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愤之血,锥心之苦,凝成《报任安书》,司马迁想说什么

好朋友到了生死的关头向你求救,但是你并没这个能力,如果你牵址其中,不但救不了人,还得搭上自已的性命。

公元前91年,《史记》作者司马迁遇到了这个难题。他的好友任安被汉武帝拿下,判了腰斩,两月后执行,任安向司马迁求救。

这个时候的司马迁,刚刚因为给李陵辩护,触怒了皇帝,本来要被杀,但皇帝放了他一条生路,免死受了宫刑。

如果司马迁这时候再去为好友求情,那么盛怒之下的皇帝绝对会杀了他。

那任安犯了什么罪呢?

事情和汉武帝刘彻的儿子刘据有关。

太子刘据受大臣江充诬陷,说他诅咒自己的父亲。太子说不清楚,一生气带兵把江充杀了。

汉武帝当时住在离长安不远的甘泉宫。他想派个人去太子那儿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但是派去的这个人是个胆小鬼。他不敢到太子那里去,他给汉武帝撒谎说太子造反了。

太子造反当然要镇压,汉武帝派宰相带兵镇压。太子刘据奋起反抗,也带着几万人和宰相厮杀。兵败以后太子逃出了长安到了湖县。后来因为行迹暴露,拒捕自杀。

激愤之血,锥心之苦,凝成《报任安书》,司马迁想说什么

再后来汉武帝弄清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错。这时候他心里非常可怜太子。儿子死了,当爹的开始一环一环从头开始追究。追究到后面他就问宰相,为什么让太子跑了。如果当时太子没有跑掉,而被捉拿了,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后面自杀的这种事情。宰相说那是把守城门的人放出去的。这个把守城门的人就是任安。

任安当时掌握北军,太子在逃跑以前曾经去求过任安,让他发兵帮自己。任安

当时认为汉武帝和自己的儿子打仗,父子之间的事情他不便参与,所以也没有答应太子发兵的请求。

起初汉武帝认为任安做的对,但是任安手下

有一个受了任安责打的人向汉武帝告状,说任安当初对太子说,“等你得势以后,要给我给好处。”

“幸与我其鲜好者。“

一——《史记·田叔任安到传》

这个告发让汉武帝对任安的印象立马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汉武帝认为任安是个两面派。由此认为他之所以没出兵,是想观望那边得势投那边。由此也可以推断,这个人根本对任何人都没有真诚可言。所以判任安腰斩。

眼看就要到执行死刑的日期了。司马迁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为了让好友走得安心。司马迁给任安写了一封长信,这封信就是著名的《报任安书》。

激愤之血,锥心之苦,凝成《报任安书》,司马迁想说什么

《报任安书》从问世那天起几乎成了司马迁的自传。后人评价“感慨啸歌悲歌有艳照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

一般认为,司马迁在这封信中为了向朋友解释他无能为力的窘境,让朋友临死不要有幽怨之心。

我个人认为《报任案书》的真正意图绝对不是这个。我认为司马迁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给当时的所有的恶人立传。

这些恶人是谁呢?我觉得在司马迁的心里,这些恶人应该包括汉武帝在内,然后再加上其他的恶人。例如包括把李陵推入深渊的那些帮凶,把太子推入深渊的那些帮凶,包括把他自己和任安推入深渊的那些帮凶。

激愤之血,锥心之苦,凝成《报任安书》,司马迁想说什么

但是这些人在当时都非富即贵或者是最高的掌权者。你不能直接说这些人的坏话吧?那么我就写我个人的奋斗,写我自己的悲惨遭遇,写李陵的悲惨遭遇,写任安的悲惨遭遇,谢太子刘俊的悲惨遭遇。虽然司马迁对这些人没有任何的谴责,但是历史是写给后人看的,当他写了这些人以后,那么后人总会想为什么这些人落得这么悲惨?这样后人就会鞭笞那些作恶者。

因为李陵并没有反叛,但是却全家被诛灭,司马迁仅仅因为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落到一个要承受宫刑,对于一个士大夫来说,宫刑比死惨一万倍,因为它让先人蒙羞,先人香火断绝。任安那就更为冤枉,汉武帝纯粹是凭自己的猜想,就给别人定罪。对于这样无可奈何的恶人,司马迁的内心充满了无穷的愤怒。所以后人说《报任安书》字字是血。所以他要通过《报任安书》来给这些恶人人立传。把这些人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认为《报任安书》的第二个目的是请求任安的原谅。

激愤之血,锥心之苦,凝成《报任安书》,司马迁想说什么

任安作为司马迁的好友落难了。按照司马迁的性格,对一个交往不多的李陵都要说两句好话。自己的好友任安,出了事,你说司马迁怎么可能袖手旁观而不顾呢?他一定得上,就是拼上他的老命,也必须为朋友申辫,不管这个生变有没有作用,不管生变以后的后果如何。这都是他绝对要做的。

但是因为他的宏愿没有完成,所以他不能现在替朋友出头。如果他出头,他和朋友一定会一起死。司马迁并不怕死,为朋友死对他来说没有什么,但是他的《史记》就没人来完成了。所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从一开始从他的祖上讲起,一直讲到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要苟活于世?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任安理解他的苦衷。

我觉得对司马迁来说,他所受的羞辱是他想都不想想的。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95,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96,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报任安书》

但是他把这些事情原封不动的全部写在了信上,告诉了自己的朋友。这对他来说比凌迟还要可怕。但是为了获得朋友的谅解,他不能不这么做。《报任安书》就是请求任安原谅的泣血剖心。

激愤之血,锥心之苦,凝成《报任安书》,司马迁想说什么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14,仆又薄从上雍15,恐卒然不可为讳16,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一——《报任安书》

我认为《报任安书》的第三个目的是司马迁想告诉后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给这个世界留点东西,这样才不枉在这个人世上走了一趟。

激愤之血,锥心之苦,凝成《报任安书》,司马迁想说什么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

什么样的死才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又轻于鸿毛呢。司马迁说的非常明白,把《史记》写完留给后人。他认为这样比无意义的死去更有价值。这样的死才会重于泰山。如果为了面子,为了名节轻易而死,价值就非常的小。为了给这世界上留下《史记》,他不能陪朋友死去。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给这个世界有创造有贡献的死,才会有价值。

《报任安书》送给任安后不久,仼安就被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