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傳統文化《周易》(8)】——七星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8)】——七星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8)】——七星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8)】——七星


一、七星概述

先民將北斗和極星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稱為“斗極”,斗極處於星空旋轉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好象天空的主宰,而先民以北斗斗杓周旋四指來釐定節候,北斗又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斗指向而來臨,北斗成為天地萬物化生的中心。


不同於西方星座學劃分星空為88個星座,中國傳統星官學裡劃分星空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北斗七星屬於二十八宿裡的鬥宿七顆星。《史記·天官書》:“北斗七星,所謂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北斗七星的中國星名由鬥口至斗杓連線順序為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和瑤光。前四顆稱“斗魁”,有稱“璇璣”;後三顆稱“斗杓”。


成書於東漢兩晉年間的《北斗經》中提到的北斗七星名諱,更為中國人所熟知,影響也更深遠,與西方占星學相對,中國也有傳統影響命理的“紫微斗數”。“紫微斗數”裡的十四主星有五顆來自於北斗七星。


《北斗經》載:北斗九宸,中天大神 ,上朝金闕,下覆崑崙。調理綱紀 ,統制乾坤 ,大魁貪狼 , 巨門祿存。文曲廉貞, 武曲破軍 。高上玉皇,紫微帝君。

現代星名則命名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通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5倍可以找到北極星,這兩顆也稱作“指極星”。


通過北斗七星,我們可以找到許多知名天體。沿天璇、天樞方向,可以找到北極星,沿天權、天樞方向,可以找到五車二,沿天權、天璇方向,可以找到北河二,沿天權、天璣方向,可以找到軒轅十四,沿“勺柄”往外方向,可以找到大角星,沿天璣、天權方向,可以找到織女星。

北斗九星,是北斗七星和左輔、右弼二星的合稱。


道教除了以北斗七星集合為一神北斗星君外,也分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瑤光宮破軍星君。


五代徐鉉《步虛詞》詩曰:“整服乘三素,旋綱躡九星”。後來天衝(又名左輔)、天芮(又名右弻)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故今有北斗七星之說。

宋代道教天書‘雲笈七籤’24巻“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還有輔星、弼星的存在,時稱北斗九星。


傳說能看見這兩顆隱星的人可以得到長壽。道教認為祈禳北斗,可以消滅解厄,還衍生出修行的的鬥法。《三國演義》寫諸葛亮病重,在軍帳中設香花祭物,行法祈禳北斗。

這九星在‘雲笈七籤’24巻“北斗九星職位總主”的別名分別是:第1陽明星、第2陰精星、第3真人星、第4玄冥星、第5丹元星、第6北極星、第7天關星、第8洞明星(輔星)、第9隠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攝理二十八個星辰。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8)】——七星


二、七星內涵

北斗七星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又作瑤光)等七顆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鬥,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屬於紫微垣的一個星官。《晉書·天文志》記載,樞為天,璇為地,璣為人,權為時,衡為音,開陽為律,搖光為星。在七顆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它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附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開陽輔”或“開陽增一”。

《天象列星圖》:“北斗七星,近紫薇宮南,在太微北。是謂帝車,以主號令,運乎中央,而臨制四方,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北斗。”又《史記·天官書》中說:“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記,皆繫於鬥”。指出北斗是定方向、定季節、定時辰的標尺。


《史記·天官書》中記載:“輔星明近,輔臣親強;斥小,疏弱。”《晉書·天文志》:“輔星傅乎開陽,所以佐鬥成功,丞相之象也。七政星明,其國昌,輔星明,則臣強。” 宋何薳 《春渚紀聞·歙山斗星硯》:“石色正天碧,細羅文中涵金星七,佈列如鬥宿狀,輔星在焉。因目之為鬥星硯。” 明何景明 《告咎文》:“又使北斗以振紀兮,命輔星以佐之。”

開陽是個著名的雙星,它的伴星(大熊80)中國古代專名“輔”,與主星角距:11'49",亮度3.95等。古時候軍隊測試士兵的視力就曾經用過這對雙星,中國和外國都有軍隊用過它。


北斗七星屬大熊座的一部分,從圖形上看,北斗七星位於大熊的尾巴。這七顆星中有6顆是2等星,1顆是3等星。通過鬥口的兩顆星連線,朝鬥口方向延長約5倍遠,就找到了北極星。認星歌有:“認星先從北斗來,由北往西再展開。”初學認星者可以從北斗七星依次來找其它星座了。大熊座中排成勺形的7顆星。古人很重視北斗,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別方向,定季節。


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為魁,組成北斗七星的“鬥”,柄狀三星分別是——玉衡、開陽、搖光。杓柄中央的星名叫“開陽”,相距11分處有一顆4等伴星,名“輔”,開陽星和輔星組成光學雙星, 肉眼即能識辨。開陽與輔星也是全天唯一一對肉眼可見的物理雙星。

