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不是病!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這麼一則熱搜——


暨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課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將同性戀歸為比較常見的性心理障礙。


同性戀,不是病!

2016年,在廣州上大學的女生西西(化名)發現書中的這一不合理闡釋後,開始了長達幾年的為同性戀維權之路。


一開始,她嘗試用溫和的方式給暨南大學出版社寫舉報信,但出版社、廣東省出版總局、教材編者均對此問題持不配合狀態。


同性戀,不是病!


為讓同性戀不受汙名化,2017年,西西委託律師以“產品質量糾紛”為由,起訴了教材出版方暨南大學出版社和書籍銷售方京東網購平臺。


廣州法院對此案不予受理,江蘇宿遷(京東所在地)豫區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但法律並沒有給西西很好的援助。


三年過去了,這個案子拖了又拖,一直未能開庭,直到剛剛過去的4月22日,案子被第三次延期。


這個消息,一方面讓我真的佩服這個有勇氣的女孩,另一方面,也讓我挺憤怒的。


都2020年了,竟然還有書,在給同性戀帶有色眼鏡,這本書還不是什麼普通圖書,而是大學教材。


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知識的“權威性”,但就是這種塑造大學生三觀、教大學生知識的書裡,出現瞭如此過時的、違背常識的內容。


不排除有部分對同性戀群體一無所知的朋友,上了大學看了這本《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誤導之下,產生偏見。


也不排除有部分同性戀朋友,上了大學,看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教育》給自己蓋的戳,產生很多負面情緒,甚至陷入自我懷疑。


而這,萬萬是不該的。


同性戀,根本就不是一種病,不是障礙。


不管同性戀或者異性戀,都是正常性向,是生來就有的。


怎麼能因為同性戀群體少於異性戀群體,不符合“傳宗接代”的家本位傳統,就說人家是障礙呢?!


同性戀,不需要接受心理干預,不需要心理治療。


這是2001年《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診斷標準》中早就認證的事實。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2014年,就有人身體力行,告訴我們,同性戀不是病,強行以治病為名迫害同性戀者,那麼法律會站在同性戀者這一邊。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名叫燕子(化名)的同性戀,因迫於家庭壓力,去重慶一家號稱能治療同性戀、讓他們迴歸異性戀的心理治療中心,接受治療。


同性戀,不是病!


這家醫院的報價單上有很多諮詢項目,其中最貴的,就是同性戀矯正項目。


燕子深知同性戀非病,而是生來就有的性向選擇,但他抱著探究和嘗試的心態,走進了診療室。


給他接診的醫生,甚至連他是否是同性戀都沒確認,就開始了治療。


同性戀,不是病!



燕子躺在床上,聽著診療師對同性戀群體的道德撻伐,說他們骯髒、淫亂......這竟然美其名曰催眠。


過了一會兒,診療師問他:現在,想起男人,你還有衝動嗎?


燕子說有。


於是,他被電擊了。


這樣的治療每週進行一次,一個月4次,每次治療時,至少電擊6次,總共5個療程。


與其說是“扭轉同性戀行為”,不如說這是把少數群體推向正常的對立面,並對其進行坑害。


燕子將這家診療中心告上了法庭。


這是我國首例同性戀治療扭轉案,2014年12月9日在朝陽區法院開庭,最終判燕子勝訴。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這個案例來自2015年鳳凰衛視中文臺每晚8點播出同性戀話題系列節目——


《以我之名——同性戀群體實錄》


同性戀,不是病!


今天,我想把鳳凰大視野做的這個系列紀錄片推薦給大家,借片中接受採訪的同性戀群體的聲音,認認真真說一句:


同志亦凡人。


紀錄片共有5集,給社會大眾全面科普了同性戀們從初開始性意識萌動對自我的懷疑到接受;成年之後面對結婚的採取的不同方式;他們與父母的交流模式。


出櫃、形婚、艾滋、新形組合家庭......


近年來關於同性戀的許多刻板印象和猜想,都可以在片中得到答案。


同時,他們展示了不為外人所知的一部分堅強和一部分脆弱,社會對他們,沒那麼糟,但也沒多好。


第一集,為什麼是我?


同性戀,不是病!


這是很多同性戀性意識萌動後都產生過的想法。


當身邊其他人沉浸在對異性的欣賞和幻想中時,同性戀群體,更容易被同性所吸引。作為少數群體,這種格格不入的想法,會讓他們羞於啟齒,會讓他們產生自我懷疑。


甚至自卑、自我嫌棄。


燕子說,青春期時,發現自己喜歡男生,整個人都很慌很害怕。


因為身邊人對於同性戀的評價,大都和“變態”掛鉤。


同性戀,不是病!


