样被推翻的,也就说不出了。父系代兴以后,婚姻的最初形式是掠夺,其次是卖买,再次便是媒妁,媒妁婚制的形成,已经有史可稽,并且相沿极长,直至今日。妇女生活的历史,似应从那时开始,这里先把媒妁以前的事,略说一说。 我们现在所可推证的母系时代的唯一特征,便是"民知有母而不知有父"一个现象。所以神话里流传着的"圣人无父,感天而生"的说法,很可作母系时代的证据。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母系社会

中国人"姓"的起源,好像以母为中心,与父没有关系,所以"姓"字,从女、从生。如古之著姓,"姚""姒""姬""姜""妫""嬴""姞""妘"……诸字,旁皆从女。由于母系时代,长期的经验,发现血统不合理传种的原则,便是后来"同姓不婚"的根据。

父系时代如何代兴,史无所据,然而社会学者谓男子恃其膂力掠公有之女子而独据之,是为母系革命之始。又如亲迎必以昏夜,女家三日不举烛,或者亦是掠夺婚遗下的习俗。 掠夺婚之后,尚有卖买婚的经过。伏羲制俪皮为礼的话,虽不可信,然婚礼纳采、纳征、纳币,皆以货财为重,是尚存卖买婚之遗意。卖买婚一变而为媒妁婚,其间相去极近,女子的奴隶生活,这时业已开始了。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母系氏族社会

宗法组织与媒妁婚制

掠夺婚时,父系已代母系而起。渐渐形成宗法的家族制度。周代就是从野蛮的高期渡入宗法社会的时代。宗法组织,家长之权,定于一尊,子女是父母的所有物。列国之间,各有各的风俗,交通既不便,载籍文献又不是平民阶级所能见,那时婚俗之不能统一,是无容疑的。像《昏礼》所说的"六礼",那样整齐合拍,孔子时代,一定还未通行。真正实行"六礼"的,是起于汉代,《战国》以后人已把各处流风裒集起来载入《仪礼》之后。然在战国以前,不能说绝无婚礼的手续,所以像"逆妃""来纳币""委禽"和"亲迎"的记载,已散见于《春秋经》和《左传》了。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中国古代婚俗文化

礼教初形成的社会状况

当东周婚礼并不严格的时代,男女隔离是不怎样厉害的,所以尽有恋爱自由的机会。都保存着原始婚姻的遗制,至今荆南苗族尚有跳月合婚的风俗,中国婚制未定以前,恐亦如此。其后虽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相恋的事,在《诗经》中存着的,还是很多。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陈风》) 这都是描写恋爱的诗;当时若没有这种现象,怎能产出这种诗呢?《郑风》"野有蔓草",写邂逅相遇,便相爱悦,因即结为夫妇;是何等的自由。《陈风》"东门之枌",写男女为爱欲所驱,放弃职业,婆娑于市。"东门之池"便进一步,写男子想接近女子,和她晤语、晤歌、晤言。"东门之杨"更进一步,他们竟急着要结婚了。女子的放荡与天真,更有了不得的。这都是史家所谓春秋淫乱的事实,儒者所极力攻击的;不知这只是礼教初形成时社会必然的现象。

贞的观念,当时也很淡薄,《易经》对于贞的解释,约有三种: 第一种解释,《易》说,"家人利女贞",能"正位乎内"的,便是贞了。这个解释,与肉体的贞洁,毫无关系。 第二种解释,《易》说,"恒其德贞,妇人吉",是说夫妇的关系能长久的,便是贞了。这个解释,才有不事二夫的意思,但于处女的贞洁与否,并无关系。这才含有女子杂交便是不贞的意义。那时人对于处女贞的观念,大都不甚注重,也就和现在国内苗瑶的风俗一样。中国人对于女子童贞的重视,是宋代起始的事。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古代女子生活图

六礼与婚礼年龄

"六礼"的说法,载在《仪礼》的"昏礼"和《礼记》的"昏仪";这两部书,无疑的是"七十子"以后的产品,并且不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凭空捏造的,所以既不是一地的情形,也不是一人的作品。到了战国,或更晚一点。有人把各地的流风遗俗,多人的记载,裒集成书之后;

一、纳采。 二、问名。主人具书,遣使者至女家问女所出及生年月日。 三、纳吉。问得以后,归卜于庙,求决于祖先鬼灵,问与此姓结亲之吉否。——如不吉,便止婚,须罢议。 四、纳征。卜筮得吉,遂遣使纳币以成婚礼,婚约至此才正式成立。 五、请期。六、亲迎。结婚日,子承父命,先往女家。女父拜迎于门外,登女家之庙,再拜奠雁。出,御妇车,俟于门外。妇至,婿揖以入,载之归家。 亲迎以后,便可"合牢而食,合卺而饮"了。于结婚之第二日,妇见舅姑。若舅姑已殁,则成婚三月后,行庙见礼,祝辞告神,曰"某氏来归"。

由此看来,婚姻关系只是旧家庭的联续,并不是新家庭的创始;是舅姑取了一个媳妇,不是男子得了一个伴侣;是两姓的事,不是两人的事。所以

"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是"思嗣亲"的。到了这个时候,女子的责任便专在生育上面,女子就变作生育机器了。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三书六礼

