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學院畢業後,賣了17公斤毒品;過了司法考試,卻成“絕命毒師”

名牌大學法律高材生成大毒梟

販毒17千克被判死刑

一起江蘇徐州警方偵破的特大販毒窩案,有40多人被抓獲,販毒網絡龐大,涉及江蘇徐州、廣州東莞、河北唐山、廣西桂林等13個省市30餘個地區,涉案毒品數量多達60餘千克。

令人吃驚的是,隱藏其間的一個大毒梟居然是一個某某名牌大學法律系畢業生。最終,他被一審法院判處死刑。

6月25日,江蘇省檢察院召開新聞發佈會,通報了懲治毒品犯罪的相關情況,並公佈了數起典型案例。澎湃新聞注意到,上述案例入選其中。

根據檢察機關披露案件材料,2015年11月,公安機關網絡巡查發現,江蘇徐州市一網民有利用網絡販賣毒品嫌疑,經偵查將涉案人員周某某、趙某抓獲。之後根據線索,先後將涉案40餘人抓獲,至此,一個巨大的販毒網絡浮出水面。

2016年5月案件移送審查起訴,經審查,各犯罪嫌疑人採取以QQ、微信等聊天工具與上下家聯繫,以微信、銀行卡、支付寶轉賬等方式收支毒資,以物流方式郵寄毒品,使毒品迅速流向全國各地。

該案的一名犯罪嫌疑人讓檢察官印象深刻。他叫顧某某,男,29歲,網名“肉罐”,畢業於某名牌大學法律系,短短5個月竟然販毒達17千克,公安機關從其住處查扣冰毒5100餘克,是該網絡販毒案查扣毒品數量最多的販毒犯罪嫌疑人。

一名法律系畢業生是如何墮落的,到底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

相關部門經訊問了解到,顧某某還沒大學畢業,父母就已為其購買了住房及門面房。衣食無憂的他不思進取,沉迷網絡,誤入吸毒圈染上毒癮,自此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不差錢”的顧某某動輒從上家購買數千克毒品,對於他來說,銷售毒品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享受購毒者的追捧及懇求帶來的快感。

2017年1月23日,徐州市人民檢察院以顧某某犯販賣、運輸毒品罪,向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庭審中,顧某某對自己的行為追悔莫及,痛哭流涕。2017年11月16日,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判處顧某某死刑。目前,該案處於二審階段。

根據徐州市檢察院相關人士透露,該案的辦案檢察官根據網絡販毒特點,對調取的數以萬計的數據信息進行梳理、審查,分析研判,增加認定販毒事實89起,毒品數量25餘公斤。

案件提起公訴後,法院一審判處3人死刑,9人死刑、緩期二年執行,3人無期徒刑,其餘人員分別被判處三到十五年有期徒刑。

法學研究生成“絕命毒師”

網上學制毒、網上賣毒品

一間出租屋內堆滿了各種玻璃器皿和乙醚、丙酮等各種管制化學制劑,屋內飄著刺鼻的酸臭氣味,牆壁也被燻得變了顏色。職業的敏感告訴民警,“這是一個製造毒品的窩點”。

2014年5月8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新城公安分局社區民警接到群眾反映,某小區居民樓內最近常散發出難聞的氣味。民警在搜查時看到了上述的一幕,並在該窩點的冰箱裡搜出90多克冰毒。

在進一步的搜查中,民警發現了姓名為席某某的畢業證、律師從業資格證等各種證件,經房主辨認,席某某正是此房的租住人。隨後民警瞭解到,席某某畢業於內蒙古某高等院校法學專業、通過國家司法考試並取得了律師從業資格,還考上了研究生。

呼和浩特市新城公安分局通過這一線索,歷時近8個月的縝密偵查,成功破獲了一個橫跨全國20餘個省市、涉案2000餘人的網絡制販毒大案。搗毀2個製毒窩點,繳獲冰毒157克,各類易製毒化學品12.5千克,抓獲犯罪嫌疑人14名,斬斷了一條橫跨近20餘省市的網絡販毒鏈條。

“準碩士”的畸形發財夢

席某某是一名法學專業的在讀研究生,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同時還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代理律師。按道理,他應該知道法律對製毒販毒的打擊力度,是什麼讓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通過辦案民警的敘述,中國青年報記者還原了席某某的製毒販毒經歷。

80後的席某某出生在內蒙古通遼市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他學習成績優秀,父親在當地是個小有名氣的開發商,他上大學時就開著寶馬車,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

優越的家庭條件讓席某某平時經常出去玩,逐漸認識了社會上的一些吸毒人員,他自己雖然不吸毒,但開銷卻很大,家裡給的錢逐漸不夠花了。剛當代理律師,席某某掙的錢很少,通過吸毒人員,他了解到販毒的暴利,以及網絡制販毒隱蔽性強的特點。

通過吸毒人員教的“暗語”,席某某在網上花了4000元,跟一個網名為“未知數”的人學習了製造毒品的方法,並從網上購買了實體店裡買不到的管制製毒化學品。“未知數”還介紹席某某加入了一個QQ群,在群裡,席某某結識了一個名為“化學專業”的網友,並從他手中購買了170克冰毒。購買的冰毒是在網上交易,通過物流快遞,郵寄到他的住所的。

在警方抓捕席某某時,他從上線那裡,剛買了1000餘克冰毒用於販賣。

在警方的審訊中,席某某交代,他已經學習製毒半年多了,初步掌握了製毒方法,再有20多天,就能完全學會。

席某某受過高等教育,文質彬彬,他知道毒品的危害,自己從不吸食。為了鑽法律的空子,他將關於毒品的法律條款下載到自己的電腦上,進行研究,還寫了很多註解。

呼和浩特市新城公安分局緝毒大隊副大隊長楊宏寶說,席某某自認為自己是學法律的,能夠鑽法律的空子,但他了解的只是法律知識,沒有司法實踐,法律的嚴肅性他也沒有理解透。

網絡為何成為制販溫床

製作方法網上學,原料器具網上買,製成毒品網上賣。網絡為何成為制販毒溫床?

