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為何日本科學界能開掛,19年來一年產出一個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佈,約翰·B·古迪納夫、M·斯坦利·威廷漢和吉野彰三人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表彰他們對鋰離子電池方面的研究貢獻。21世紀以來,日本拿下了19個諾貝爾獎,幾乎一年一個,而且是含金量最高的自然科學獎。

科技——為何日本科學界能開掛,19年來一年產出一個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到底是什麼?

諾貝爾獎,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於1901年開始頒發的獎項,目前涵蓋5種諾貝爾獎以及瑞典銀行經濟學獎。諾貝爾是近代炸藥的發明者,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對自己的發明用於破壞感到震驚,於1895年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3100萬瑞典克朗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科技——為何日本科學界能開掛,19年來一年產出一個諾貝爾獎?

日本何以在21世紀初期出現諾貝爾獎井噴現象?

諾貝爾獎反應的是歷史貢獻,而非當下的成就,一般有著幾十年的沉澱。日本諾貝爾獲獎的井噴得益於七八十年代經濟社會繁榮以及隨之而來的八九十年代科研經費暴漲。日本經濟戰後已經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教育經費佔國民收入比重也持續上揚。科教興國,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伴隨著經濟發展,日本的科研投入和教育投入強度不斷增大,人力資本紅利厚積薄發。當然,一旦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人才。技術累積到一定厚度,諾貝爾獎誕生就是大概率時間。

科技——為何日本科學界能開掛,19年來一年產出一個諾貝爾獎?

日本是怎麼做到一年一個諾貝爾獎的?

日元上的人物,沒有一位是將軍,沒有一位是天皇,全部是在教育,科學,文化界為日本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這種潛在影響無形中告訴日本民眾,應以學者為驕,他們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在日本,高校老師不會因為在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科研成果而擔心受到冷落或失去飯碗,在研究過程中,也很少受政府和社會的諸如考核、評價等干擾,可以長期潛心從事研究。日本重視孩子們好奇心和創造精神,鼓勵全民讀書的風氣。造就了平均文化素質高的日本國民,成為日本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最寶貴資源。

國家投入、科研環境、國民教育等格種種因素,扭成一股巨大的繩結,將日本的科學水平提升到了國際數一數二的地位。

科技——為何日本科學界能開掛,19年來一年產出一個諾貝爾獎?

未來日本還能保持住這個勢頭嗎?

先前就有人提出說:“日本的諾貝爾獎計劃並不是真正的在實現,只是在吃以前的老底,因為獲獎的都是2000年之前的研究。”

但也有人認為,日本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教育改革證明日本並沒有在吃老本。

日本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則是從1947年開始到70年代,由和平主義和民主主義來取代軍國主義和日本國主義。

這個改變的意義著重在,其教育理念、學校制度等均有了質變,科學精神、人性光輝、個人思維,世界和平與全球化觀念等從這時開始轉變。

而2000以後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井噴現象,均來自於60年代後的二次教育改革後的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

如果日本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加上相輔相成的大策略,能夠讓他們的諾獎井噴,那麼第三次教育改革走向更加井噴並非不可能,也就不存在吃老本一說了。

科技——為何日本科學界能開掛,19年來一年產出一個諾貝爾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