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式”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就是对他好?不,应该这样做

小学的时候,我遇到一位特别严格的老师。她教我们的那一年,教室里都静悄悄的,谁也不敢说话。她的女儿正好和我是同班,那位老师对她比我们更严格。的确,在这位严厉的妈妈的教导下,她的女儿成绩非常好。那时,别的老师对她夸赞女儿成绩好,是个“好苗子”,将来考重点大学毫无问题的时候,老师的脸上总是露出很满足的笑容。

到了初中,这位老师的女儿,成绩却不怎么突出。看得出,她也十分用功,但是,总是学得十分吃力,完全没有了小学时候的聪明伶俐劲儿。到了初升高的时候,她没有考上,甚至还考了一个比较低的分数。

这位老师对自己女儿严格要求,期望她能“成才”,考一所理想的大学。但是,女儿最终辜负了她的期望。

和这位老师一样,很多望子成龙的妈妈用自己所认为的方式,对孩子进行管制,是一种“权威式”教育。这些妈妈,以为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就能顺着她理想的轨迹发展下去。然而,孩子并不是一块可以随便揉捏的面团,妈妈想把他捏成什么形状,就是什么形状。因此,孩子在家长长期的“权威式”教育方式下,产生抗拒心理,没有反馈给家长满意的答案,也是必然的。

“权威式”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就是对他好?不,应该这样做

一、“权威式”家长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外在表现

  • 说话强势

“你必须得听我的!”,“你的意见保留!”,很多家长喜欢用自己“权威”的气势,将孩子内心想要说出来的话,给压回去,让孩子不能有任何的反驳。家长以为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严,孩子才会乖乖听话。

  • 做事专制

老师的女儿特别喜欢美术。有次,有个课余美术班,想招一些有美术爱好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老师的女儿很高兴的报了名,不料,老师知道后,认为考试不考美术,强行让孩子退了。

专制的家长,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不管这个想法,孩子愿不愿意接受,对孩子是否造成伤害?在家长的潜意识里,总认为我是家长,我要求你怎样,你就得怎样!他们的关注点在于要求本身,而忽略掉了合理性。

“权威式”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就是对他好?不,应该这样做

2.内在表现

  • 喜欢控制孩子、替孩子做决定

心理学认为:控制欲是指对某一件事情,或者某一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绝对支配,不允许意外或者是有其他差错,对于人来说指对她绝对的占有,思想上行为上都不允许有违背你的意思。

家长说话强势,做事专制,对孩子干涉太多,其实是人的控制欲在作怪!家长总认为孩子是自己自身的一部分,对其严格要求,甚至不考虑方式的加以控制、替孩子做决定,都是合理的。

二、家长总是用“权威式”做法对待孩子,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

珊珊不喜欢学钢琴。然而,珊珊妈妈认为会弹琴的孩子,受到音乐的陶冶,会变得十分有气质。而且,多一项才艺,也是个人未来的加分项。为此,母女两个起了意见。

“我真的不想学,我不喜欢这个......”珊珊对妈妈说。

“学这个对你的成长好,音乐不但能开发智力,还能提高你的艺术修养和气质......”珊珊妈妈列举了一大堆好处。

“没学这个的,也没有变成傻瓜......”珊珊继续反驳说。

“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珊珊妈妈说。

“我是你妈,你就得听我的......”这句话很多家长都说过。在传统思想下,家长总要摆出一副“权威”,说什么或者做什么,都让孩子没有理由的服从。这种服从对孩子来说,他的内心是压抑和不快的。慢慢地,会在内心形成强烈的冲突,他会感觉到不舒服。

孩子在权威下生活,没有被尊重的感觉,就会感觉不自由,对自己没有掌控力,他会逐渐变得不自信,内心苦闷不堪,甚至笨拙。

家长的权威,会让孩子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人。他只知道听话,而逐渐丧失了最基本的思考和辨识能力。他不会对周围的事情说“不”,甚至没有说“不”的能力。

家长的权威,打乱了孩子正常的生长秩序,他会本能的产生反感,甚至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家长只要一表现出对孩子有所要求的时候,他就会从内心进行反抗、排斥。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非常讲究方法的事情。“权威式”家长自以为是的管制,甚至是控制,其实是在瞎用功,乱用力,只会把事情做坏!

