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下來,等一等,孩子也需要成長中的“休憩”

後臺常有媽媽說,養娃心好累啊,孩子的表現好像總是不如人意,讓人窩火:

覺得TA磨磨嘰嘰不夠快;

覺得TA成天哭哭唧唧沒完沒了;

覺得TA一天到晚惹事生非不消停。

所以:

我們催促TA:快一點;

我們開解TA:這沒什麼大不了;

我們苦口婆心地告知TA:這樣不行那樣不對,幫他少走彎路。

我們著急拉著孩子向前、向上、向完美,卻發現,像是有反作用力一般,你拉得越用力,他走得越慢、做得越差……

蒙臺梭利說:“每個人的孩子都有一個程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領悟什麼樣的問題,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過分人為地加以干涉只會毀了他。”

我們總是求速度、看結果,卻忽略了,教育最真正的本質是等待。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也需要成長中的“休憩”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也需要成長中的“休憩”

磨蹭?

我們慢下來,孩子才能快起來!

據說10個孩子9個磨蹭,還有一個是因為根本沒聽見你說什麼。

但瞭解完“磨蹭”背後的真正原因,或許我們就願意跟孩子一起慢下來。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一件小事。

某個下雨天擠公交去上班,車上人很多,忽然感覺有人用雨傘紮了我後背一下,而且雨傘貼我很近,水全都滴到了我身上!

半分鐘內過去了,我不僅沒有等到道歉,對方甚至沒等到任何表示,簡直欺人太甚!剛要轉身說兩句,看到的一幕卻讓我怒氣全消。

原來,是位媽媽帶著一個小寶寶,東西多不說,水杯還掉在了地上,她在彎腰去撿時,掛在揹包上的雨傘砸到了我,起來後因為不便轉身,所以雨水滴在我身上,她也並不知道。

最後我非但沒有去理論,還幫這位媽媽找了個座位。

為什麼想起這件小事?

因為等待教育很重要的一點是“共情”,你先去了解真相,才會真正願意去等。

真相併沒有改變我“後背被扎、衣服被弄溼”的事實,卻直接改變了我的想法和做法。

所以,不妨先看看那個磨蹭的孩子,磨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除卻能力不足、業務不熟練、沒有大人的條理性、計劃性等等這種顯而易見的原因之外,孩子磨蹭的最深層次原因,也許恰恰在於大人的“催促”。

腦科學裡曾經有個理論,安全感越強的孩子學習越快、做事越積極。

只有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大腦才有剩餘的資源來學習其他知識。

如果安全感尚未得到滿足,寶寶就總是提心吊膽著父母的督促、想著平息媽媽的怒火,一直受焦慮的心態影響,他將很難集中精力去主動專心的學習或完成一件事。

這也是為什麼家長越發火,孩子越叛逆不配合的原因。

你關注的,是事情本身,而孩子關注的,卻是你。

安全感缺失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

比如原本在慢慢穿鞋的孩子,只是因為技能不熟練而慢,而在你開始催促的瞬間,他優先想的,便不再是怎樣快速穿上那雙鞋子,而是怎樣應對媽媽的火氣。

所以,不要氣急敗壞的催促,而是平靜的提醒孩子接下來該做的事,然後等一等,你會發現孩子反而會快起來。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也需要成長中的“休憩”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也需要成長中的“休憩”

哭鬧?

等待才能真正平復情緒

撒潑耍賴誰沒遇上過?看見吃的、玩的不買就哭鬧、滿地打滾誰沒經歷過?

不得不承認,天下孩子一般“熊”。

CC兩歲多處於執拗期時,一次帶她外出吃飯。

不巧水杯落在了車上,點餐期間CC一直重複:

“我要喝水,用自己水杯……”、“我要喝水,用自己水杯……”

“媽媽忘車上了,用飯店的杯子好不好?”

“我不要,我就要用自己水杯!”

不等我去拿,也不容你想任何辦法,她便大哭起來……

當時家族聚餐,一大桌子人的眼睛都齊刷刷地落在了CC身上。

有的安慰說我去給你買好吃、買玩具;有的則說,快去拿水杯吧,別讓孩子哭了。

但我並沒有急於這麼做,而是抱起她來至安靜的角落,摟著她輕拍著她的背,等她哭完。

2分鐘過去了,CC哭聲漸弱,這時候我才繼續和她說話,問她是不是好一些了,向她解釋剛才為什麼忘拿水杯了,並表示如果現在還想要,媽媽可以去拿。

兒童心理學者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發脾氣才是。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情緒腦”要比“理智腦”優先發育。

當孩子情緒爆發時,他弱小的“理智腦”根本控制不住強大的“情緒腦”。

此時如果講道理完全是白費口舌,強行制止更不能從本質上解決問題。

我們不能因為孩子鬧情緒自己也鬧情緒,更不要因為所謂的“面子”而置孩子於不顧。

先等一等,接納他的情緒,讓他知道,在無助的這個時刻,是有人愛著他的,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後,再和他一起找原因、找方法。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也需要成長中的“休憩”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也需要成長中的“休憩”

犯錯?

等一等,給孩子嘗試的機會

之前讀過一本書《窗邊的小豆豆》。

書中的主人公小豆豆,是常人眼裡典型的問題孩子。被原來學校勸退,進入新學校——巴學園後,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業。

這本書之所以成為經典,它最大的亮點就是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最好的教育是等待。

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校長。

一次小豆豆的錢包掉進了廁所裡,她找來掏糞大勺,自己到糞坑撈錢包。

此時,小林校長恰好經過,他不但沒說小豆豆什麼,還揹著手走了過去。

直到小豆豆把掏出的糞堆成了小山,校長又過來了,問她是不是找到了,她說沒有。

校長說,你把掏出來的東西處理好就可以了,她心甘情願地照做了。

雖然最後小豆豆沒有找到錢包,但她學會了做事要盡力、要負責任,而這些早已遠遠超過了錢包本身,這就是等待教育的價值。

如果作為父母或老師,第一時間告訴她“這麼大的糞坑,你什麼時候能撈上來?”、“即便能撈上來那錢包還能用嗎?”甚至大發雷霆、把她拉走,恐怕小豆豆仍然還是一個問題孩子。

成年人需要的是結果,而孩子需要的是成長。

成長路上犯錯不可怕,但連“試錯”的機會都沒有,才最可怕。

哪怕在成人角度來看是錯的、沒有意義、沒有價值的事,只要沒有生命危險,都請等一等。

你每幫孩子做一件她力所能及的事,都是在剝奪她挑戰自己、戰勝挫折、成就自我的機會。

你每著急催促孩子做一件事,都是在分散他內心平和、有條不紊、不驕不躁地完成一件事的精力。

等待很難,也很值錢。

因為它花的是父母的時間、精力,是本來可以去做更多事、賺更多錢的機會成本,但是,它很值得。

慢下來,等一等,孩子也需要成長中的“休憩”


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

種一棵樹,我們只需要按時播種、施肥、澆水、鬆土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給大自然。

因為無論多麼著急,中途扒開土看看種子發芽沒、拔苗助長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可能帶來傷害。

孩子也是一樣。

最後和大家一起重溫下臺灣張文亮的散文《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

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要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了!”

好吧!鬆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聲,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原來上帝是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慢下來,不只是孩子,我們也將收穫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