北斗七星所在的拱極區,是天上社會的政治中心。 “鬥”在《詩經》中為舀酒的工具,而司馬遷稱“鬥為帝車”,成為天帝乘坐的車子。北斗可以用來確定方向,從北斗和北極星的相對位置,可以找到正北方向。北斗斗柄也可以用來確定季節,成書於戰國時代的《鶡冠子》就說過:“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七星中,“玉衡”最亮,亮度幾乎接近一等星。“天權”最暗,是一顆三等星。其他五顆都是二等星。在“開陽”附近有一顆很小的伴星,叫“輔”,它一向以美麗、清晰的外貌引起人們的注意。據說,古代阿拉伯人徵兵時,把它當做測驗士兵視力的“試驗星”。

北斗七星始終在天空中作緩慢的相對運動。其中五顆星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朝著一個方向運動,而“天樞”和“搖光”則朝著相反的方向運動。因此,在漫長的宇宙變遷中,北斗星的形狀會發生較大的變化,10萬年後,我們就看不到這種柄杓形狀了。


北斗七星又簡稱“北斗”。離北天極不遠,排列成鬥形的七顆亮星。除δ(天權)星為3等星外,其餘六星都是2等星。把北斗七星鬥前二星連接,並朝鬥口方向延長約五倍距離即可找到北極星,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識別星座的標誌。此外,按照北斗七星斗柄曲線延伸,畫出一條弧線後,會遇到21顆亮星之一的大角,即牧夫座α星。


小北斗是小熊座中七顆較亮的星的總稱 ,遠不及北斗七星醒目。勾陳一,也就是“鬥”中最亮的一顆星是現在的北極星。從“天璇”通過“天樞”向外延伸一條直線,大約延長5倍多些,就可見到一顆和北斗七星差不多亮的星星,這就是斗柄末端的北極星。

宋代道教天書‘雲笈七籤’24卷“日月星辰部”曾提及北斗七星還有輔星、弼星的存在,時稱北斗九星。後來兩顆漸漸隱失,成為“七現二隱”,故今有北斗九星之說。傳說能看見這兩顆隱星的人可以得到長壽。


《黃老經》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璣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第八洞明星,則輔星之魂精陽明也。第九隱元星,則弼星之魂明空靈也。


這九星在‘雲笈七籤’24卷“北斗九星職位總主”的別名分別是:第1陽明星、第2陰精星、第3真人星、第4玄冥星、第5丹元星、第6北極星、第7天關星、第8洞明星(輔星)、第9隱元星(弼星),由九位大帝各主其星,攝理二十八個星辰。

還有一種天文學說法是,把北斗七星的斗柄繼續延伸,能看到兩顆暗星在其後方,一顆名曰“玄戈”,一顆曰“招搖”,為今天牧夫座的γ,λ二星。算上這兩者,北斗七星就延長成了北斗九星。當然後加的這兩顆星也遠不如前七星那麼亮了。但是在定位上,北斗九星的斗柄指向心宿,同樣可以以此定方位和確定季節。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8)】——七星


三、七星神話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對北斗七星的觀察早有記錄,但七星之名最完整的記載,始見於漢代緯書。最初有兩種名稱,一為《春秋運鬥樞》所記。曰:“第一天樞,第二旋,第三璣,第四權,第五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標,合而為鬥。”另外,歷代學子崇拜的魁星,即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或前四星),有說魁星即文曲星,但文曲星和魁星同在北斗前四星中是無疑的。

①道教形成後,將北斗人格化為重要的天神加以崇拜,並對之作種種神學解釋。《雲笈七籤》卷二十四《總說星》曰:七星第一星“名曰天樞,魂神鬥次;第二星名曰天璇,魂神鬥次行;第三星名曰天機,魄精鬥次行;第四星名曰天權,魄精鬥次行; 第五星名曰玉衡,魄靈鬥次行;第六星名曰闓陽,魄靈鬥次行;第七星名曰瑤光”。


②同時又稱北斗有九星,為九皇之神,謂“北斗九星,七見(現)二隱”。《雲笈七籤》卷二十四《北斗九星職位總主》雲:“《黃老經》曰:北斗第一天樞星,則陽明星之魂神也;第二天璇星,則陰精星之魂神也;第三天機星,則真人星之魄精也;第四天權星,則玄冥星之魄精也;第五玉衡星,則丹元星之魄靈也;第六闓陽星,則北極星之魄靈也;第七搖光星,則天關星之魂大明也。”

④另一批道書則據此以述北斗七星,只把次序作了顛倒。如《北斗治法武威經》所云:第一天樞,名魁,字司命,第二天任,字司祿,第三天柱,字祿存,第四天心,字延壽,第五天禽,字益算,第六天輔,字度厄,第七天衝,名魒,字上生,……”並各有具體職掌。

