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災170」五胡歷代第一名將的特點

五胡歷代的第一名將,用兵都各有特色。石勒佔一個“詭”字,狡詐如狐;冉閔佔一個“猛”字,霸道無雙;慕容恪佔一個“睿”字,大局觀驚人,常常看到戰場之外的東西;慕容垂佔一個“奇”字,變幻莫測,如行雲流水,隨形勢而變;劉裕佔一個“剛”字,永遠是以堂堂之陣,正面推進,一點陰謀詭計都不玩,你就是拿他毫無辦法。

而拓跋燾,則佔了一個“勇”字,這個人,擁有鐵石心腸一般的勇敢,好像從來不知道自己也會死一樣。如果不是他老打勝仗的話,他絕對會被歸入到粗魯不堪的莽夫之流。

這一次,在接到柔然六萬大軍蜂擁入寇的戰報後,拓跋燾沒有任何遲疑,他似乎連考慮的過程都省掉了,就直接帶著一支輕騎兵出發北上,親自前去迎戰柔然人,一路三天兩夜不眠不休的疾馳後,立即就投入了戰場。

史書並沒有記載他這支輕騎兵的人數,但一定不多,因為看到竟然釣到了北魏皇帝這樣的大魚後,驚喜的柔然軍隊全軍出去,把拓跋燾團團圍了起來。

這個包圍圈,竟然達到了五十多層!

能圍到這麼厚,可見雙方的軍力相差有多麼懸殊。而在人數比敵人差那麼多、而且己方全都是輕騎兵的情況下,拓跋燾居然也二話沒說就往前衝,實在不好評價他到底是勇敢還是莽撞了。

但在一同被圍的北魏士兵心中,自己的皇帝真是酷斃了。

在這個恐怖的包圍圈中,敵人的馬頭擠著自己的馬頭,鋪天蓋地的柔然人如同洶湧無邊的潮水,沒有人不怕。但北魏士兵只要一回頭,就能看到皇帝毫無波瀾的表情,彷彿並不是陷在敵人的包圍圈裡,而是騎馬出門踏了個青一樣。

一支絕境中的軍隊,只要將軍沒有慌,就永遠有翻盤的機會。在拓跋燾淡定的指揮下,北魏軍小部隊儘管如同怒濤中的小舟,時時岌岌可危,但一直沒有被傾覆,並最終等來了翻身的時機。

柔然軍隊的統帥,是大檀可汗的侄子於陟斤,這同樣是一個膽子包著胸腔的勇士,在看到久圍不下之後,他勇敢的擠到包圍圈前線,試圖親自觀察戰機。

可惜,跟拓跋燾相比,他有勇氣,但沒有那份好運。

因為捱得太近,北魏箭手看到了他。

很多時候,改變歷史走向的,往往就是一點絲毫不起眼的小事情、小東西,比如北魏箭手的這一支箭。

這一箭倒不如何出奇,出奇的是它的位置:在被射出之後,它扎進了於陟斤的腦子裡。

將為軍之魂,柔然的南征大軍中,這顆魂沒了。柔然可汗大檀此時也在軍中,但他顯然專注於擔任可汗這個職位,並沒有兼職研究一下統軍之道,而且非常缺乏拓跋燾那樣的鎮定,所以在侄子被射死之後,立刻就慌了神,居然下令撤圍而去,北歸大漠。

這是柔然人離解決世仇最近的一次,但這支準到離譜的箭毀了一切。在此後的歲月中,大檀必定無數次的為自己撤圍的命令而追悔莫及,因為他將眼睜睜的看著拓跋燾以恐怖的速度成長為戰場上的惡魔,將柔然人的生存空間一再壓縮。而這一切,都是對大檀當時不理智的跑路行為的報應。

