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濤出書“打女人”:如果你有女兒,一定告訴她那不是愛情

《安家》中因為小三被離婚的闞文濤,《父母愛情》中寵妻狂魔江德福,《爸爸去哪兒》中的嚴父郭濤,沒想到居然在自傳《父親的力量》中把打前女友的故事寫成書,來教化大家自己的愛情觀。

郭濤在《父親的力量》書中寫道:一巴掌下去以後,她也完全傻了,然後真的老實下來了。其實女人是知道你一直忍著她的,你要給她一個沒有原則的態度,她就會一直肆無忌憚地往前走,她覺得你沒事兒。但是如果你給她一個底線,馬上就老實了。

大男子主義情有可原,但是把打女人寫在書中傳播,會給我們的孩子傳遞怎樣的愛情觀?男孩子看到這本書會以為女孩子不聽話,就要訓斥、打罵才會老實。女孩子看到會以為被打是正常的,是自己無理取鬧,是自己罪有應得。

郭濤出書“打女人”:如果你有女兒,一定告訴她那不是愛情

所以,現實中為何會出現包麗這樣的慘案,出現鮑毓明案中14歲的李星星的無知少女?不正是我們的一些書籍、影視劇正在用片面、扭曲的愛情觀傳遞給孩子們,讓幼小的孩子們錯把書中的“溫良恭儉讓”,影視劇中的霸道總裁、三從四德的愛情觀當做愛情,來傷害別人或者傷害他人。

與其我們禁止孩子早戀,讓孩子從影視劇、書本中獲得錯誤的愛情觀,不如大方地和孩子談愛情教育,和孩子談論我們過去的感情經驗,讓孩子明白什麼樣的愛情適合自己,什麼樣的人適合自己,什麼樣的感情是美好的。

一、愛情教育越早越好

中央教育科學院南山附屬學校前任校長李慶明校長曾說,在生命教育中,對孩子進行愛情教育比性生理教育更重要。前者屬於人文教育,後者屬於科學教育,前者應當優先進行,甚至在小學生、幼兒園階段就開始介入。

4歲的女兒經常會在和小朋友玩耍時說自己是公主,要和要好的男孩子結婚,說他是自己的王子。我就微笑著看著小朋友玩耍,因為女兒對結婚有所期待,說明她的心智正在發展,開始對性別和異性有了好感。

有時候,她正在和小朋友玩耍,突然跑過來和我說,誰誰誰不要和我結婚,他不理我了……

我就問她:你很想和他結婚嗎?女兒回答:可是,他不想當我的王子,不理我了。

我會抱著女兒說:喜歡是兩個人的事,他不理你,你可以重新選擇小朋友。

其實,如果四五歲的孩子的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都會進入婚姻敏感期,“我想和誰結婚”,“我想做誰的公主”,“我要做誰誰的王子”。這時候,我們父母不要大驚小怪或者嘲笑孩子。

因為兒童時期是純粹的情感培養和情感發展的階段,孩子在婚姻敏感期開始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產生興趣,對性別、情感有了初步的認知。

我們要幫助孩子度過婚姻的敏感期,為以後的婚姻關係奠定基礎。

孩子對婚姻感興趣其實是兒童人際關係發展的里程碑,只是單純的喜歡,而非我們世俗的愛情。而孩子在婚姻敏感期中,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相愛是婚姻的基礎,如果對方不喜歡,可以重新選擇,不能因為不愛就覺得自己沒有價值。

現實中為何總有一些女孩因為失戀選擇了輕生,就是因為從小沒有父母教導孩子不愛可以重新選擇,愛情不是我們的全部,我們的價值不僅僅在愛情中。

郭濤出書“打女人”:如果你有女兒,一定告訴她那不是愛情

孫瑞雪老師在《捕捉孩子敏感期》書中講道:婚姻敏感期很大程度上,標誌著兒童的情緒、情感是否達到一個成熟的標誌。兒童通過幾個月的婚姻敏感期來完成,成人可能10年或者一生都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對孩子的愛情教育越早越好,自然大方地和孩子談愛情教育,讓孩子學會如何去愛。

