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視農業勞動的育人價值

近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單行本,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直接決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近年來,青少年中出現了不想勞動、不會勞動和不珍惜勞動成果的現象,甚至在一些人身上存在鄙視勞動者的行為。

針對勞動教育被淡化、弱化等問題,《意見》的印發,意味著多年被忽視的勞動教育重回大眾視野,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在各類勞動中,農業勞動特殊的育人價值,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朱启臻 || 不要忽视农业劳动的育人价值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農業生產勞動一直是教化的主要載體。農業生產勞動,既作為維繫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物質前提,也是向年輕一代展示和傳遞勞動經驗的渠道。“耕讀傳家”在老百姓中可謂流傳深廣:耕可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可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所以,“耕讀傳家”既學做人,又學謀生。農業特點決定了農業勞動具有特別的教化意義,筆者把農業勞動的育人價值概括為以下七個方面。

第一,增長知識,學會科學思維。農業勞動過程可接觸諸如作物品種知識、種子知識、土地與土壤知識、施肥與灌水知識、氣象知識、防蟲與防病知識、農業工具使用知識、栽培知識等。觀察作物的生長過程可以使兒童思考影響作物生長的各類因素,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和綜合思考問題的品質。這種思維訓練是一般課程所不能比擬的。

第二,體驗勞動艱辛,培養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人們常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其實,在農業勞動過程中,收成與勞動投入並不總是成正比例關係。“一份耕耘,未必有一份收穫”,原因在於農業面臨著諸多的不可預測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從事農業勞動最能體驗“汗滴禾下土”和“粒粒皆辛苦”的因果關係,培養人們“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情感,從而養成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

朱启臻 || 不要忽视农业劳动的育人价值

第三,善待大自然,尊重自然規律。農業勞動是和大自然打交道的活動,在與大自然互動過程中,人們不斷了解自然規律,積累利用自然服務生產的經驗,同時體驗大自然力量,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從而養成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品質,農業勞動是人與自然和諧關係教育以及生態教育的有效途徑。

第四,培養誠實的品質。農業勞動與其他勞動最大的區別在於“誠實”,誠實品質是農業勞動得以完成的基本條件。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發芽、開花、結果,每個階段都不可逾越;灌水、施肥、除草,每個環節都不可缺少;沒有播種就沒有發芽,沒有澆水就沒有生長,沒有施肥就結不出優質的果實。在農業勞動過程中,人們強烈地體驗著誠實勞動的因果關係,領悟誠實的意義。

第五,培養耐力與忍耐品質。農業勞動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完成一個環節才能進入下一環節,任何環節都不能丟失或逾越,否則就會前功盡棄。農業的週期性也決定了農業活動不可急功近利,更難以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是需要一個漫長的生長週期,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磨練人的耐性,培養人們對成果預期的品質,培養耐心品質和對未來憧憬的品質。此外,農業所面臨的諸多風險,培養人們尊重自然品質的同時,也培養忍耐、堅韌和不屈不撓的品質。

朱启臻 || 不要忽视农业劳动的育人价值

第六,培養感恩和祈福的情操。農業勞動對感恩品質的教化在於培養對大自然和土地的情懷。人們在農業勞動中體驗到大自然的恩賜,沒有陽光、雨水、土地,作物就不能生長,世界就沒有生機,人也就不能生存。這種對大自然的感恩情懷是一種普遍的感恩情節,並與祈福信仰聯繫在一起。在農業勞動過程中,人們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感恩土地,生生不息,年復一年地為世世代代的人們提供生存的條件,進而培養出對土地深厚的感情,成為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重要的社會文化基礎。

第七,珍愛生命的品質。農業勞動的對象是生命體,農業勞動過程就是培育生命、愛惜生命的過程。無論是種子的發芽,還是幼苗的生長,或是小動物出生與長大,都需要人的悉心照料,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體驗生命活動的規律,探討生命的奧秘,發現生命的價值。農業勞動過程就是陪伴生命成長的過程,從珍愛動植物到珍惜人的生命,從動植物的生命環境聯想到人的生存環境,深刻理解保護生態、珍惜水源等生命活動環境的重要。農業勞動過程的生命教育,比一般課堂上的說教更具體、更豐富,也更有效。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重視農業勞動特殊的育人價值,在中小學生中廣泛開展農業勞動教育,特別是從種到收的完整勞動過程,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不僅鄉村學校要開展農業勞動教育,城市學校也應該創造條件開展農業勞動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