雖然主帥身死,但大檀是最高首領,如果他不亂的話,以無比懸殊的兵力優勢,他就是堆也能堆死拓跋燾。

可惜,機會之所以珍貴,就在於它錯過了就不可後悔,而且還必須要承受錯過它所帶來的惡果。

惡果很快就來了。

此時的柔然,國力並不在北魏之下,大檀判斷兩國的戰爭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決出勝負的,他願意耐心的把戰爭打成持久戰,所以才會在佔盡上風的時候撤兵。但年輕的拓跋燾並不願意,熱血的少年,眼裡只有敵人,他並沒有考慮太過久遠的事情,只想一門心思的把敵人打倒。

成功的擋住了柔然人的南侵之後,拓跋燾並沒有對大檀撤兵的好意報以回應,比如見好就收,雙方享受幾年難得的和平之類的,他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又衝了上去。

在整頓了國內的軍隊之後,拓跋燾大舉征伐柔然,猛將精兵傾巢而出,直奔大漠。這一次,仍然是拓跋燾本人親任主帥。

大軍在漠南集結,再往北,就將踏入世仇柔然的境內,流乾柔然人的血,或者流乾自己的血。就在這時候,拓跋燾做了一件狠辣到極致的事情,這件事也顯示出了他和穩重的大檀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

他下令丟掉所有的輜重,只攜帶十五天的糧食,拔營北進。

這個命令斷掉了他自己的後路,要麼一路向北,殺光看到的每一個柔然人,搶奪他們的糧食,要麼死在大漠上。在這趟北伐中,他將只能一路打勝,只要敗上一場,甚至哪怕打成平局,他也只能餓死。

完全就是當年項羽破釜沉舟戰術的翻版。

有些人的勇氣,真的是從孃胎裡帶來的,拓跋燾還只有十幾歲,在此之前,他的戰場經驗只有險些被圍死的那一次,但他就是能對打仗充滿熱愛,對死亡無所畏懼,甚至毫不猶豫的把自己的命拿出來,賭一把自己的眼光。要知道,他此時的身份可是皇帝,能夠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任何東西,如果你有這樣的好命,你會捨得拿出來冒險嗎?

拓跋燾能捨,也能得。

他自己不要命,也推動得北魏士兵豁出了自己的命。柔然人原本跟拓跋鮮卑勢均力敵的打了很多年,但從來沒見過這麼瘋狂的北魏兵,在這群惡魔的瘋狂進攻下,柔然人徹底崩潰,所有部落要麼被屠殺殆盡,要麼倉皇北逃,整個大漠上再也看不到一個柔然部落。

初出茅廬的拓跋燾,一舉解決了這個纏鬥多年的大敵。柔然雖然沒有被徹底滅亡,但從此以後就失去了主動進攻的能力,只能等北魏什麼時候想起來了,過來痛打他們的時候勉強遮擋一下。

不過,拓跋燾並沒有趕盡殺絕,趁機滅絕柔然部落,而是就此收兵回國,此後柔然人得以享受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

原因當然並不是拓跋燾心腸好,而是西北邊有一個人過世了,這個人的死,迅速吸引走了拓跋燾全部的注意力,他現在已經顧不上柔然人了。

赫連勃勃死了。

這是一個極其殘暴、也極其強大的人,胡夏地處偏僻的西北,而且國境方圓不過千里,之所以能讓劉宋、北魏都忌憚不已,唯一的原因,就是赫連勃勃本人的戰鬥力。

現在,這個人死了,原本渾身是刺的胡夏,馬上就失去了最大的倚仗,變成了一塊美味可口的肥肉,拓跋燾看在眼裡,饞涎欲滴。柔然人擁有廣袤的草原,往草原上一鑽,幾百裡連人影都看不到一個,打敗他們難度不大,但想滅絕他們,難度提升的就不只一個數量級了。

當然,這塊肉也不是人人都能吃得下的,新皇赫連昌登位之後,胡夏甚至還開始了開疆拓土,趁西秦和北涼兩個小國互相征伐之際,出兵吞下了西秦不少地盤和人口,一派興盛景象。不管怎麼看,這仍然是一個不好惹的對象,誰想對它齜牙,就得做好被它把牙拔下來的準備。

所以,在宣佈決定徵夏之後,拓跋燾立即就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這種阻力,遠勝過他此前遇到的任何一次。

「五胡災170」五胡歷代第一名將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