大學時期,他在學校圖書館放心理學書的地方“做賊心虛”地翻找與同性戀相關的內容,當看到某著作中將同性戀定義為性行為障礙後,他整個人更害怕了。


同性戀,不是病!


流逝說,第一次完成了性經歷後,感受不是快樂,而是骯髒。


不是覺得性骯髒,而是覺得自己骯髒。


我怎麼是個同性戀呢?


我怎麼能喜歡男人呢?


這件事情在道德層面折磨著他,但能做到去喜歡女人嗎?答案是否定的。


生理和心理的撕扯,道德和愛慾的矛盾,讓流逝難以自洽。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也有的人,因為性意識的覺醒,因為同性戀身份得不到正確的對待,而自暴自棄,人生的軌跡,因此改變。


山西的嶽建波本來是名列前矛的尖子生,卻因為這種對自我身份的不認同,最終走了一條與尖子生完全不匹配的道路。


現在他是一名礦工。


如果沒有中學時期懵懂地給男同學告白被對方羞辱的經歷,嶽建波一定不會自暴自棄。


同性戀,不是病!


他的愛戀,被對方解讀成噁心的變態。


男同學當年也還小,根本不懂自己的行為對嶽建波造成了什麼傷害,他當著嶽建波的面,和其他異性戀男孩摟摟抱抱,並放話:


我摟誰也不會摟你!


這個事情給了嶽建波極大的衝擊。


青春期的他覺得自己的身份是不會被社會接受的,他覺得自己是永遠見不到陽光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於是,那個曾經的天之驕子,墮落了。


很多次,他都想著,“讓我變成一個異性戀,我願意失去擁有的一切”。


同性戀,不是病!


可他知道,這不可能。


他站上過6樓天台,要跳下去的時候,家裡突然來人敲門,沒死成,於是就活下來了。


經歷過死的嶽建波後來慢慢想通了,性取向是天生的,為難自己是沒用的。


於是,他決定接受自己。


但有不少同性戀者,因為無法接受自己的身份,選擇對自己進行肉體消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錯,只是因為他們是少數,被邊緣化了,就要經受很多非議。


紀錄片第二集,討論了一個問題:出櫃


當一個人長到成家立業的年齡,當父母開始催婚,如何告訴父母,告訴周圍的人,自己真實的取向?


鼓起勇氣跟所有人坦白之後,會面臨什麼樣的事情?


他們會嘲笑還是接受?


會對自己棄如敝屣還是溫和如昨日?


很多看似融洽的關係,還能繼續下去嗎?


出櫃的問題太複雜了,蔡康永雖然在2001年就公開出櫃了,但是對於出櫃這件事,他很難去勸別人勇敢面對。


因為,出櫃意味著,你不再掩藏自己的不同,變得真的不同。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披著偽裝的時候,那些能感受到的友好,可能在出櫃之後,全都沒了,而且,稍有不慎,也會被同樣是同性戀的朋友排斥。


誰都想要光明正大,但對同性戀來說,這需要勇氣,因為背後,有太多無法確定的代價了。


山西的大鵬,幾年前就向弟弟妹妹出櫃了。


同齡人之間對於性取向的包容度還是很廣的,但是對父母出櫃,大鵬想過很多次,卻不敢做。


他經常去參加一些同性戀相關主題的講座,也鼓勵大家發聲和出櫃。


同性戀,不是病!


因為如果大家都悶在櫃子裡,那麼這個群體的聲音就永遠被掩蓋著,就永遠不被正視。


但是,到了自己身上,大鵬卻猶猶豫豫。所謂知易行難,即是如此。


這種矛盾感一直困擾著大鵬。直到鳳凰大視野這次拍紀錄片聯繫到他,他找到了新的方法——


通過媒體,被動出櫃。


如果被父母看到了,就告訴他們真相。


告訴他們,那些他們的期待,自己可能做不到了,很內疚,很抱歉。


但自己必須像現在這麼活著,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接納。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樣是山西人的嶽建波,應該特別特別懂大鵬的這種擔憂。


在小地方,人際關係稠密,你出點什麼事,大家全都知道了。


在這種情況下,出櫃不止是將自己放置在傳統社會的對立面,還是放在同性戀圈子的對立面。


他的朋友們不想公開,不想出櫃,不想被發現不同,但是,嶽建波想要堂堂正正活在這個世界上,想自己認同自己。


於是,他也成了圈子裡排斥的對象。


同性戀,不是病!


