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林佳:“你不要我了怎麼辦?”

孟雲:“那我就像至尊寶一樣去最繁華的街道喊一百遍林佳我愛你!”

孟雲:“那你不要我了怎麼辦?”

林佳:“那我就吃芒果吃到死為止。”

想起以前去電影院看《前任3》,裡面說了女主一碰到芒果就過敏。特別是最後的那段鏡頭,旁邊的人已經開始稀里嘩啦地哭起來了,而當時的我,想到的只是: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吃芒果會過敏不?(沉默臉)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講到這個芒果,我的字典裡好像找不到什麼狗血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不過對於芒果為什麼叫芒果,芒果為什麼寫作“芒果”,我還是有點想法的。

印象中,第一次接觸芒果,是小時候隔壁家那叔種的有著紫紅色表皮的貴妃芒,就下面這種。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依稀記得有一次騎自行車,由於操作失誤,我無意間撞到其中一棵芒果樹上,把一隻芒果弄掉了……

我爬起來拍拍衣服褲子,靜靜地看著那隻在地上滾動著的芒果,心裡莫名有些許的內疚。我環顧四周,感覺時間在那一刻中停止了,周圍一個人也沒有,唯獨一縷微風仍舊緩緩地吹拂著……樹上的葉子在動,我的頭髮也在動,我的腦袋一片空白。這,莫非是冥冥之中註定的?於是,我把它帶回家,為了彌補我的過錯,我特意找了幾根香蕉把它圍起來藏好,悉心照料,直到它的果肉從果核開始,黃到表皮……就可以吃了。

就是這麼隨便地吃了一口,那是一個又香又甜又多汁啊,一下子上了癮。於是就在那一天,我每次騎自行車經過隔壁那叔家的那幾棵芒果樹時,操作總會失誤……

結果第二天,即刻嚐到惡果,臉腫了,手臂上也長出了皮疹,確實折騰了幾天……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杧果 Mangifera indica」名字來源於印度南部的泰米爾語,是著名的熱帶水果,栽培歷史很久了,傳聞在4000年前印度就已經開始培育種植,也就是說,它原產印度,其實看芒果的拉丁學名就知道其中的含義了。據說是經過前往天竺國取經的唐玄奘介紹後,才為世人所知的。《大唐西域記》中說“庵波羅果,見珍於世”,庵波羅果即是芒果的古稱。

但“庵波羅”這三個字裡,佛教的成分有點偏多了,古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應該不會叫這種名字,而是應該都是用類似“Mango”的發音。後來傳入中國了,在不同的地域也有著不同的名稱,比如“杧果”、“芒果”、“望果”、“莽果”和“檬果”等。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那些什麼“望果”、“莽果”和“檬果”等等就不提了,現在通用的都是“芒果”,你要是寫成“杧果”的話,純文科的語文老師肯定說你寫錯了。不過如果你翻開《辭海》這類的工具書就會知道,上面寫得清楚明白,“杧果”是正字,而“芒果”只是俗稱罷了。並且,在研究植物一類的書上,都寫作“杧果”而非“芒果”。

為什麼會這樣呢?

道理很簡單,杧果樹作為一種常綠的喬木,按照漢字的部首原則,“木”字旁肯定比“艹”字頭要好吧。

但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芒”要比“杧”好。原因是,一方面,自我們認字起,“芒果”就已家喻戶曉,習慣成自然了,很難改變。另一方面,芒,有“植物的尖刺”的意思,形容芒果一頭圓一頭尖的形狀也是足夠形象的。

或許若干年後,《辭海》也得服從民俗吧,畢竟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好了,咬文嚼字過後,下面就用“芒果”來說說“為什麼有的人吃芒果會過敏”吧。

嗯……其實吃不吃還算其次,主要是吃起來沒個斯文樣,粘在手上臉上又不及時洗乾淨的原因……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芒果屬於漆樹科的一種常綠喬木,它所含的一些成分與油漆中所含成分有些類似,生漆裡面就因為含有這種抗原而經常引起過敏。特別是熟都不熟的芒果,會對皮膚有很大的刺激作用。

