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你心底最初惦记得那个姑娘么-浅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如果按照给定的框架开始写这篇书评,那么就会从“引题、破题、概况、作者生平、主线、亮点、特点”展开,从评小说的角度来看虽不至于不伦不类但难免俗套,思忖再三还是决定依据自己设计,试写这篇书评。

该书作者是被柴静用“怪力乱神”形容的冯唐,虽不至于如雷贯耳想必也并不陌生。对,就是那个虽剃光了胡子仍给人以沧桑、颓唐印象的中年光头大叔。封面简介精准又简洁的如此描述:“男,1971年出生于北京,作家,协和妇科博士,前麦肯锡合作人,古器物爱好者”,寥寥数字,作者身份、经历、生活背景乃至兴趣爱好逐一呈现,清晰而彪悍一如作者的写作风格。当然,大多出版社还会附加“前华润医疗集团CEO,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私募股权投资高级董事总经理等等TITLE”,从医疗、金融、工商管理到文学,这货都几乎做到了极致!

还记得你心底最初惦记得那个姑娘么-浅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冯唐

回到作品,本书是其“北京三部曲”的首部《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还记得你心底最初惦记得那个姑娘么-浅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头两年有个改编自其同名小说电影“万物生长”,而本作品据冯唐称可以在时间上看做是《万物生长》的前传。对于此书的写作动机,作者这样说:“在我完全忘记之前,记录我最初接触暴力和欲望的感觉。十七八岁的男孩,斜着一个军挎,里面一把菜刀。腰间挺挺的,横着一管阳物,一样的利器捅进男人和女人的身体,是不一样的血红”。人到中年再追忆青春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和阅读感,也给作品丰富了血肉,充盈了灵魂。而鲁迅文学研究院对其评语(确切的说是对其中篇雏形《朱裳》评语)如下:“该作品时刻跨度大,题材领域广。作品旨在对青春期少年的性心理和逆反心态进行探求和剖析。作品融入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环境,并将之至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使这一探求具备一定深度。风格奇巧,语言幽默,对作品的艺术把握到位。在摹写社会阴暗面、青少年邪促心理及逆反行为时,由于作品本身浓郁的夸饰风格及其因此带来的欣赏笔调,容易在未成年的读者群中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个人认为中肯却不耐仔细推敲。首先,本书所描述之各种情境结合作者出生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年代,在稍微有些经历或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些许了解的读者中都会认为描写的极为详细和无比契合。其次,对于评语末端得描述,我想如果对象是“古惑仔”系列黑帮电影倒还贴切。毕竟,这个时代未成年人看书已是难能可贵更何况如此一本不色情、不穿越、不玄幻、不武侠、不科幻、不悬疑,没有能促使青少年激动亢奋、血脉喷张的情节如何在读者群中造成影响更谈不上负面吧。在我看来,“在我完全忘记之前”是促使广大读者读此书的最大动机,人到了某段年龄总会魂牵梦萦妄图回到自己的青葱时代。



故事开始于“生如夏花般灿烂”的少年时代,环境也定位于和大多数人印象中“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感觉一样的校园。开篇“我早在搬进这栋板楼之前,就听老流氓孔建国讲起过朱裳的妈妈,老流氓孔建国说朱裳的妈妈是绝代的尤物。我和朱裳第一次见面,就下定决心,要想尽办法一辈子和她耗在一起。十七八岁的少年没有时间概念,一辈子的意思往往是永远。”是,是关于校园爱情却又完全与爱情无关的一本小说,原因?且看:

主题和背景有了,我们来看人物:

