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電影快餐,匠人之作怎以“文藝”為名,被束高閣

Hello,大家好,我是季漾!

非電影快餐,匠人之作怎以“文藝”為名,被束高閣

電影好不好往往在我們走出影院的時候就有了定論。彷彿平鋪直敘的劇情和簡單粗暴的利落才是觀眾喜聞樂見的電影形式。反觀那些需要揣測與思量的影片,似乎票房常常比不上那些更通俗的娛樂性和觀賞性電影。一個真正的匠人,豈能為電影快餐生產行業推波助瀾。好的劇本的產生,定是打磨了千千萬萬次,企圖一次觀影便能讀懂所有的細節,不是你聰慧過人,就是你止步淺顯。

非電影快餐,匠人之作怎以“文藝”為名,被束高閣

《犬之島》,一部豆瓣評分高達8.3的優質定格動畫電影,累計票房卻僅僅只有4352.5萬。很顯然,這是一部口碑和票房嚴重兩極分化的影片。我想,造成這個結果的根本原因,還是《犬之島》不那麼符合大眾的審美口味。

但我還是不得不得好好介紹介紹這部電影,因為它屬於中國電影中少有出現的電影類型並且還擁有十分新穎的影片展示形式。可以說,這是這部電影的亮點:這部影片別出心裁地採用了狗的視角,通過人類用日語交流(無翻譯),狗狗用英語交流的方式,讓我們這些聽不懂日語的觀者,很直白的成為了“狗狗”。電影中狗狗心裡所想“這小男孩在說些什麼?”電影外的我們感同身受,雖然我們聽不懂,但是根據人物的動作神情,語言根本不足以成為我們理解電影的阻礙。

非電影快餐,匠人之作怎以“文藝”為名,被束高閣

影片最引人注目的其實可能根本不是故事的本身,因為它就是一個講述一個小男孩在五隻小狗的幫助下尋找自己的失狗的故事。那麼票價的價值在哪裡?我想,可能不僅僅是來源於安德森式的精緻、依舊對稱的走火入魔、和大量增添的日本異域元素帶來的視覺盛宴,更多的可能是隱藏在故事背後對歷史的思考。

非電影快餐,匠人之作怎以“文藝”為名,被束高閣

該影片不適合12歲以下的兒童觀看。片方的要求赤裸裸地表明出影片並不是幼兒向的動畫,而是成人向的動畫考量。影片的背景是犬流感的肆虐讓市長頒佈了狗狗流放法案,將城市裡的所有犬類都投放到了“垃圾島”之上,任它們自生自滅。我非常不喜歡影片中小男孩和狗狗們的相處模式,一個是冰冷的馴化師,另一個是樂於成為手下的寵物。狗狗無論是在史前的歷史中,還是二十年後的日本,都無法擺脫依附人類的面目。就算是裡面最獨立,最具祖先色彩的Chief,也在男孩半塊餅乾和一次泡泡浴的誘惑下成為了忠心耿耿的護衛狗,真是像極了日本的武士精神。可我看來,卻增添了許多奴性的色彩

非電影快餐,匠人之作怎以“文藝”為名,被束高閣

影片的末尾,小林市長退位,少年上位了。從討厭狗變成了喜愛狗,從留狗者殺無赦到不愛狗的人判罰社區勞動,僅僅只用了一個法令。掌權的人變了,但是這背後的本質卻沒有變化,依然是一個人在為多數人做選擇。強權之下,下面的人逆來順受,保持著沉默。上面的人越發放肆張揚,悲劇不斷地重演!

非電影快餐,匠人之作怎以“文藝”為名,被束高閣

​這樣的時代,無論延續多少遍,犬之島的歷史只會不斷重演。因為奴性的思想一直都在,集體的無意識依然在延續,或許幾百年後還會有貓之島,鼠之島。因為律戒的判罰標準並非珍愛生命的守則,而是個體替代集體做出的選擇。

這種需要一定文化背景才看得懂的電影,真的需要做點準備才能真正體會到導演的深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