因此有的人吃芒果時容易過敏,一般發生在接觸到芒果而未及時用水清洗的部位,多數都是嘴巴周圍,也會伴隨著皮疹的出現,癢得要死,會讓人恨不得抓破它。另外,除了芒果本身含有易引發人體過敏的物質外,有的廠家在儲藏不完全成熟的芒果時還會用到生石灰,方便催熟。一些小屁孩因為沒事拿著芒果玩,也容易發生過敏現象。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一般來說,容易對芒果過敏的人群,小屁孩居多。因為小屁孩的皮膚相對來說比較薄嫩,容易受到刺激。自身免疫力也比較差,對引起過敏的毒素沒有什麼抵抗能力。因此,小屁孩更容易發病。當然,也不排除有人吃了芒果會全身起紅斑,出現嘔吐、腹瀉等現象。這樣的話有可能是過敏體質,就不要再吃芒果了。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說到過敏,我還想說點別的,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會對某些東西過敏呢?

就好像我們在許多電影或電視劇裡面看到的,跟我們隔了個太平洋的“皿煮”國家總是對這樣那樣的東西過敏。而且很多都是因為花生過敏……

吃個花生……都能……過敏……

好吧,嚴肅點。其實花生如果真的過敏了,它的症狀可不是鬧著玩的,嚴重點還是會掛掉的,這個已經被現代醫學界公認了。至於為什麼老外花生過敏的例子那麼多呢?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想,為什麼我們國家的這麼少(並不是沒有)。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花生從南美洲傳入中國以後,在明代時期就被作為一種很重要的口糧而大規模種植過,按照進化論的途徑來分析的話,很可能是當時的人在幼童時期產生的花生過敏併發症被忽視掉了,醫學也不發達,死了就死了(古代兒童死亡率確實很高),也就導致這種對花生過敏的基因的攜帶者被扼殺掉了。所以我們國家對於花生過敏的現象並不如“皿煮”國家那麼頻繁出現。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有一種假說叫衛生假說,它是一種醫學假說,指的是童年時因缺少接觸傳染源、共生微生物(如胃腸道菌群、益生菌)與寄生物,從而抑制了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進而增加了感染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而如果兒童早期得到越多感染,則日後發展出過敏性疾病的機會就越低。

翻譯過來就是說人在處於小屁孩的階段,如果環境太乾淨了,沒啥病原體寄生蟲之類的,就會導致免疫系統出問題,進而搞出各種亂七八糟的病來。所以說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句開玩笑的)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對這種奇怪現象的說法是,“皿煮”國家太注重環境的衛生,清潔得太乾淨了,以至於在消滅各種細菌病毒的同時,擾亂了人的免疫系統,使得小孩的抵抗力變差,稍微有一點變化,身體就會產生很大反應。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當然,除了以上說的,還有另外的一種情況。

我說下自己的親身體驗:小時候第一次吃榴蓮,一下子吃太多了,晚上睡覺到半夜時突然流鼻血,止都止不住,還以為流鼻涕呢,懶得開燈一直用床邊的紙巾擦,最後不行了,直接塞鼻孔睡覺,第二天醒來,一床的血……後來也沒管那麼多,照樣吃,愛吃多少吃多少,也沒再出現“一隻榴蓮引發的血案”。

人們常說對抗食物方面的過敏,只要不致命,不妨以毒攻毒,多吃幾次,體內自然產生抗體。我不懂醫學,但確確實實,那次大概真是一次性吃得太多,之後便對榴蓮百無禁忌。

「芒果」對不起,我是杧果。

「杧果 Mangifera indica」

這次寫芒果,怎麼也得談談吃這一方面的。

實話說,全世界的芒果品種數不勝數,僅中國就有一百多種……臺灣那邊現在還研究個沒完……廣西、海南和雲南又都是種植芒果的大省……多數人也還搞不清楚,只知道看果皮顏色,經常會買到劣貨。

其實吧,不用那麼麻煩。分辨水果的品質好壞,有一個技巧:但凡常年都有供應的,必非佳品!果期越短的,特別是“一期一會”的,就越可能是高級品種。

舉個例子,像臺灣人培育的什麼呂宋芒,又大又耐存,確實是好,隨時隨地都能夠買得到,但是我就偏不去買來吃。

古人主張“不時不食”不是沒有道理的,違反天時的水果多數死翹翹,哪怕有點甜味,也沒個性。

講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