⑤亦稱“司命”、“司祿”等為北斗七星之名,並有紫光夫人感蓮花化生北斗七星的故事流佈民間。

略雲:龍漢時有一國王名周御,其妃名紫光夫人。某日,夫人於池秀逶 ,忽感蓮花九朵化生九子。長為天皇大帝,次子為紫微大帝,其餘七子為司命、司祿、祿存、延壽、益算、度厄、上生七星。“二長帝君居紫微垣太虛宮中勾陳之位。” “紫光夫人亦號北斗九真聖德天后,道身玄天大聖真後,……慶華紫光赤帝。”

⑥即他書所稱之鬥母元君。《太上玄靈北斗本命延生真經》及《上清靈寶大法》卷三十九等,即據此稱北斗七星為:北斗陽明司命星君,北斗陰精司祿星君,北斗真人祿存星君,北斗玄冥延壽星君,北斗丹元益算星君,北斗北極度厄星君,北斗天關上生星君。再加八、九二星,為九皇星君。


⑦古代很重視北斗七星的作用。《史記·天官書》說:“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鬥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鬥。”

⑧所謂“七政”,據《索隱》引《尚書大傳》,指: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即是說,自然界天地的運轉、四時的變化、五行的分佈,以及人間世事吉凶否泰皆由北斗七星所決定。其後的緯書更對此作了發揮。《河圖帝覽嬉》曰:“鬥七星,富貴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祿;其中一星,主壽夭。”“鬥主歲時豐歉。”

道教稱北斗七星為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宮,即:天樞宮貪狼星君、天璇宮巨門星君、天璣宮祿存星君、天權宮文曲星君、玉衡宮廉貞星君、開陽宮武曲星君、瑤光宮破軍星君。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8)】——七星


四、七星淵源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星斗崇拜和星佔之說,先民崇敬天象,並以天象變化預測人事吉凶,尤其是南北斗主人生死,影響頗巨。其深層原因即在於古代社會,先民將北斗和極星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稱為“斗極”,斗極處於星空旋轉的中心,群星繞其旋轉,好象天空的主宰,而先民以北斗斗杓周旋四指來釐定節候,北斗又成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似乎都是隨北斗指向而來臨,北斗成為天地萬物化生的中心。


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巖畫中,有一幅祭天的場面,可能與祭祀太陽、月亮、星辰有關。內蒙古格爾敖包溝的陰山岩畫,鑿刻著一個牧民頂禮膜拜太陽的圖像,其人身體立直,雙臂上舉,高過頭頂,雙手合十,雙腿叉開,兩足相連,表示站在大地上。廣西左江巖畫中,共發現三處祭日的遺蹟,第一處的圖像是在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下邊,有三個頂禮祈禱的人像;第二處是在一個巨大的人像身旁又畫著一個太陽圖像;第三處是上方為太陽圖像,下方是一群舉手歌舞的膜拜者,場面非常生動。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仰韶文化地層中,發現了三組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圖案,這是距今6400年前的傑作。第一組龍虎圖位於45號墓中,墓主人的左右兩側分別用蚌殼精心擺塑出一龍一虎,龍虎的頭均朝向北方。龍虎之間、正北中央,又有用蚌殼精心擺塑的北斗,斗杓則為兩根人脛骨,這說明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先民已開始崇拜北斗。

湖北隨州出土的春秋時代(西元前5世紀)曾侯乙墓漆箱蓋上,發現了完整的二十八宿標示圖,這是至今為止發現的記有完整二十八宿名字的材料。該圖中央是一個粗體的“鬥”字,周圍是二十八宿的名稱,東邊是蒼龍,西邊是白虎,這與與濮陽蚌塑龍虎圖驚人的相似


北斗的神格化,是隨著北斗信仰的發展而演化,其肇始於南北文化融合的漢時期,迄至唐宋,歷經了長達千年的時間。在不同歷史階段,北斗往往被解釋成不同的神靈。北斗在上古可能為九顆星,位置、形狀與現在不同,後由於歲差或觀察地的原因,有兩星觀察不到,所以有北斗七星之說。


但在先秦的文獻中,仍保留有北斗九星的說法。北斗九星在民間信仰中又稱“九皇”,九皇信仰的影響很大,大約來源於東漢兩晉成書的道教《北斗經》。

這種崇拜在民間逐漸演變為禮斗之俗。古時全國許多地方,如廣東、雲南、四川、河北、江蘇、浙江等省,均於九月一至九日連續九天盛行禮斗之俗,謂之九皇會。北斗九星,由北斗七星和左輔、右弼構成。分別為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與左輔、右弼……

【覺悟傳統文化《周易》(8)】——七星


丁俊貴

2020年5月2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