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勐海茶廠原廠長唐慶陽先生1944年發表的《雲南之沱茶》可能是最早專門論及下關沱茶的文獻。文中認為沱茶之名緣於“暢銷沱江敘府一帶”。

“沱茶”原來是“它茶”

下關茶廠在1981年第5期《茶業通報》發表的文章中,支持唐的上述觀點;並進一步有趣地指出:雖然都由普洱緊團茶形制演變而成,沱茶之所以後來發展成“窩窩頭”狀(或稱碗臼狀)而不是如藏銷緊茶般的“把手狀”,是因為有利於在“窩窩”裡藏入鴉片運銷四川等地。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但在20世紀20年代的雲南地方文獻中,“沱茶”還只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在下關沱茶始作俑者之一的“永昌祥”商號以及其他眾多商號20世紀20年代的商函中,“紗”的單位通常寫作“它”,“絲”的單位一般計為“包”。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說文解字》載:“它,象形字,蛇的本字,蛇,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它”在舊時也寫作“佗”(tuo音),形近而通假;而“佗”的本意為負荷,通“馱”。因此可以大膽地推斷,“它茶”的使用,一則緣於其形制類似於紗團,一則緣於人挑馬馱的運輸方式,一則緣於計賬時的便利。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直到20世紀40年代初,另一個沱茶的創始人之一“茂恆”商號的臺賬中,“馱”“它”之間還是混用狀態。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到了20世紀40年代末,諸多商號臺賬和商函中“紗”的單位多改用“包”“擔”“箱”“馱”等,幾乎不見“它”;而可能在更早的30年代,“它茶”已經正式寫作“沱茶”了。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沱茶”原來是“它茶”

從“它”到“沱”的簡單過程,卻承載著下關沱茶從形制、運輸到銷地等方面沉甸甸的歷史演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