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全文约3900字,估计阅读时间6分钟~

重温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看到男配角瑞德三次申请假释的片段,不由深感无奈。十年一次,前两次瑞德都严阵以待,掏心掏肺地表示悔改,恳请假释,却被无情拒绝。蹲了三十年大牢后,当他看清监狱外并不只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无尽的未知和不适应时,原本不再抱希望的瑞德却获得假释。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为什么拒绝,又因何批准,影片中没有交代。但在现实中,有研究表明,在下午刚上班那段时间里,法官同意假释的可能性更大。对,午休用餐后,法官同意假释的比例竟然比用餐前高出65%!随后就逐渐下降,在下次休息之前通过率几乎降到零。

这是克利尔菲尔德和蒂尔克斯克两位作者在《崩溃》一书中引用的研究数据。小伙伴儿恐怕要问,是饥饿影响了假释官的判断吗?这岂不是变成了靠直觉做决策?我们通常信赖专家,可一顿午饭就能让专家变“砖家”吗?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和我们所处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崩溃》这本书的主题就是,在复杂和恶劣环境下如何避免小问题引起大危机,教我们提升解决问题、防止崩溃的能力。

全书分两部分,前三章谈问题,作者列举了很多案例,都是讲小问题如何引发大灾难。后面七章提出解决方案,告诉我们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领域的事故和教训中,发现线索,提前遏制或者摆脱危机。

不错,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给我们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带来无与伦比的复杂性。可有人准要说,科技发展,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环境,提升效率。就拿聆讯假释的法官来说,坐在办公室里,吹着空调,工作环境怎么能算恶劣?靠直觉怎么就影响决策了?咱们能尽量避免依靠直觉做决策吗?咱们就来说一说:

01 “恶劣环境”,和我们想得不一样

心理学家说的“恶劣环境”,不是指下井挖矿、野外生存等,而是定义这样一种情境,做出决策后,没法知道结果是好还是坏,也很难核实确认。比如,演讲完毕,台下鸦雀无声,观众面无表情;做完一道菜,自己不能尝咸淡,食客也不告诉你是好吃还是难吃。这样一来,我们很难理解决策会造成什么影响,也无法从中总结经验或吸取教训,因此常常被直觉误导。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区别“恶劣环境”和“良性环境”的重要一点,就是有没有“反馈”。获得反馈,其实是非常重要的改进途径。

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哪怕是最优秀的老师,也需要学生的反馈帮助自己提升授课水平。”罗振宇在节目中也讲过这样的故事,老师们往往热衷于辅导聪明学生,可你说一个好学生从95分提高到98分得有多难,成绩一般的学生从60分提高到80分岂不是更容易?但是聪明学生接受知识之后的反馈往往更佳,让老师有超强的获得感,实现教学相长。辅导好学生,就是老师的“良性环境”。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还有一些经久不衰的作品也是在读者的反馈声音中不断升华。看过一篇金庸迷写的文章,说金庸先生作品中的小龙女,在最早的版本里叫“龙碧霞”,是取了道教碧霞元君的名字。可读者不管这套,认为这样一个白衣飘飘、冰肌玉骨的女孩,叫“碧霞”简直和“翠花”没什么两样。终于,先生给角色隐去了名字,只留姓氏,反而塑成一位女神。写作者如果不接受读者反馈,无异于给自己打造一个牢笼。没有反馈的写作状态,是一种“恶劣环境”。

反馈,也不光是来自人。书中引用了一项研究,说气象专家预测降雨情况一般很准确,因为他们有大量机会实践这件事情,这是“良性环境”。而预测飓风的准确率就不如降雨,因为飓风毕竟少见啊,这是“恶性环境”。就连预测降雨情况,也是冬天比夏天准确。因为冬天云雨少,本来就稳定,但是夏天高热容易变天,准确性就低。

总之,环境是不是恶劣,关键看有没有反馈。

02 恶劣环境下,我们容易靠直觉做决策。

在恶劣环境下缺少反馈,咱们就很难理解决策会造成什么影响,也无法从中学习,决策就不得不靠直觉。

假释官很少会得到关于自己判决的反馈,只能根据不相干的因素做决策。书中列举类似的真实实验结果还有,在鉴别谎言方面,警察并不比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强。申请移民的过程中,如果证件照和本人样貌不一样,移民官7次中就可能让人混过去1次。

在企业管理中也存在靠直觉做决策。招聘到的人不合适,往往到岗后才显现。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微博里讲过一个案例。桥水建立初期,只按照自己“喜欢”的标准招人,因为“合拍”,就觉得自己选得对。但在创业初期,环境非常特殊,逐渐发现好多人其实胜任不了工作。因为“喜欢”,不合适又舍不得放弃,结果越来越糟。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如果要估算一个项目的完工期限,凭经验最快2个月,最慢4个月,那咱们一般会想,在2-4个月间准能完工吧?专家已经验证,这样判断纯属靠直觉,结果肯定打脸。

生活中我们会靠直觉做决策吗?同样如此。书中讲到两个例子。

丽莎和丈夫想买一套房子,挑来挑去,都没有十全十美的。有的适合办聚会,但是房间不够用;有的地点完美,内部装饰却不尽如人意;有的越看越爱,但周围环境太差;一个人喜欢,对方又不同意,可到底想要什么,俩人都说不清。结果,小两口带着2岁的孩子奔波4个月,看了50多处房子,搞得精疲力尽,几乎忘了最初选房的标准是什么,只想着尽快定下来。这时候,不靠直觉拍脑门儿又能怎么样呢?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还有,小伙伴儿都换过工作吧?吉尔在一家大公司担任经理两年后,迎来一个机会,可入职没过多久她就看清了形势:自己和上司合不来;另外,她虽然有机会参与重大决策,却得不到合适的资源把想法付诸实践。新团队时刻面临危机,工作紧张得要命。这时,另一家公司抛来了橄榄枝,可刚跳槽几个月就再次异动确实影响职业生涯。没有真正投入新环境工作过,怎么评判到底适不适合自己呢?难道还靠直觉决定吗?

