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扶贫记


第一书记扶贫记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他选择后者,俯首躬行,脚踏泥泞,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信念。

他用四年的竭心尽力让一个贫穷落后村改换新天,他用四年的埋头苦干践行着党对人民“如期脱贫”的庄严承诺,他用四年的砥砺前行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秀典范。他克服万难,吃了很多苦,但留给群众的,都是甜。他勤于思考、敢于作为、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立于清廉,他就是扶贫能手、驻村楷模,市委办公室进驻察右中旗科布尔镇大马库联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俊武。

第一书记扶贫记

陈俊武,男,1976年出生,1993年参加工作,1996年入党,内蒙古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任乌兰察布市委办公室督察室副主任。2014年5月17日,38岁的陈俊武背上重任、解下行囊来到察右中旗唯一回族聚居村大马库联村,从这一天起他就告诉自己,基层工作不能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必须尊重民风、深入群众、用心用力用情。

他先后花了11天的时间对全村129户常住户走访摸底,调研期间正值农忙,白天他就钻进地头一边帮忙务农一边问需,傍晚在门口等老乡农忙回家,他就提前帮忙打扫卫生、收拾院子,他用似火的热情融化了陌生的坚冰,用真诚打动了乡亲们的心,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通过挨家挨户的“把脉问诊”,全面掌握了每一户家庭情况、人员特点、存在困难、致贫原因等具体情况,拿到的“手牌”是:大马库联村作为重点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基层组织建设滞后,村干部在群众中没有威信,村委班子整体老化,最小的村干部59岁;全村90%村民是回族,汉回民族群众之间一定程度上存在团结不紧密、信任度不高等问题。陈俊武没有气馁,他下定决心打好这一手“烂牌”。

面对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现实,陈俊武在工作日记里坚定地写道:“凡事都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名”,在随后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奋力前行,成功带领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的特色之路。

第一书记扶贫记

他勤于思考,在陈俊武的认知里,只有想不到的事儿,没有做不到的事儿。思想上不懒惰,行动上就会更勤奋,他总是不断结合村里实际探索工作方法,千方百计地找脱贫路子,想方设法地搞民生工程,据其他驻村干部回忆,“有一段时间,陈俊武就好像‘着了魔’,总能看见他眉头紧锁、冥思苦想。有时候突然眼光一亮,就拉着我们探讨想到的脱贫路子好不好,可不可行”。对于报纸上、网络上各类脱贫致富的好方法,他总是密切关注,有时候直接到实地开展学习,考察实际效益究竟如何,怎样才能更好地契合本村实际汲取优秀经验。用心思考为他用力干事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

第一书记扶贫记

他敢于作为。陈俊武深知,如果没有基层组织的强大支撑,工作将一筹莫展。他先是发展了一批入党积极分子,慎重地将回乡创业青年李彦清,致富能手白建军,电工师傅陈瑞发展成为党员,把群众中的“领头羊”“排头兵”充实到村基层党组织中来,为村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血液,激发了新活力。并先后通过选举产生了村主任、计生主任和支部书记,他紧密团结干部,充分发扬搭台互助的精神,夯实了干部基础,凝聚了战斗力。

第一书记扶贫记

他勇于担当。陈俊武明白,扶贫工作不仅要全面发动群众,更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他积极与上级沟通协调,得到了市委办公室的大力支持:市委领导多次组织干部开展结对帮扶,累计送去面粉450袋、棉衣棉被300套、大衣300套、棉鞋78双、取暖用煤3吨、供热器1台,有效改善了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又为大马库联村购买运输三轮车1台,清扫垃圾车2辆,割草机2台,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还拨款对村里年久失修的供暖、自来水管道组织维修,推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他又连续两年协调包头医学院、市中心医院为大马库联全体村民进行免费体检,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些实实在在的帮扶如雪中送炭一般捂热了乡亲们的心,民生工作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赞同。

第一书记扶贫记

他善于创新。提起陈俊武,乡亲们有话说:“这后生挺不赖,一点儿官架子也没有,天天就想的咋领咱们这些穷人挣钱,咋能把日子过红火”一位通过养殖西门塔尔肉牛脱贫致富的乡亲中肯地说道。陈俊武认为,扶贫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才是硬道理。

在乡亲们的眼中,俊武每天都风风火火的,“跑”成了一种常态,要么是跑在宣传发动群众的路上,要么就是在跑项目的路上,从带领村民整合300亩土地发展集体经济,到实现村集体经济2万元收入;从与傅仕达食品厂合作将闲置多年的厂房重新利用,到开办奶食加工厂实现2万元集体经济收入,解决了部分贫困户就业和农畜产品销售问题;从争取上级资金用于新打5眼机电井,到870亩旱地变为水浇地;从原址重建宗教文化活动阵地,到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从整合136.8万元资金先后购买154头西门塔尔肉牛深入搞肉牛养殖,到出栏200余头小牛犊平均每头增收3000元,再到完成由萧条的奶牛养殖业向繁荣的肉牛养殖产业的华丽转身,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了,脸上纷纷绽开了幸福的笑容。

第一书记扶贫记

他甘于奉献,由于基层工作任务重、矛盾相对复杂、事务性工作多,家中所有的重担几乎都落在妻子一个人肩上,他几乎没时间没精力去管。有一次孩子高烧不退,恰逢上级到村检查,陈俊武毅然决然的坚持以工作为重、以大局为重、舍小家顾大家,两天迎检没回家,仅仅只打了一个电话。面对妻子的沉默和孩子的抱怨,虽然他的内心充满了愧疚,但他从未后悔,因为他知道妻子和孩子总有一天会理解他体谅他。谈起工作和家庭,陈俊武总是说:“我最感谢的,一个是组织、一个是妻子,组织给我了信任,妻子给了我支持。”

第一书记扶贫记

他立于清廉。“一身正气好村官,两袖清风金不换”这是与陈俊武共事过的人对他的评价。在担任村官的4年里,他没占过公家一分钱便宜,没用公款吃过一顿饭,没向村里报销过一张私人发票,为乡亲们谋福利从不图任何回报,办事从不走“人情”的后门,他以一种几乎“不近人情”的态度,让清廉二字在他人生的字典里显得格外耀眼。驻村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他始终坚持以自己洗衣做饭的方式践行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作风,他对生活上的低要求和对工作上的高标准形成了鲜明对比,彰显了坚定的廉政操守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他用对工作的“痴”、对群众的“情”、对家庭的“欠”当作种子,弯下腰深耕细作,收获的是翻天覆地的村貌新风、民族团结的累累硕果和群众齐刷刷的大拇指。

大马库联村精准识别贫困户36户74人,经过精准扶贫,现剩贫困户7户14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43%,已由重点贫困村转变为一般村。看到这些简单的数字,陈俊武欣慰的笑了,他拿着厚厚的笔记,抖了抖鞋上的泥土,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坚毅。

有人问他,是什么在一直支撑着他。他答道:“是信仰!”“在人生的旅途中,信仰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所以,党员干部更得有信仰!”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坚定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仰信念,才能让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稳得住心神、负得起责任、扛得起使命,以“工匠精神”带领最基层、最复杂的回族聚居村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