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憤之血,錐心之苦,凝成《報任安書》,司馬遷想說什麼

好朋友到了生死的關頭向你求救,但是你並沒這個能力,如果你牽址其中,不但救不了人,還得搭上自已的性命。

公元前91年,《史記》作者司馬遷遇到了這個難題。他的好友任安被漢武帝拿下,判了腰斬,兩月後執行,任安向司馬遷求救。

這個時候的司馬遷,剛剛因為給李陵辯護,觸怒了皇帝,本來要被殺,但皇帝放了他一條生路,免死受了宮刑。

如果司馬遷這時候再去為好友求情,那麼盛怒之下的皇帝絕對會殺了他。

那任安犯了什麼罪呢?

事情和漢武帝劉徹的兒子劉據有關。

太子劉據受大臣江充誣陷,說他詛咒自己的父親。太子說不清楚,一生氣帶兵把江充殺了。

漢武帝當時住在離長安不遠的甘泉宮。他想派個人去太子那兒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是派去的這個人是個膽小鬼。他不敢到太子那裡去,他給漢武帝撒謊說太子造反了。

太子造反當然要鎮壓,漢武帝派宰相帶兵鎮壓。太子劉據奮起反抗,也帶著幾萬人和宰相廝殺。兵敗以後太子逃出了長安到了湖縣。後來因為行跡暴露,拒捕自殺。

激憤之血,錐心之苦,凝成《報任安書》,司馬遷想說什麼

再後來漢武帝弄清了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錯。這時候他心裡非常可憐太子。兒子死了,當爹的開始一環一環從頭開始追究。追究到後面他就問宰相,為什麼讓太子跑了。如果當時太子沒有跑掉,而被捉拿了,那麼也就不會出現後面自殺的這種事情。宰相說那是把守城門的人放出去的。這個把守城門的人就是任安。

任安當時掌握北軍,太子在逃跑以前曾經去求過任安,讓他發兵幫自己。任安

當時認為漢武帝和自己的兒子打仗,父子之間的事情他不便參與,所以也沒有答應太子發兵的請求。

起初漢武帝認為任安做的對,但是任安手下

有一個受了任安責打的人向漢武帝告狀,說任安當初對太子說,“等你得勢以後,要給我給好處。”

“幸與我其鮮好者。“

一——《史記·田叔任安到傳》

這個告發讓漢武帝對任安的印象立馬來了一個180度的大轉彎。漢武帝認為任安是個兩面派。由此認為他之所以沒出兵,是想觀望那邊得勢投那邊。由此也可以推斷,這個人根本對任何人都沒有真誠可言。所以判任安腰斬。

眼看就要到執行死刑的日期了。司馬遷也沒有什麼好辦法。但是為了讓好友走得安心。司馬遷給任安寫了一封長信,這封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激憤之血,錐心之苦,凝成《報任安書》,司馬遷想說什麼

《報任安書》從問世那天起幾乎成了司馬遷的自傳。後人評價“感慨嘯歌悲歌有豔照烈士之風,憂愁幽思則又直與《離騷》對壘”。

一般認為,司馬遷在這封信中為了向朋友解釋他無能為力的窘境,讓朋友臨死不要有幽怨之心。

我個人認為《報任案書》的真正意圖絕對不是這個。我認為司馬遷的第一個目的就是給當時的所有的惡人立傳。

這些惡人是誰呢?我覺得在司馬遷的心裡,這些惡人應該包括漢武帝在內,然後再加上其他的惡人。例如包括把李陵推入深淵的那些幫兇,把太子推入深淵的那些幫兇,包括把他自己和任安推入深淵的那些幫兇。

激憤之血,錐心之苦,凝成《報任安書》,司馬遷想說什麼

但是這些人在當時都非富即貴或者是最高的掌權者。你不能直接說這些人的壞話吧?那麼我就寫我個人的奮鬥,寫我自己的悲慘遭遇,寫李陵的悲慘遭遇,寫任安的悲慘遭遇,謝太子劉俊的悲慘遭遇。雖然司馬遷對這些人沒有任何的譴責,但是歷史是寫給後人看的,當他寫了這些人以後,那麼後人總會想為什麼這些人落得這麼悲慘?這樣後人就會鞭笞那些作惡者。

因為李陵並沒有反叛,但是卻全家被誅滅,司馬遷僅僅因為替李陵說了幾句好話,落到一個要承受宮刑,對於一個士大夫來說,宮刑比死慘一萬倍,因為它讓先人蒙羞,先人香火斷絕。任安那就更為冤枉,漢武帝純粹是憑自己的猜想,就給別人定罪。對於這樣無可奈何的惡人,司馬遷的內心充滿了無窮的憤怒。所以後人說《報任安書》字字是血。所以他要通過《報任安書》來給這些惡人人立傳。把這些人訂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我認為《報任安書》的第二個目的是請求任安的原諒。

激憤之血,錐心之苦,凝成《報任安書》,司馬遷想說什麼

任安作為司馬遷的好友落難了。按照司馬遷的性格,對一個交往不多的李陵都要說兩句好話。自己的好友任安,出了事,你說司馬遷怎麼可能袖手旁觀而不顧呢?他一定得上,就是拼上他的老命,也必須為朋友申辮,不管這個生變有沒有作用,不管生變以後的後果如何。這都是他絕對要做的。

但是因為他的宏願沒有完成,所以他不能現在替朋友出頭。如果他出頭,他和朋友一定會一起死。司馬遷並不怕死,為朋友死對他來說沒有什麼,但是他的《史記》就沒人來完成了。所以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從一開始從他的祖上講起,一直講到他為什麼要寫《史記》,為什麼要苟活於世?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任安理解他的苦衷。

我覺得對司馬遷來說,他所受的羞辱是他想都不想想的。

僕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95,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覆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一日而九回96,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報任安書》

但是他把這些事情原封不動的全部寫在了信上,告訴了自己的朋友。這對他來說比凌遲還要可怕。但是為了獲得朋友的諒解,他不能不這麼做。《報任安書》就是請求任安原諒的泣血剖心。

激憤之血,錐心之苦,凝成《報任安書》,司馬遷想說什麼

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14,僕又薄從上雍15,恐卒然不可為諱16,是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

一——《報任安書》

我認為《報任安書》的第三個目的是司馬遷想告訴後人。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給這個世界留點東西,這樣才不枉在這個人世上走了一趟。

激憤之血,錐心之苦,凝成《報任安書》,司馬遷想說什麼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說: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報任安書》

什麼樣的死才重於泰山,什麼樣的死又輕於鴻毛呢。司馬遷說的非常明白,把《史記》寫完留給後人。他認為這樣比無意義的死去更有價值。這樣的死才會重於泰山。如果為了面子,為了名節輕易而死,價值就非常的小。為了給這世界上留下《史記》,他不能陪朋友死去。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給這個世界有創造有貢獻的死,才會有價值。

《報任安書》送給任安後不久,仼安就被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