嶽建波把出櫃比喻成一場馬拉松,一開始的時候,你會覺得難受、累,但當撐過那個最難的極限之後,整個世界就開闊了。


會被周圍的人用難聽的話議論,會被自己的工友謾罵,會失去正常的社會關係。


這是通常情況下,我們對出櫃者的印象。


但也有不一樣的。


關於孩子的狀況,父母真的不知道嗎?未必。


西安的威風爸爸說,孩子從小就比一般的男生愛臭美,他早有觀察。


為了測試兒子是否“正常”,他給孩子在網上下載了一些裸女圖片,但兒子的反應是:越漂亮的看著越噁心。


“難道就沒有明星讓你覺得很心動嗎?”威風爸爸充滿疑惑。


“有啊”,兒子說出了一個男明星。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對於孩子是同性戀這件事,威風爸爸一早就有心理準備,但準備歸準備,父親還是抱著一絲僥倖心理,希望孩子是個異性戀。


孩子跟他出櫃的那天,說出“我是個同性戀”這句話之後,眼淚就嘩嘩的往下流了。


當爸爸的也很難受,但是他告訴孩子,這不是你的錯。


同樣開明的,還有小濤媽。


小濤一直不願意找對象,到了適婚年齡,周圍領居開始隔三差五給他介紹對象,但小濤總以各種各樣的理由拒絕。


不堪其擾的小濤終於下定決心,把媽媽叫到自己在北京的住所,告訴了媽媽實情。


同性戀,不是病!


在傳統家本位文化薰陶下長大的媽媽,一聽到孩子說這個,簡直就像五雷轟頂。


兒子是同性戀,那意味著他不能結婚生子,就算勉強讓他結了婚,那麼也絕對是一出悲劇。


因為,這種掩耳盜鈴的行為,不只是害了兒子,同時也害了另一個女孩,害了女孩子的家庭。


接受的過程是很難的,但接受了之後,其實是將方方面面的傷害做到了最小。


兒子的身份,讓小濤媽感到自己的生命被拓寬,在網上,她加了一些出櫃交流群,看到群裡的孩子們對出櫃的猶豫,她會安慰鼓勵他們。


小濤媽和威風爸都是開明溫和且充滿大愛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都是有勇氣的孩子。


但有些時候,出櫃很難,告訴別人自己是什麼人實在太難以啟齒,就釀成了悲劇。


紀錄片第三集裡,就有幾個形婚的故事。


嶽建波到了適婚年齡,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女孩,結了婚,維持了一段長達6年的婚姻。


女孩是非常懂事賢惠的好姑娘,但她沒有遇到對的人。


她很怕離婚,所以努力討好家人。她願意承受沒有孩子的日子,她們婚後沒有夫妻生活,她都忍受。


同性戀,不是病!


到了一定的年紀,已婚身份是人的一種安全感。大多數人都能獲得這種安全感,她也不想失去。


但被迫結婚的嶽建波,在這段婚姻中,越來越覺得自己不是人。最後,他向她坦白了一切。


知道真相的妻子在確定嶽建波不會和男人斷了往來後,兩人平靜的辦了離婚手續。


為了保護嶽建波的名譽,她跟家人說的離婚原因,是嶽建波不能生育。這樣,她的家人反過來覺得對嶽建波不住。


離婚那日,領了證之後,二人在公交車站臺等車,她對他說,以後交了朋友,可以帶過來一起吃飯。


公交車來了,她走了,上車之後,她給嶽建波打來電話,什麼都沒說,壓抑的哭了一分多鐘,掛了。


同性戀,不是病!


本來以為終於告別形婚,會有解脫之感,但那種傷害了一個善解人意的好人的負罪感,是更深的枷鎖。


後來,嶽建波就真正出櫃了,為了不再傷害別人,他主動承擔起這個身份該有的非議。


馬拉松是他緩解壓力的一種方式。他去西安披著象徵同志的彩旗跑馬,有人說他太高調,但他想要身體力行,來影響一些人,告訴他們,同性戀和異性戀沒什麼不一樣。


那些為了掩藏而說謊,因為說謊而傷害,才是不該的。


同性戀,不是病!