席某某還是一名在讀研究生,涉世未深,可網絡給了他制販毒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有人教授製毒方法,有人兜售原料設備,製成的毒品還通過網上來銷售。近年來,互聯網已成為不法分子發佈易製毒化學品銷售信息、聯絡毒品交易和傳播製毒工藝的重要平臺,給禁毒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楊宏寶說,這起案件與傳統制販毒品案件不同,利用QQ傳授製毒方式,利用QQ群尋找上下家,再通過網絡購物平臺交易,支付寶付款,快遞公司送貨,是一起利用和依託網絡平臺製毒販毒的典型案件。該案呈現出制販毒品全程網絡化的特點,傳、制、銷一條龍全在網上完成,再藉由物流,不法分子足不出戶,就可制販毒,制販毒的門檻和風險由此大大降低。

專案組從席某某的QQ聊天記錄裡,摸排出涉毒QQ群14個,涉案人員2000餘人,分佈在安徽、江蘇、黑龍江、河北、廣東、福建、內蒙古等多地。其中一個群裡,人數竟多達400餘人。

網絡創造了太多的不可能,在網絡世界的陰暗角落裡,有一群人用暗語交流製毒心得,管制易製毒原料可以輕易買到。網絡亂象的背後,值得各個職能部門反思。

起初,席某某隻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上網搜索“製作冰毒的方法”,“沒想到網上有海量的信息,很多人在QQ群裡交流製毒方法。製毒過程中遇到任何疑難問題,都可以在網上找到答案。”

席某某稱,曾有人上傳一段製毒視頻,長達兩個小時的視頻詳細講解了K粉及冰毒的製造方法。

製毒原料從哪裡來?還是在網上找。通過網友“名品化工”,席某某輕而易舉獲得了易製毒化學品。

鑑於案情重大,涉案人員眾多,2014年6月19日,此案被列為公安部毒品目標案件。

很快,專案組對掌握的線索再次梳理後,確定了3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即向席某某販賣冰毒的嫌疑人“廣東豬肉”、出售給席某某易製毒化學品的嫌疑人“名品化工”、傳授席某某製毒方法的嫌疑人“未知數”。

專案組民警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抓獲“廣東豬肉”也就是鄧某某時,從其身上搜出了13張快遞郵寄單,鄧某某承認,這些快遞單郵寄的物品均為毒品。民警根據審訊以及在現場發現的線索,先後趕赴涉案省份,抓獲多名涉毒嫌疑人。

網絡交易、快遞送貨難監管,致毒品交易範圍更廣

這起涉及全國20餘個省市的網絡販賣毒品大案成功偵破了,但其中暴露的一些問題引人深思。

中國青年報記者注意到,伴隨著網絡經濟的火熱,物流快遞步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犯罪分子也盯上了這個行業。魚龍混雜的物流快遞市場,客觀上為某些犯罪分子實施犯罪行為,提供了渠道和便利。

辦案民警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近年來,以快遞方式郵寄作為網絡販毒渠道的案件屢見不鮮,毒販往往將毒品藏匿於物品之中,進行快遞配送,手段隱蔽,不易察覺。在警方審訊時,犯罪嫌疑人交代,快遞公司在前幾次會檢查,後來就不查了。除了有異味的物品,其他都可以發出去。在快遞物品時,有時甚至不需要真實姓名,只要一個電話號碼,就可以將違禁物品運送出去。

辦案民警還介紹,這個案件之所以涉及地域廣、涉案人員多,與利用網絡交易有很大關係。通過淘寶網、QQ等網絡平臺,交易者很快實現了貨款兩清,不僅方便快捷,而且不容易被發現。而現在一些物流快遞公司,不去管用戶郵寄什麼,也不會開包驗貨,客觀上縱容了非法交易,監管困難。

據記者瞭解,《快遞市場管理辦法》中明確規定:麻醉藥物、生化藥物、傳染性物品和爆炸性、易燃性、腐蝕性、放射性、毒性等危險物品禁止寄遞。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快遞公司卻難以做到。按照規定,去物流寄東西,都需要檢查一下再封包,儘管快遞公司要求快遞人員在發貨前要進行核查,但能堅持每單都做到的為數不多。面對經濟利益的驅使,加上從業人員門檻偏低,快遞人員對所寄物品的辨別能力自然會打折扣。

楊宏寶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網絡作為販毒的新渠道,覆蓋面很廣,其匿名性給打擊犯罪帶來一定的難度。物流部門應依法、依規加強檢查,發現違禁品要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公安機關將會同相關部門予以查處。

來源:澎湃新聞、中國青年報 轉自:法律讀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