“权威式”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就是对他好?不,应该这样做

三、“权威式”家长该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呢?

家长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会产生副作用,还可能毁了孩子。

奥地利教育学家鲁道夫.史代纳曾说:我们最大的努力,是在培养自由的人。让他能够自己决定他的目标,指导他的生活。

一个真正自由的孩子,能够独立思考,独自做决定,能够把握自己的内心和外在行为之间的平衡,表现出良好的素质与教养,并且能够对自己负责任。他的内心没有恐惧、叛逆,只有美好与积极向上。

一个孩子拥有这一切的表现,绝不会在一个“权威式”家长控制下出现的。每个家长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变得优秀。“权威式”家长是时候改变你们的教育方式了!

“权威式”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就是对他好?不,应该这样做

那家长该如何做呢?

1.拿出足够的耐心,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

我看到过一个例子。女儿在期末考试前夕,还在坚持追电视连续剧。妈妈见这种情况,虽然心里着急,但是并没有出现斥责、数落孩子的情况。

她试探着问孩子:“这次考试有没有把握,看电视会不会对她这次考试有影响?”

孩子听了,说,“不会!”

妈妈认为女儿说不影响,就选择相信她,并没有强行关掉电视,而是由女儿继续追剧。

果真,考试成绩下来以后,孩子的成绩继续保持在前列。

妈妈后来问女儿,那次考试前夕,还在追剧,真的不影响学习么?

女儿说,追剧的那段时间,她的学习效率最高。为了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追剧,她不得不把老师说的东西,在课堂上就消化掉。否则,看电视心里也不踏实。如果看电视真的影响学习了,那她就不再追剧了。

虽然,这个例子并不一定值得效仿。但是,孩子会自觉地进行自我管理,有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任何事情,都会自然在掌控之中。

因此,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懂孩子,去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试想,如果家长看到孩子看电视,强加干涉,孩子也许在家长的“逼迫”下,去学习了。但是,她追随剧情的心,真的能那么安静的学习么?看起来,孩子把看电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可是心不在焉的学习,效率肯定高不了。孩子只有对学会对自己负责了,才能在平衡学习和其他事情的关系,从而自觉地将一切安排处理好。

“权威式”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就是对他好?不,应该这样做

2.学会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

我以前经常听到,有些成绩很不错的孩子家长,带着满足甚至略微有点骄傲的说,自己也没怎么管孩子,他的成绩就学的很好。这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的精力管孩子,这个做法本身是不对的,对孩子有亏欠成分的。可是,孩子的表现却出乎意料的好!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恰恰是因为自己没有精力管孩子,给了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也给了孩子犯错的机会,让孩子去自行经历这些过程和体会其中的感受。孩子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一定是愿意做好每一件事的。家长放手的孩子,减少了他做事情时心理上的矛盾,让他更有机会进行自我管理。一个孩子,只有自然、舒展的成长,才会长的更好!

3.摒弃专制,做孩子的朋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句话是说,家长应该真正的去尊重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的朋友,才能教育好他!

家长专制的对待孩子,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会激起孩子叛逆的心理。因此,摒弃这种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真正静下心来和孩子平等的交流,用真诚的态度来对待他。

孩子对大人的情绪和反应是非常敏感的!只有大人充分理解了孩子,给予孩子交流的机会,孩子才愿意去向大人诉说,愿意敞开心扉。当孩子与大人之间的交流不设防时,大人才可以真实的了解孩子的感受,从而可以根据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权威式”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就是对他好?不,应该这样做

结语:

孩子不是一个家长的附属品,他是一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需要得到爱护,以及尊重。“权威式”家长,毫不顾及孩子的感受,横加干涉,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为了避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歪”,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觉意识,学会放手,让孩子进行自我管理,多和孩子进行平等交流,做孩子的朋友。只有这样,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才能一路前行,畅通无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