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拼多多遇上了“拼兜兜”,这场李鬼之争到底谁更在理?


当拼多多遇上了“拼兜兜”,这场李鬼之争到底谁更在理?

“拼多多”可以说是我们现在十分熟悉的一个线上购物平台,从2014年成立到现在,拼多多早已发展成为了市值超越京东的中国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虽然现在拼多多发展势头正盛,但是从拼多多成立的初期到现在都却饱受山寨的争议。

不过最近风波不断的拼多多又遇上一件难事,自己的商标居然被“山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拼多多遇上了“拼兜兜”,这场李鬼之争到底谁更在理?

据了解,前几日上海徐汇区人民法院对一起侵害商标及不正当竞争案作出判决,被告“拼兜兜”运营公司构成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赔偿原告70万元。

据了解这个侵权的“拼兜兜”和“拼多多”一样成立于2014年,不过这家公司最开始原叫“沃沃拼”,在2017年11月的时候才改叫“拼兜兜优惠”,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改名的意图。

存不存在傍名牌不知道,不过因为名字相似,而将“拼兜兜”和“拼多多”混淆认错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有用户表示自己在“拼多多”上购买了一支眉笔,收到后却发现是一个老人机,该用户在微博上吐槽拼多多,却没发现自己的截图上显示的购买平台叫“拼兜兜”。

由于错误不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应自己将“拼兜兜”误认为“拼多多”。

当拼多多遇上了“拼兜兜”,这场李鬼之争到底谁更在理?

对于拼兜兜的“碰瓷”行为,拼多多自然不能忍,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拼多多将“拼兜兜”告上了法庭。

拼多多认为:“拼兜兜”使用与自己商标近似的“拼兜兜优惠”、“拼兜兜”服务名,构成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误导公众,造成了公司损失,要求被告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并赔损失。

拼兜兜则辩称:公司虽然在2014年成立,但一直未实际经营,被诉平台一直处于在线测试状态,商城中并未入驻商家。

并且在2015年时,公司曾被工厂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为空壳公司,没有收益,未造成原告公司经济损失。

“拼兜兜”认为被控侵权标识与“拼多多”标识差异明显,“拼兜兜”与“拼多多”视觉差异明显,“拼兜兜”的文字外观及呼叫含义亦与“拼多多”存在重大差别。

当拼多多遇上了“拼兜兜”,这场李鬼之争到底谁更在理?

徐汇区法院经过审理后认定:拼兜兜运营公司对被控侵权标识的使用,客观上起到了指示服务来源的作用,构成商标性使用,并且标识与“拼多多”标识近似。

图案上都采用了以“拼”字为中心的几何状图文组合结构、用日常生活品图案填充分割色块,用深色背景的外部方形框架予以修饰,

并且还同样在网络拼团购物类电商平台上使用,与“拼多多”标识足以发生混淆。

当拼多多遇上了“拼兜兜”,这场李鬼之争到底谁更在理?

除此之外,“拼兜兜”公司还在短时间内将本已注册成功的“沃沃拼”名称更改为“拼兜兜优惠”,其网站中出现大量仿照“拼多多”网站内容。

综上,“拼兜兜”攀附意图明显,注意误导公众,影响交易决策,被告使用“拼兜兜”构成不正当竞争。

法院判决“拼兜兜”运营公司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在报刊媒体上刊载声明,赔偿原告经济损失60万元,为制止侵权支出的合理开支10万元,共计70万元。

当拼多多遇上了“拼兜兜”,这场李鬼之争到底谁更在理?

品牌遭遇山寨怎么办?

相信很多公司都遇到过向上发展时,商标遭遇被“傍名牌”以及被山寨的情况。遇到这样的行为时,该怎么做呢?

1、注意收集相关侵权证据,以便对后续的维权做好准备。

2、咨询专业的商标代理机构,请专业人士进行商标分析,对细节问题提供专业建议。

3、向有关工商行政部门进行投诉,避免后续山寨品牌情况持续发生,使自己的侵权商标受到的损失得到保障。

当自己的品牌在遇到侵权行为时,一定要主动出击打击山寨、“傍名牌”等行为,同时在商标注册上要进行多类别注册,防止给不良商家以可乘之机。


这一期“拼多多维权胜诉”就讲到这里,酷小二会不定期更新更多商标方面的知识。

本文部分资料采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之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评论或私信酷小二咨询。

商标注册、商标购买、商标转让、商标出售就找——酷小二商标服务!

当拼多多遇上了“拼兜兜”,这场李鬼之争到底谁更在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