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血证》: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福建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屠城血证》于1987年获广电部优秀影片奖,福建省政府优秀影片奖;1991年获日本国际和平电影节故事片一等奖。

导演罗冠群,1954年毕业于中央电影学校编剧系,代表作品《蓝盾保险箱》《屠城血证》《你爱我吗》等。

《屠城血征》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本片也成为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的电影在创作中的重要参照。2009年陆川执导的电影《南京!南京!》亦吸收了本片中的相关类型元素。本文选自导演罗冠群的创作手记。


《屠城血证》通过一个壮烈的故事和若干悲惨的场面,说明了“国弱必被欺,国破则家亡”这么一个永远不该被人忘记的历史教训;同时,也揭示了关于战争与和平、兽性与人性、死亡与爱情等许多发人深省的问题。

福影故事 | 《屠城血证》: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本片的结构基本上是双线式的:一条是围绕着照片展开的人物线、情节线;另一条是通过撤退、逃难、屠杀等场面,表现国破家亡后悲惨生活的情绪线、意象线。后一条线不仅作为第一条线的背景而存在,它更是独立的,与人物线、情节线平行发展并相互补充的,它使影片具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在展开这一条线时,我们更应时刻记住30万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惊心动魄的数字!


福影故事 | 《屠城血证》: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在拍摄撤退、逃难、屠杀等群众场面时,我们更多地采取纪实性手法,大量运用不规则构图,晃动的被人头挡掉一半甚至大半的画面、大反差光比……看起来,就仿佛一个新闻摄影师在战乱中抢拍的新闻镜头。在这里,不强调画面与光影的美,不强调人物与情节的贯串,强调的是一种意象、一种情绪、一种视觉冲击力。在拍摄日军暴行的场面时,我们将多次利用镜头前燃烧物所形成的那股蒸腾的热浪。透过这层热浪看出去,一切人和物都变得畸形,显得那么荒诞,就象是噩梦中地狱的景象。

福影故事 | 《屠城血证》: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电影剧照

贯穿全片的那种死亡随时可能降临的紧迫感与悬念感,很大程度上靠音效来营造。宁静夜晚的一声惨叫,街头巷尾不时传来的枪声,都将大大增强屠城的恐怖气氛。教堂屠杀这场戏,画面上是祭坛前的烛光,飞翔的天使,圣洁的玛利亚,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配乐却是狞笑声、惨叫声、撕打声,撞击声……影片结束时那绵绵不绝、化成一片惊心动魄的钟声,给人们以启迪,激起人们深切的反思与警悟。

翟乃社饰展涛

福影故事 | 《屠城血证》: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外科医生展涛(右)

展涛,一个正直得有点“迂”的外科医生,在图书馆屠杀这场戏中,痛苦、耻辱与深切的内疚感使他的性格发生了一个巨大的飞跃。在这场戏中。白燕的被奸淫与杀戮,都得通过他的形体动作、脸部表情、特别是通过他的眼睛反映出来。最后展涛牺牲时的画面造型与声画构成,采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段,予诗化,也使感情得到升华。

陈道明饰笠原


笠原,影片中除展涛外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的形象的意蕴,大大深化了影片的主题。军国主义是一种集体催眠术,把人变成了兽。笠原的悲剧就在于他的人性尚未完全泯灭,随着与昔日恋人的重逢,他的人性又逐渐复苏。“回忆”、“试枪”、“重逢”、“诀别”、“远逝”这五场戏,充分表现了他人性与兽性的激烈的搏斗以及人性由复苏到被毁灭的痛苦的过程。在这里,造型因素、视听因素应与情节因素放在同一层次。特别是最后的“诀别”与“远逝”达到一种诗化的悲剧境界。


雷恪生饰范长乐


范长乐,一个一辈子都胆小怕事,低头哈腰的照相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终于象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样挺起了腰杆。他在一条黑巷子中迎着敌人走去,在他的背后,是一片火海,似乎整个城市都在他身后燃烧。

福影故事 | 《屠城血证》: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照相师范长乐

整部影片多数地方采用纪实性手法拍摄,柳晶晶、花弄影、小广东等五个普通的中国人的牺牲,我们尽可能地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出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与人性的光辉,使观众感到一种悲壮的美。(作者:罗冠群)

福影故事 | 《屠城血证》: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影片

《屠城血证》1905电影网播放地址:

https://www.1905.com/mdb/film/631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