形婚的,當然不止嶽建波一人,這種形式,是同性戀群體到了適婚年齡的一種普遍解決方式。


大城市裡會有各種形婚派對,組織需要婚姻的人見面,交流形婚經驗。


但在這種場合裡,也有遇人不淑的危險。


在南京開服裝店的曉宇,在父母的壓力下結了第一次婚,但同性戀的身份根本無法讓他在異性戀婚姻中好好生活,所以他出櫃了,離婚了。


父母對他失望至極。


後來他又遇到了一個蕾絲,兩人同樣需要婚姻的人就結婚了。婚禮過後,女方卷著錢很快消失了。


這時,女方的父母才知道孩子的取向。


同性戀,不是病!


這種欺騙和傷害,當然依舊在不停上演。這些悲劇上演的原因,是整個社會對同性戀的認知不夠。


認知不夠導致偏見產生,偏見滋生謊言,圓謊過程帶來的傷害,難以計數。


也有一些開明的家庭,接受並承認了孩子同性戀的身份,接受了他們的同性伴侶,接受了他們的同性婚姻。


同性戀,不是病!

得到家人認可,在美國扯證並舉行婚禮的一對新人


好的壞的都有,但目前,壞的應該還是要比好的多。


一個讓人欣慰的事實是,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瞭解到同性戀,越來越多的同性戀開始願意站出來發聲,越來越多接受了孩子是同性戀的父母開始站出來替孩子發聲。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正如威風爸爸所言,在同性戀這件事上,孩子沒有錯,家長也沒有錯,要讓更多人意識到這個事實,同性戀的生存狀況,才能更好。


取向應該被尊重,婚姻應該被各個國家的法律保護。


同性戀,不是病!


紀錄片後兩集,將時間線拉長,回顧了我國自建國以來,同性戀群體的生存狀況變遷。


站在歷史縱深的角度往回看,社會在發展,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也在轉變。


這個轉變總體而言當然是好的。


如今,大多數人聽到同性戀,已經不再大驚小怪,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願意談論自己的性取向。


開放和包容,在年輕一代的觀念中,滲透的更多。


但也不乏一些過時迂腐的觀念依舊在,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真心希望這件事得到重視,希望這本書不再是一本教材。


陳舊的觀念應該被剔除,公民的權利應該被正視。


片中的威風爸爸說,害怕出櫃的孩子,其實你們可能低估了父母愛的能力。


那麼我也希望,整個社會都有更多愛的能力,這樣,同性戀與世界的隔閡,才能更小一些。


昨天,在小號發出這篇文章後,收到了不少諸如此類的留言——


同性戀,不是病!


他們擔心同性戀與異性戀一樣平等了,那麼全世界都去搞同性戀了,沒人為世界繁衍生息了。


這種外圍人的擔心比比皆是。


但我要說,這種擔心,是由於不瞭解帶來的狹隘多慮。


因為,同性戀的確是不可逆的,但同性戀並不能掰彎異性戀。性取向不是後天引導的,而是先天決定的。


著名性學者、社會學家李銀河說,英國有一個關於形象的調查,顯示人口中有4%的同性戀,4%的雙性戀,以及1%的未分化。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同性戀,不是病!


也就是說,異性戀在世界上佔絕大多數,而同性戀、雙性戀的人數,是可以估算出來的。


還有極少數人不知道自己的性取向,這類人佔1%,他們要等到遇見合適的人,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男還是女。


所以,那些帶著恐同眼鏡的人,真的無需害怕,你是鐵直的話,根本不會被掰彎。


人類的繁衍生息,不會被同性戀給毀滅。


性取向是天生的,只是每個人開始認識自己的年齡不同罷了。


“同性戀毀滅社會”的聲音,真的可以消失了。


同性戀,不是病!


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想讓大家對同性戀有個更直觀的認識,打破一些陳舊的固有偏見。


選擇我國本土的同性戀紀錄片,是想讓大家看到真實發生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的,同性戀生存實錄。


我會一直堅持自己同性戀需要平權的觀點不變。


平權,是改變同性戀群體不見光的狀況。


是改變形婚、同妻等不健康形態的狀況。


平權,意味著得到更好的性教育,在發生關係時有更好的措施,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率。


而這,絕對不是隻對哪一種人有利。


這個真正的平等,需要我們每個人共同去搭建。


直到有一天,同性戀群體青春期性意識萌動時,不再痛苦害怕地問出“why me”,

知道性向後不再對家庭倍感愧疚、不再隱瞞,

遇到心動的那個人,可以不考慮性別因素光明正大牽起ta的手,

想結婚時婚姻被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律都承認和保護時,

這種平等,才算是成立了。


希望這一天,不會太晚。


留言區和我互動

愛你們

喜歡記得關注我哦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