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聘禮、嫁妝的起源,你見過用喪服和棺材板陪嫁的嗎?

中秋、國慶將至,相信很多朋友都接到了來自親朋好友結婚的邀請函。在這裡,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關於婚姻禮儀的小知識。對於各地的風俗習慣大家都有相應的瞭解,但大家都瞭解過聘禮和嫁妝的起源嗎?在當下的聘禮和嫁妝,無非是房子、汽車、金錢、金銀首飾和生活用品,古代也有聘禮、嫁妝,但要說古代的聘禮、嫁妝比當下更為豐富和“離譜”,有的地方陪嫁的嫁妝風俗是送“喪服”和“棺材板”,您可能不大相信,咱們先了解一下。

娉禮起源: 

古代納徵(納徵,即男方向女方送聘禮)多以鳥獸為禮,上古時聘禮須用全鹿,後世簡代以鹿皮。崔駰的《婚禮文》中記載:“委禽奠雁,配以鹿皮。”《詩經。召南。野有死麋》中說:“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寫的就是用野鹿向女孩子求婚的事。當然,也有像《衛風·氓》中所說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是以布為聘禮的例子。後來,納徵的禮儀越演越繁,成為六禮中禮儀最繁瑣的過程之一。

關於聘禮、嫁妝的起源,你見過用喪服和棺材板陪嫁的嗎?

到了宋代,茶葉被列為聘禮中的重要禮物,幾乎成為不可或缺之物。從此,民間即稱送聘禮為“下茶”、“行茶禮”或“茶禮”;女子受聘,謂之“吃茶”或“受茶”;所謂“三茶”,就是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洞房裡的“合茶”。在現代很多地方有跪拜奉茶,也是這個禮儀。

婚姻“六禮”後來經司馬光、朱熹等人簡化合並,但宋代盛行的茶禮卻為元明清各代所承襲。明代香山(今廣東中山市)人黃佐,字泰泉,晚年家居時撰成《泰泉鄉禮》,書中記載:“近日納采、納徵者,止用細茶一盒,納釵物其中,尤為簡便,可以通行。”又云:“凡三等人戶之下聘,用酒一埕、鵝二隻、各布二匹、茶一盒。”反映了明代嶺南一帶茶禮的流行。

關於聘禮、嫁妝的起源,你見過用喪服和棺材板陪嫁的嗎?

嫁妝起源:

嫁妝也是起源於上古時期,伴隨著聘禮而產生的風俗習慣,作為大家族或者地主階級希望女兒在男方家裡能過的好一些而給的一些陪嫁的東西,亦是留給女方的回憶和紀念。

1、彩禮、聘禮是男方給女方家人的,女方父母有可能將聘禮也作為嫁妝給女兒,但不給也沒問題,女方父母有全權支配。

2、嫁妝是給新娘子的,屬於新娘子的私人財物,婆家是無權動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動媳婦的嫁妝,必須得到媳婦的同意,而媳婦如果不同意也是正當的。在古代,侵佔媳婦的嫁妝是很惡劣的行為,對名聲很不利。

關於聘禮、嫁妝的起源,你見過用喪服和棺材板陪嫁的嗎?

在古代,嫁妝的多少直接決定女兒日後的家庭地位。因此,嫁女時,即使是窮人家也會盡其所能,為女兒準備一份體面的嫁妝。“厚嫁”之風在明清時更為盛行,京城富戶嫁女時,大都選擇二十四抬、三十六抬、四十八抬。而普通人家也多在十六抬、二十抬左右。

其實以上介紹嫁妝並沒有什麼稀奇,真正另類是把凶服、棺材與喜慶氣氛格格不入的不祥之物當嫁妝。

據《餘姚六倉志·風俗》記載,在過去浙江寧波慈溪一帶,嫁妝中“必預備凶服”。所謂“凶服”,即辦喪事穿的縗衣麻裙,是女兒在將來公婆去世時要穿的喪服。而公婆對此“嫁妝”不僅不覺得晦氣,還很高興,覺得親家想得周到。

關於聘禮、嫁妝的起源,你見過用喪服和棺材板陪嫁的嗎?

與喪服一樣另類的嫁妝,算是棺材板了。在過去廣東大埔一帶就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據記載,當地嫁女“鋪排妝奩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婦百年後所需壽板均備。”如果不方便陪送棺材板,有的地方還會變通一下,如在過去的臺北市,便有用金子打製一隻與棺材板價值相當的小金棺材當嫁妝的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