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如雷电!物美完成收购,麦德龙瞄准To C到家增量市场!

引语:麦德龙供应链+物美多点,在To C到家增量市场,将触发怎样“爱”的火花?


核心导读:

1、麦德龙优势在哪?物美为何花大价钱收购?

2、麦德龙在已有基础上加上物美技术赋能,进军C端还需要做什么改进?

3、面对顾客需求,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机会如何?


疾如雷电!物美完成收购,麦德龙瞄准To C到家增量市场!


据报道,麦德龙中国与物美双方交易股权第二季度按期内完成,此后物美集团持麦德龙中国80%股份,麦德龙集团持20%股份。在双方优势护持下,转向线上线下一体化,零售与批发共同发展。麦德龙供应链优势+物美多点技术赋能,在ToC到家增量市场,一家亲将触发怎样“爱”的火花?


一、麦德龙发力C端


在麦德龙中国过去10年中,销售额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处在激烈竞争市场环境中,麦德龙中国在2019年表现突出,财报增幅超过5%。


广州万民百货商超副总裁李波涛认为麦德龙主要有三方面优势:第一,麦德龙会员制锁定高端且有实力的客户;第二,麦德龙商场相对较大,sku丰富;第三,商品品类精选且档次高。


疾如雷电!物美完成收购,麦德龙瞄准To C到家增量市场!


而麦德龙在2B方面优势明显,主要打造高端销售路线,获得高端层次消费者肯定以及信任。在发展56年间,拥有一套供应链体系,以及采购能力。据了解,麦德龙在2003年开发自有品牌商品,截至目前已拥有3500多个自有品牌SKU。麦德龙中国多次成为国家重要活动的主要食品供应商,为北京奥运会、世界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提供食品供应与保障。


麦德龙中国在北上广深等60个城市,拥有97家门店,拥有1300万个人会员和400万商业客户。Cash & carry(现购自运)模式即仓储批发模式为麦德龙在2B获得话语权。麦德龙在资产以及硬件方面,作为全球领先批发零售集团,在全球拥有760多家商场。其在顾客同理心需求方面研究深入,针对食品安全以及高品质消费达到顾客需求标准。


物美对于麦德龙现有体系的补充恰到好处,双方在各自优势下护持。

物美以北方,华北以及江南西北市场为主,门店遍布全国1500多家,加上多点Damll补充,物美O2O领域已在行业内呈现领先趋势。多点截至2019年12月,其月度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1600万,注册应用程序用户8000万个,并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疾如雷电!物美完成收购,麦德龙瞄准To C到家增量市场!


到店、到家以及到店自提作为物美主要销售模式,同大多数企业模式类似,并且在三种销售模式下,物美物流体系根据消费者需求分为O2O及时配送、次日达、仓库直发、仓到店等等多种模式。

麦德龙在多点技术依托线下,在物美已有资源上,构建全渠道购物平台,发力C端。


二、麦德龙面对的挑战


目前无论是社区团购或者到家模式等业态模式,诸多业内公司面临着在已有基础上,如何赋能已有体系门店难题。而物美此次成功收购麦德龙,基于针对物美已有体系,希望麦德龙可以发挥其优势,并在大趋势下,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


疾如雷电!物美完成收购,麦德龙瞄准To C到家增量市场!


麦德龙在已有业态体系下,锁定高端消费精英人群,细化客户需求方向,将已有商路进一步拓宽。针对顾客线上需求,加上物美以及多点技术扶持,考虑到顾客目前到家需求增量,再精细化改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突破。


李波涛认为,麦德龙转向2C,可能会做三方面改变:第一,卖场布局。目前麦德龙为会员制销售,在转向2C后可能会改为非会员制。第二,商品品类。假若转为2C,麦德龙在已有2B商品基础上,会有针对性调整。第三,强化生鲜品类。完善生鲜售卖方式,例如,肉类销售为冷库销售,主要针对2B,为采购提供最好的品质,假如转向2C,需要对此做出改变。


由于麦德龙中国销售额并不低,且在2B运营中,2C份额占一定比例,所以在调整方向对于麦德龙来说并不难。物美多点体系帮助麦德龙提升实体店线上服务能力以及销售能力。


疾如雷电!物美完成收购,麦德龙瞄准To C到家增量市场!


当然也要看到,物美在收购麦德龙后,在零售业态里,继续发展想成为领头人需要发力以及蓄力过程,这段过程在未来发展如何还需观望。需要在供应链体系、顾客体系、业态体系、线上线下相融体系、营销体系、运营管理体系

等一系列工作,做出更加全面的完善。


三、线上线下一体化成未来趋势


目前加快线上线下一体化体系布局巨头,不仅是物美,其他企业如沃尔玛、阿里系大润发以及盒马、永辉,都拥有一定区域性品牌,有其固定客源。而生鲜赛道在其中占有重要比例,售卖模式与顾客需求相互与时俱进,不仅出发与商户,从客户角度出发,满足顾客需求,未来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已成趋势。


目前线上线下叠加,业内还没确定标准,未来发展空间仍有可探索余地。商家将客户生活圈划入经营范围内,并考虑到客户需求,将供应链划分至最快最简洁成本最低还需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