03 应该怎么办,才能不吃后悔药?

很庆幸,两位作者带来了好消息:适当利用工具,拷问直觉,决策就不用遵循本能,结果更佳。

第一,事先规定标准。

小伙伴儿是不是都烦恼过这样的事?去医院看病,医生让做一大堆检查。比如脚踝受伤,一定得拍X光片吗?要花钱、有辐射,真有必要吗?可医生确实不能全凭直觉来诊断。怎么办呢?90年代初加拿大一个医师团队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病人踝骨附近疼痛,再满足下面3项标准中一个以上,就要做踝关节X射线检查:

(1)病人55岁以上;

(2)无法站立;

(3)骨头有压痛感。

这些标准是不是特别简单?对,就是这些简单的标准,比医生的直觉可靠得多。研究发现,这种诊断方式,能减少三分之一的X射线检查,还不会漏掉每一个严重的骨折病人。这就是医疗界有名的“渥太华踝关节规则”,让每个医生都能变成专家。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医疗团队事先确立标准的方法完全可以应用到其他领域。桥水基金为了改进招聘结果,做出了以下几项改进:

(1)明确要招什么样的人:从高层面上讲,公司希望寻找的人才不能仅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而要能与团队共同分享人生,伴随组织快速进步。标准细化一些,一要独立思考,二要辩论时开放又果决,三要能坚持追求真相和卓越。

(2)根据标准建立起能够更精细化评估人的能力的用语和方式。

(3)用科学构建的人格测试代替管理者主观提问。

遵循改进后的流程,招聘错误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确实显著减少了犯错概率。

第二,主观概率估计。

主观概率估计法简称SPIES。别看名称这么学术,其实一点儿也不难。估算项目工期的问题,按照SPIES法,我们要考虑的不是“最短2个月,最长4个月”这一头一尾两个端点,而是先找出覆盖一切结果的可能性,把项目完工的各个可能工期区间列出来,然后一个接一个地估计每个区间有多大可能性,写出百分比。列出下面这张图: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估算工期要达到90%的准确度,掐头去尾,忽略极端情况,剩下的就是答案:项目有90%的可能性在2-5个月内完工。同样是估计,SPIES法当然不能百分百正确,但书中专家的研究数据显示,在多数情况下能让决策结果的准确率翻倍。

丽莎选房子能用这种方法吗?能!她和丈夫罗列出买房时最关注的点,共同总结了12项标准,还给每个标准按重要性排序,设定权重。再去看房,两个人就按照这些标准分别打分;意见不统一,就把分数取平均值;每个房子打分完毕,计算出加权总分。最后,丽莎和丈夫选到了理想的房子,不是满分最多的,而是各方面没有大问题,在权重高的标准中得分高的那套。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丽莎使用的方法相当于事先列标准和主观概率估计简化的结合法。如果不是事先准备好这套工具,谁能在疲惫的看房过程中记住那么多标准呢?当然,这种方法确实有点儿复杂,不是每一次决策都要使用。但是在“不买不知道”这种“恶劣环境”下做重大决策,把主观感受变成一个个客观项目,还是能够提高决策质量。

第三,做事前检验,让“后见之明”为我们服务。

总有人把事后得出经验教训讽刺为“马后炮”。可书中提到,就有研究人员发明了一个方法,好像透过水晶球预见未来,事先设想已经失败的情况,提出方法来预防。这其实是利用了心理学上“后见之明”的概念。

你以为很专业,其实只是靠直觉!拷问直觉,让决策不再后悔

吉尔在做新的职业决策时,就用到了事前检验。经过一次失败的跳槽,她把新工作中要考虑的几个重大风险点列成一份短清单,包括未来领导风格、团队文化因素和自己推动项目发展的能力等等,再针对这些风险项逐个评级打分。凭借这份清单,她搜集了更多信息,这些信息绝不是一次30分钟的面试能讨论完的。正是这次事前检验让她最终决定,再跳槽!事实证明,吉尔没有选错。事前检验可以说既能明确重大风险,又能深入风险内部。巴菲特说,后视镜永远比车前窗更清楚,就是这个道理。

经济行为学的开创者丹尼尔·卡尼曼说,“大部分人信任自己的直觉,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认清了形势,而拷问你的直觉,这是一项特殊练习。”卡尼曼建议我们使用工具来处理恶劣环境中杂乱无章的重大决定。《崩溃》这本书中提到的事前明确标准、主观概率估计和事前检验都是简单有效的工具。虽然还有“估计”的成分在其中,不能完全消除错误,却能够让我们不再纯粹依靠直觉而不自知,而是帮助我们进一步“拷问直觉”,让决策过程变得更加结构化,便于系统性地检视,做出不再后悔的决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