老流氓孔建国,“方圆好几里像我这么大的半大小子,没见过山洞,没见过隐士,没见过巫师,没见过大盗,没见过少林和尚,没见过蒋匪特务,所以把所有对“怪力乱神”的敬畏景仰都落实到老流氓孔建国和他的小房子身上。我们敲老流氓孔建国的门,听老流氓孔建国讲那过去的故事。我们的议题很广泛:拳法、内功、冷兵器的制造、火药的配制,如何挨打,如何把人打得内脏出血但是外面一点看不出来,如何一战成名两天立万儿,谁又把谁叉了,谁又拍了什么样的婆子,谁又夺了谁的情儿。”回想了一下,在我有限的记忆里类似这样的角色应该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至今仍清晰记着他的名字-赵相怀。虽然,他只给我们当了一年班长就转学了,但是至今仍记得儿时对他油然而生的敬佩或者说仰慕。他,年长我们两三岁,家庭原因从内地转学过来。年龄的原因身材比我们大个好几圈加上油亮的中分发型自然就成了我们的孩子王。跟着他我们去过野坟地里挖铜钱,弄了一堆“康熙通宝”、“乾隆通贯”,一小部分做了毽子的垫片大部分用在了小水塘打水漂看谁的飞得远上。找结实柔韧性好的树杈做弹弓打麻雀,爬房顶上榆树摘榆钱,挑最嫩的柳树条用小刀截下空心的树皮当勺子吹,抽水井旁边喝凉水打水仗。总之,那个时候老师家长看到就会狠揍你的事基本做了个遍。再到高中,确切地说是高三。有个比我年龄小个头却高我半头,一嘴小胡子像极了灌篮高手里樱木军团那个长得像中年人的“野间忠一郎”。在那个年代,我基本是不和别人说话的即使是坐在我身后的同学,内向、腼腆、脸红诸如此类的形容怎么再修饰和夸大都不为过。可能这也是很多人毕业很多年都不会记得有我这个同学的原因。所以,基本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直到有一次英语考试结束,我考了134分不慎拿了个第一,他一脸惊讶的拽走我的卷子想看看是不是分算错了(难怪,坐后两排的童鞋一向不就是被歧视或者说被轻视的不爱学习或者差等生的代表么)就此开始了开学以来三个月的第一次对话。而这次以后,我的英语作业也成为了他们临交作业前的救命稻草。从那以后,彼此发现,有的聊。那会儿孙睿的《草样年华》、《活不明白》,被视作禁书。确切地说,任何与高考无关的书都是禁书,我们却偷偷的彼此交换图书就此谈天说地,说风云雄霸说古龙、金庸说王小波、王朔。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虽然根本谈不上什么文人,读过几本书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人一等的自负却在那个年纪其实就悄悄扎根了,但是那会儿却佩服他佩服的五体投地,也许不单单是因为这货成绩不咋地却在几次筛选考试中留存了下来,上课睡觉时不时还和他班不良少年四处寻衅滋事却居然写得一手好字,作文里写得出“该得到的尚未得到,不该失去的却早已失去”。更大的原因可能是:就因为喜欢的姑娘和邻座一个长相清秀的男孩说说笑笑心生妒恨而找机会在下了晚自习纠集一伙将其狠揍了一顿,在小丫头身体不适的时候送了个热水袋。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那个姑娘我也喜欢,重点是我知道那姑娘不舒服不是因为拉肚子却在那会不明白为什么要用热水袋,重点是那会儿看着自己喜欢的姑娘只是每天看着她的兔尾巴似的马尾辫和湖绿色的短袖却从来不敢和她说一句话,重点是这货做了那个时候我想做的一切。

此类角色我想每个男孩的生命中都出现过,甚至不只一次、两次。这个人亦师亦友,称为老大、兄长都不为过,他们做着我们想做的事懂我们不懂,朦胧却渴望的事,他们就像燃烧着的火焰,靠近了就感觉自己也烧起来了。这就是秋水描述的孔建国,老流氓孔建国,当然,读完后你可能会觉得我过于美化这个角色了。



朱裳,毫无疑问本应该是分量最重的角色,但是却着墨不多,在我看来甚至可以说是轻描淡写,这一角色多是从别人形容或在对别人经历的描述中刻画而出的,开始我认为这是冯唐的高明之处,不直接却深入人心。后来反复琢磨,才隐约感觉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再牛逼的冯唐内心深处应该也有块柔软的不愿或者不敢去触碰的桃花源,任何精妙绝伦的描述和鬼斧神工的手法都不足以去叙述或者塑造。尤其在经历世事、受过冷暖、尝尽百态过后更是对人性中真、善、美的认知更愿意采取保留、死守、封存的态度,梦就应该是个梦任何过多的纠结和贪婪都会造成毁灭、破碎。思虑再三,决定不摘抄文中对朱裳的任何描写。


接下来,无论刘京伟,张国栋,桑保疆还是大车、二车等等,存在而丰满的围绕在了我的生命的那个阶段,而如何描述他们,我想朴树的歌词无比贴切: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

渐入中年,愈发感觉人生就是无数个圈,圈住了一些人另外一些人就挡在了圈外。时间越长,圈子越多,人来人往、进进出出,到最后很可能发现你能圈住的自己。满目山河空念远,在还能拥有的时候热烈拥抱你圈里的人吧。而对于生活,牛皮明明说“我们终于发现,精神、理想、自由、独立、小说、诗歌、文学、艺术,都抵不过一张抄来的、毫无创意、满是商业术语得PPT”

,我们则更要感谢《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能让我们暂时忘了工作,不去焦虑,回到我们心底最深处那片净土。

还记得你心底最初惦记得那个姑娘么-浅评《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来自某个午后得某个角落


某日看到路旁的一丛野花,心生感慨:大概终此一生也不能似你们这般绚烂,只愿往后余生可以如你们这样肆意绽放!

“也不知在黑暗中究竟沉睡了多久

也不知要有多难才能睁开双眼

我从远方赶来恰巧你们也在

痴迷流连人间我为她而狂野

我是这耀眼的瞬间

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

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

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

我在这里啊

就在这里啊

惊鸿一般短暂

像夏花一样绚烂

这是一个多美丽又遗憾的世界

我们就这样抱着笑着还流着泪”--《生如夏花》

可能根本谈不上什么书评甚至不算一篇合格的读后感。

感谢《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