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刺骨大散关

出宝鸡市向南,很快就到了大散关。提起“大散关”,首先想到陆游的名句:“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是关中通往西南唯一要塞,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史书记载散关之战达70多次。


寒风刺骨大散关


寒风刺骨大散关


寒风刺骨大散关


临关下车,只见一座仿古城楼上旌旗飘飘,门楼上书“古大散关”四个大字,落款是“古华赵祖康”,日期为“民国二十五年十月”。今人书写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悬挂于门楼的两侧。一座“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散关遗址”的石碑立于门楼左侧,门楼的对面就是曲折流淌的清姜河。

大散关古来为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据传“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授《道德经》一卷;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名诗;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诗人都在此留下佳句,特别是宋代大将陆游关于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亦最大。

走到陆游的塑像前,只见诗人手执书卷、目光远眺,好似在凝思着什么。


寒风刺骨大散关


寒风刺骨大散关


寒风刺骨大散关

新修建的一个博览馆上方,有柳公权书写的“道德真源”四个大字。一尊巨大的老子骑青牛塑像正对着大门口,背后是巨幅太极八卦图,上书“紫气东来”。两侧悬挂着取自《道德经》的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相传老子晚年骑青牛西去,在出大散关时,遇到了大散关关令尹喜。在尹喜的再三邀请下,写出了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据介绍,这里有“七大馆藏珍宝”。第一件为“清姜河野鱼化石”,据考证形成于晚侏罗纪,距今已有大约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第二件为“散氏盘”,是中国最早有关土地契约记载的出土文物,它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青铜器国宝”,原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三件为根据图像命名的“白蛇指路石”。第四件为“老子赶山鞭”,其实是被风化过后形成岩石的一根木棒。还有“清明上河图”和“耀州青釉倒装壶”。最让人惊奇的却是第七件“犒赏三军大肉石”。从正面看它,宛如一块巨大的生肉,瘦肉、肥肉、肉皮依次呈现,层次显得十分清晰,让人看了忍不住叫绝。该肉石材质属于纯天然,由沉积岩、变质岩经过一系列复杂地质运动而形成。

继续往上走,到达烽火台。古台已不复存在,现在看到的是近年修复过的。虽然如此,但站在上面,仍似乎可感受到古代战场上金戈铁马、战鼓雷鸣的震撼人心的气势。举目四望,只见崇山峻岭郁郁葱葱,川陕公路蜿蜒而去,甚为壮观,宝成铁路的隧道也在这里时隐时现。此时的烽火台静静地矗立在山头,是在瞭望、侦察还是在沉思?


寒风刺骨大散关


寒风刺骨大散关


寒风刺骨大散关


两峰之间横跨一座关隘敌楼,两层城楼式建筑横锁关口,修有防御进攻的设施。敌楼左侧立有石碑,上书“古大散关”四字,旁边有“散关古战场”几个大字,据说这才是真正的大散关关口。站在这里向下望去,关下的情景一目了然,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处摆放有弓弩等兵器模型,还有抛石机模型。再往前走,赫然写着“陈仓故道”四个大字,一条弯曲的小道伸向远方。

走向敌楼,上面有郭沫若书写的“大散关”三个大字,悬挂的对联是“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年”,正对面则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兄弟俩的塑像。吴玠神情凝重,运筹在胸,好似正在思索杀敌之策,而吴璘的右手正在拔剑,似乎要上阵杀敌。塑像的左侧有后来修建的“二王庙”,两侧的对联分别是“雄关百战名今古”和“大散千年崇玠璘。”


寒风刺骨大散关


寒风刺骨大散关


蜿蜒的秦岭山路,相传是古代帝王、达官贵人游览太白山的主要通道,这也成了宝鸡通往四川的必由之路。盘山路七拐八拐,直达秦岭之巅。站立山顶,可以看见秦岭界碑。站在秦岭的界碑处,俯仰遐思,古代的马鸣声、战鼓声、厮杀声早已不在,但壮士文人们的英名却永远不朽!

寒风刺骨数九天,浪游西府大散关。

壮士声威今犹在,诗人名句天下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