二、父母大方地和孩子談論愛情教育

記得在綜藝節目中看到主持人採訪明星爸爸,面對女兒談戀愛或者嫁人有什麼想法? 影帝劉燁直接說我從來沒有想過,也不敢去想象,肯定眼淚汪汪地牽著女兒。張亮不敢面對這個問題,直言不想聽這個問題,女兒永遠長不大。天王周杰倫揚言要打斷孩子的腿。吳尊為未來的女婿制定了10條規則,才能帶走自己的女兒。韓寒說自己會調查清對方的底細,把所有的調查資料拿給女兒,讓女兒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

郭濤出書“打女人”:如果你有女兒,一定告訴她那不是愛情

可憐天下父母心,都希望孩子能永遠在我們的庇護下平安、快樂地長大。可是,孩子終歸會長大,會遇上形形色色的人,會遇上意料不到的感情生活。如果我們不能大方地和孩子談論愛情,那孩子就會在感情生活中摸索、困擾,甚至深陷泥潭,被另一半所傷害。

國民好老公黃磊在採訪中的淡定和大方面對讓我很欽佩,他沒有如同其他爸爸一樣談之色變,而是面色平靜地說道:女兒15歲談戀愛很正常,她青春期,情竇初開,多麼美好的感情,根本不算早戀。男孩可以和女孩在一起談感情,但是不要那麼早嘗試xing,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好自己。

郭濤出書“打女人”:如果你有女兒,一定告訴她那不是愛情

如同黃磊所說,對於青春期孩子的感情應該引導,而不是批判。

在我們年少時期,哪一個不思春!正是這份朦朧的情感,讓孩子們體驗感情的美好,成為青春的美好記憶。但是如果我們不能正視少年的感情,把這份感情的萌芽當做洪水猛獸,打壓否定。部分的孩子就會喪失愛的能力,部分的學生會在父母的打壓中萌生了更強的好奇心,釀成苦果。

所以,請我們父母和孩子大方地談論感情生活。

(1)觀看影視劇時,和孩子談論正確的愛情觀。可以就影視劇中的愛情發表自己的看法,邀請孩子發表自己見解,

(2)父母可以理性和孩子分享我們或者朋友的感情經歷,讓孩子從我們的經歷中汲取感情的經驗和看法,形成正確的愛情認知。

美國電影《信箋故事》中珍妮弗在13歲時,遇到了離異男比爾。在比爾的甜言蜜語和誘導中,珍妮弗把比爾當做了自己的初戀。直到40多歲,媽媽翻閱了她小時候的作文,真相才出現,珍妮弗才甦醒過來,但是,她沒有取得勝利。

郭濤出書“打女人”:如果你有女兒,一定告訴她那不是愛情

如果珍妮弗的父母很早就和孩子談論愛情教育,或許就不會有珍妮弗的慘案或者鮑毓明案中受害者李星星。

(3)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真正的愛是想讓彼此變得更好,是相互深入地瞭解和欣賞,是尊重對方,讓生活變得更積極陽光。

對於男孩,我們應該告訴他們愛情是一件很美好的感情,只有能設身處地地為她著想,才能承擔起這個特別勇敢、有男子漢氣概的事情。暴力和輕視並不能贏得愛和尊重,傾聽和溝通才更能體現男孩子的勇氣和氣魄。我們還要告訴男孩,比外表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看見對方的內在的美,並且欣賞它,才是真正的愛。

對於女孩,我們應該坦率地告訴她們喜歡和愛是沒有錯的,說明我們開始發現生命的美好,開始欣賞美好。但是,在感情的世界裡,我們不能失去自己的判斷和聲音,尊重自己的感受和對方的感受,在直覺感受到威脅時要及時止損。畢竟,我們的自我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感情中,愛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活的全部。

真正的愛一定是建立在平等與尊重的基礎上,才是真正地關心對方。

寫在最後

作為父母,我們無法阻止市面上的影視劇或者書籍中錯誤的愛情觀,荼毒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從書本、影視劇中正確地引導孩子如何去愛,讓孩子學會真正的愛。

如同弗洛姆在《愛的藝術》書中講道:愛是一種能力,是需要長時間學習和提高的,而不是尋求一個所謂的“完美對象”就可以結束的。

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真正的愛情不是控制和佔有,不是激情和澎湃,不是女孩就要做溫良恭儉讓的賢妻良母,而是愛他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願,讓彼此變得更好才是愛的真諦。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我想請你幫我小忙:

2、關注我 ,育兒路上一起交流成長

3、留下你的足跡和困惑,你有困惑,我有酒,成長路上不寂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