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什么比较深刻的道理?

红伊豆


这些深刻道理基本上都浓缩在《好了歌》里了。

《红楼梦》里贯穿整本书的便是跛足道士与癞头和尚。故事因他们而起,至于结局,虽然曹公的结局我们看不到,但我想书里对于大千世界看的最通透的应该就是他们了。

在书第一章,落魄的甄士隐遇到跛足道士,听见他唱好了歌,细细琢磨着,还做了解读,最后在好了歌里大彻大悟,便跟着他们去了。

言词道: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这八句批判的是盲目追求功名利禄,到最后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虽然红楼梦没有结局(抛开高本来说),但是处处都在暗示大厦将倾,为官的,求财的,最后都成了空。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八句便是袒露亲情与爱情之间虚无的联系,前四句,比如那贾蓉与秦可卿,贾琏与凤姐,还有爬灰的贾珍。后四句,就如贾敬故后,在他灵堂前与尤家姐妹嬉笑的子孙们。这些深院丑恶的嘴脸再与宝黛钗单纯的感情、宝玉与三春的手足情、李纨对贾珠的忠贞、贾兰爵禄高登,还不及尽孝她便去了,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及浓浓的讽刺。

你们羡慕神仙快乐无比,自己却为凡尘所累,一辈子为了名、为了利、为了荣华富贵。为了情爱纠缠,放不下骨肉,舍不掉亲友,痴嗔恨贪,自然就不会快乐。然而神仙之所以为神仙,正是因为他们舍弃了七情六欲。

妙玉出家,自称槛外人,说什么千年铁门槛也终须个铁馒头,她却高傲看不起刘姥姥,说黛玉是俗人,不过还是个槛内人。无论在哪里,做到超然物外,不为外物所累,也许便有了快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万般皆空罢了。呜呼!大梦一场!


源143129624


放不下,苦了自己!

看看红楼梦,纵观宝玉、黛玉,想到了佛家一句话“放不下”!那就只能是苦了自己。

我们如果拥有了自性清净心,我们就究竟解脱,你就会活得很自在。我们修行要放下,放不下,

苦了自己。这一句话是至理名言。你今天为什么会痛苦?放不下;为什么会争执、执着?放不下;夫妻为什么吵架?看法不一样,放不下…世间人有很多个放不下。有一次,佛陀的弟子来见佛,左右两手拿了花,佛陀说:放下!他把右边的花放下了。佛陀再说:“放下!”他把左边的花又放下,佛陀还说:“放下!”他说:“咦?都放下了啊,还要放什么?”佛陀就说:“万法统统要放下。”

但是你要弄清楚:放下不是忘记自己的责任喔!放下是面对自己的责任,勇于承担,是拥有一颗健康的心态、不执着的心态,非常勇敢地承担一切的现象界的生灭无常的现实,这个叫放下。“放下”这二个字是真功夫。


爱太极


感受颇深的是黛玉“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从小便在荣国府长大,可是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并无影响,黛玉仍保持着纯真的天性从不顾及后果得失,所以很难融入到大观园里去,而且她从不劝宝玉追功求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声势显赫的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没有好人缘儿。


麦田的工作者


《红楼梦》中贯彻始终的就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曹雪芹用整部书来阐明了,世间万物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的道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些人积攒金钱,一些人追名逐利,一些人沉溺于爱情,但当我们死去后,都不过是容身于一抔黄土。

告诫我们,得意浓时也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居安思危,常做善事积善德(王熙凤接济刘姥姥给巧姐儿留了一条后路);处于逆境也不必灰心,努力活着总能有施展本领的时候(刘姥姥本来穷到没有钱买冬衣,靠贾府接济,后来一家人努力做点小买卖还种地,日子也红火起来,还搭救了巧姐儿,成就了姻缘)。


大圣的紧箍儿


通俗的讲,印证了老人们代代口口相传的俗语“富不过三代”。因为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家族,道德的滑坡是渐进式的,道德的滑坡必然助长私欲的膨胀,而私欲的累积势必走向茫目自信,茫目自信又必然导致崩溃。

全书虽用一“了”字做为楔子,但所有的“了”都是因缘和合的,无论家族还是其中的个体,悲剧的产生与世风、家风及自己的修养休戚与共,没有人能够独立于世间。所谓仙人,都冠以“不知所终”,何也?芸芸众生,不知所终者太多难以详究也!


冷冷图说


《红楼梦》揭示的深刻道理就是《好了歌》。


岳坪居士


如此经典巨著一定有深刻的道理,但需要自己看自己悟,人云亦云终非读书之道。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感知触角,切身体验一番才不枉为己一场。


子丑杂谈


很多层次,越读越深!直到读出来《红楼梦》是一部《佛经》。


生命的追问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为人处事)

《好了歌》(人生观)


紫旭生1999


正如《红楼梦》书中所言: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彰显了“世事轮回,物极必反,世态炎凉”的人间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