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這一輪疫情導致的經濟衝擊會不會發展為經濟危機?

今日,GHR智庫收到一家廣東軟件公司董事長的調研報告,翻開來,觸目驚心:


某傢俱廠,3000人規模,主要做內銷,訂單劇減,4月開始裁員50%;


某裝飾材料廠,800人,內外銷都有,五兄妹一起歷經12年做到接近4億銷售額,銀行貸款近1億,疫情影響,關廠;


東莞佳禾,華為與小米的供應商,因疫情原因,訂單受到影響,工人全部降薪或清退出廠;

……


前段時間,中國中小企業協會調研結果顯示,約86.5%的受訪中小企業經營受到較大影響,近50%已有裁員安排。


最近,一些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


4月10日,特斯拉全球副總裁減薪30%、總監級別減薪20%;


4月9日,中國足協討論“合理降薪”,國際足聯也擬出臺降薪50%的政策;


4月2日,波士頓科學公司宣佈將對全球約36,000名員工降薪20%;


4月1日,通用汽車開始延遲工資支付,降薪20%,波及69,000名員工;


3月9日,攜程宣佈CEO和董事局主席0薪,高管自願降薪,最低半薪;

……


當然,也有很多企業沒有降薪,但大多數人還是真切的感受到了日子的困難,很多職場人士正經受著降薪遭遇:

“心態崩了,想回家種田”

“離老婆離婚不遠了”

“一個月不到1000的工資,你怎麼開的出來”

“被迫降薪,碩士白讀了”

……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另外,我也做了一個朋友圈小調查,看看身邊的朋友是否有降薪的,結果如下: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雖然是個人朋友圈的個案,但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經濟下行,全球大蕭條的時代已經到來。


如果你今年薪酬沒有降,已經跑贏了大多數人;


如果還能漲薪,簡直就是人生贏家。

鑑於降薪終究還是敏感話題,不太可能所有企業都公開透明說自己降薪了,大概只有勞動法領域的律師,才知道真實情況。


職場中的普通人,該怎麼辦?


“勒緊褲腰帶”的日子裡,還有可能把日子過成詩嗎?

本著不能只創造焦慮,還要解決問題的態度,以下幾點或許有所幫助。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手有餘糧,災年不慌

不論是想漲價的海底撈、西貝,還是想降薪的通用汽車、特斯拉,其實都是在為現金流發愁。


現金流是企業的血液,是生命線。


企業有基本的會計報表來查看資產、負債、收入、支出,以保證利潤以及正常運轉的現金流。


對於個人,也要有自己的現金流計劃,保證個人現金流為正。


最簡單的是以年度、季度、月份為單位,預算收入和支出,同時把固定支出與彈性支出分開來;


如果收入下降,相應的彈性支出就要減少,做到理性消費,才不會陷入“月薪2萬,但天天都是還債日”的囧境。


手有餘糧,災年不慌,用良好的現金流應對突發狀況,才能繼續專注於自己該做的事。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逆勢跳槽,轉危為機

對,你沒聽錯,跳槽。


當然,如果企業降薪只是短期應對策略,長遠來看前景依然很好,那與公司共患難是不錯的選擇。


但如果所在行業本身在走向衰落,跳槽就必須儘早提上日程。


舉兩個例子:


2月初,一位朋友早早做好簡歷,趁著市場上人不多跳槽到某IT大廠,薪資漲幅不錯。而她原來所在的公司,在2月底開始就全員“打八折”降薪。


當然她之前的學歷、能力都不差,所以能很從容地躲避這次降薪危機。


另外一個朋友,一直在物流行業做單證,崗位價值低,去年下半年就開始遭受降薪待遇。


這種情況,建議先爭取內部轉崗,轉去更有價值的崗位,有了這個崗位的經驗之後,再跳槽到付薪能力更高的行業,這樣的過渡就比較穩妥。


行情好的時候,跳槽可以借力行業大趨勢和風口;


行情不好的時候,跳槽更多憑個人實力,才能站在新的風口上。


值得一提的是,逆勢下薪資不應該成為跳槽考慮的主要因素。


如果要跳去的行業、公司品牌、崗位等比現狀好很多,也可以接受不漲薪的平跳或者降部分薪水跳。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調整認知,擺脫負面情緒


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收入在降低,我們的消費習慣卻很難改變,自身的財務風險很容易擊潰看似體面的生活方式。


我自己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件小事。


有次有個朋友誇我身上的衣服好看,問我要鏈接,我說這是4年前買的,現在估計買不到了。


很多女孩子會覺得,穿幾年前的舊衣服很丟人。


但我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四年前自己的眼光原來這麼好,過了好幾年還會被誇讚衣服好看,而且因為身材保持得不錯沒走樣。


所以我一點也沒有產生“丟人”等負面情緒。


如果能夠調整自己的認知,不把節約、樸實認知為“丟人”“不體面”等,就能夠大大方方不影響心情。

而有些人消費和生活水平降級後,認知和習慣都調整不過來,內心就很痛苦,常常回憶“我有錢的時候怎麼樣”,使負面情緒纏繞,分散注意力,降低生產效率,是完全沒必要的。


碩士被裁員、降薪到1000:危機來的時候,從來不問你有沒有準備好

機遇來的時候,只有強者才能接得住

電商主播李佳琦的故事大家現在都知道了,在出名之前他默默做了三年主播,終於在2019年火遍大江南北,賺到了鉅額財富。

但他在此前做好了足夠的準備,不斷提升業務能力,在風口來的時候成功地抓住了。他背後是成千上萬沒能堅持做到風口來的主播,而李佳琦成為了真正的強者。

增強實力,什麼時候都很重要。


短期逆勢跳槽,競爭加劇,只有最強的人才會被企業相中;而長期來看,此番衝擊將使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很多變化。


疫情過後的世界和職場,絕不是回到原點,而是需要很多有新技能、更強的人成為職場主力軍。

趁這段時間抓緊提升自己,培養新技能,或者進修學習,塑造絕對有競爭力的實力。


機遇來的時候,只有強者才能接得住。


你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