一夫多妻制的起源

一夫数妻,是古代的通例,掠夺婚时,已有这种现象,宗法组织又注重嗣续,所以

平民可以买妾;贵族娶妻,又说有娣侄从媵。不过,"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的话,虽然见于《曲礼》,而古时平民买妾的,究竟还少。《小星》的诗,后人已疑其不是咏妾了;即便是咏妾的,也不能是平民的妾。——"肃肃宵征,夙夜在公",《韩诗外传》已谓是"使臣勤劳在外"之状,不是平民可想。至于《孟子》里的齐人一妻一妾,说者又皆谓其为寓言。关于平民有妾的记载,古书中很不多见。便可断定是平民买妾不大盛行的原故。

即在贵族阶级,有一夫多妻的现象,但宗法制度是注重子嗣的,所以嫡庶的分别极严。媒妁婚制,就是一夫一妻制度,妾媵云云,不过是妻的"后备军"、"补充队",实际上是没有地位。 古时妾媵盛多的说法,后人怀疑的很多。常人多根据《公羊传》,说"诸侯一娶九女,天子一娶十二女",论者谓其最不近情。娣侄从媵,已属可疑,要同姓二国各以一女从嫁为正媵,复各以娣侄二人为媵妾;同姓二国怎能欣然答应呢?岂有不愿自己女儿做夫人,而愿意她为媵妾的?即以一国而论。无论姑姊或是娣侄。与夫人都不准是平辈。既不平辈,从而为媵妾,不是犯礼了么?所以后人疑从媵的话是汉儒的附会。——但这都是儒家所谓为僭妄的行为。并不是所有诸侯都若此的。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一夫多妻制

后世很多人真以为天子有这些老婆,真是荒谬。姚际恒曾拿七条理由去驳他,说这不过是设官的制度,与"昏义"无干,应当删去的;理由很对。我们只可说这是战国以后的人对于官制的一种理想,——希望天子掌阳教,后掌阴教的一种理想;如谓掌阳教管的是"合土之内"的事,掌阴教就只管得宫内,岂不是轻重不伦么? 更是荒谬绝伦。魏了翁《古今考》驳他道:

"苟如此,则王后一月之间,不过两御于王。除王后当夕独进之外,其余则三夫人而一夕,九嫔女御世妇一百一十七人当十三夕,每九人而一夕,虽金石之躯,不足支也。况古者天子祭天地,祖宗、社稷、山川,朝日月,为礼不一,动辄三日斋、七日戒,而可以无夕不御女乎?"

真驳的痛快。 如此说来。春秋以前,妾媵之风尚不甚盛;孟子说:"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或者战国时多妻的现象才盛的。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一夫多妻制

离婚是男子的特权

女子在结婚以后,是不能轻易请离的。纵使夫妇感情不好,也只得容忍下去。如《王风》"中谷有蓷",一说"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又如《鄘风·君子偕老》云,"子子不淑,云如之何"。《卫风·谷风》云,"不能我慉,反以我为雠"。《邶风·新台》云,"燕婉之求,籧篨不鲜"。都是婚姻不良而又没有办法的。那由相爱而结婚的,后来如不合意,也是一样的不能反抗,《卫风·氓》就是这样。意思就是说,在爱情中,男子陷入爱情还可以自如的脱身而去,但是女子如果陷入爱情就不会轻易的脱身:就是忏悔的话。就是痛恨男子的话。这一篇自叙诗,写女子对男子,如何的热心、劳瘁、不恤人言,而竟没有好结果。于是自思、自怨、自悼、自恨,还希望彼方万一的反省,结果却只好"亦已焉哉":这就是女子没有离婚权的原故。女子已没有离婚权,男子又可以任意离婚,古代女子的地位,已不能和男子平等了。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卫风·氓

女子所守的"妇道"

礼教渐重之后,女子都开始以温柔温驯为做人的标准。她们不用再去学习如何是为人的自尊自爱,只需要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妻子就可以了。做媳妇的道理,战国以后,已形成了。 女子未嫁,先讲究事父母之道

,作做媳妇的训练。

古代的妇女都是没有自己的名字的。她们的姓都是根据自己的夫君的姓或者夫君的官职来定的,如楚息妫、齐棠姜、鲁秦姬之类;或者是根据夫君所获得的的谥号来做自己的姓,如宋共姬、齐昭姬、晋怀嬴、鲁定姬之类;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孩子的姓,如陈夏姬、宋景曹之类。汉代以后,就不再有这个风俗了。文化进步,民智日开;社会安宁,仅恃风俗,不足维持,故秦有天下,增重礼法。司马迁说:"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又说:"虽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济济,依古以来。"始皇废封建而为郡县,本有脱宗法进军国的趋向,但不独未脱宗法,其万世思想,与其尊君抑臣的手腕,是更加重了宗法的组织。社会日趋繁嚣,不如此便不足以安其尊位;其于贞节的重视,也由此点出发。

中国女性生活历史,不同时期的女子的生活,古代女性的地位演变史

古代女子生活

结语:

顾炎武《日知录》以为会稽那地方因为越王勾践提倡蕃殖人民之故,风俗较他处为淫佚,故始皇刻石,特重此事:这话很是。有人说是受了法家的严厉干涉,不知重视男女之别的伦理,正是儒家的观念,法家于此,反甚轻淡。荀卿李斯,原皆儒家,应时势所趋,不得不重视礼法,他们知道空洞的仁义,这时已不能范围社会,所以这样。因此我们得一个原则:贞节被重视的时代,一定是社会不讲贞节的时代。战国以后的妇女,一定比以前更自由些,所以才招来了在上者的干涉,礼法的制裁。不独秦代,一部历史,都拿这眼光去看,是不会错的。 始皇为巴清寡妇筑女怀清台,实有利其多财的嫌疑,否则天下寡妇,岂只一人?何独奖劝于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