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藝術是一個主觀的領域,而電影這種帶有情感導向性的藝術門類更是如此,但最近如果說哪部電影獲得一致好評的,那也就是奉俊昊的《寄生蟲》了。而在第72屆的戛納電影節上,奉俊昊的《寄生蟲》以九位評審全票通過的成績拿下了韓國電影史上的第一個金棕櫚大獎。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寄生蟲》至今已經引進到了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韓國本土的觀影人次早已突破千萬,另外在豆瓣、IMDB上都拿下了極高的分數。不誇張地說,這應該是戛納電影節近年來最火的一部金棕櫚電影。如果究其原因,則是它完全沒有藝術片的枯燥和沉悶,它的故事講得太精彩,它的主題和隱喻也都很直白。熟悉奉俊昊導演的人都知道,他的電影會耐心地先將情感節奏充實起來,然後故事會像早期的蝴蝶翅膀輕輕拍打變成後來的龍捲風。而在《寄生蟲》裡,奉俊昊將這些特點磨練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極端。他讓故事情節不斷分化、變化,這就如電影名稱“寄生蟲”一般,乍一看,它和寄主體內的生物並沒有什麼不同,但是它一直在生長,每次變形都會變得更加致命。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劇情簡介

《寄生蟲》的故事很簡單:一個住在地下室,貧窮的四口家庭,某一天偶然得到了親近上流家庭(也是一家四口)的機會。於是貧窮家庭使用騙術與詐術,將原本上流家庭家中的家教老師、司機、管家一一取代或剷除。於是,考不上大學的兒子女兒化身為從外國留學回來的老師、失業的爸爸搖身一變成為充滿經驗的司機、每天在家洗衣服的媽媽轉化成頂級物業管理的資深管家。貧窮的一家四口進入了上流家庭的生活,在欺騙的過程中,彷彿真的成為了他們想像中的那個身份。直到,他們某一天在上流家庭諾大的房子地下室中,發現了另一個家庭……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片中一個最明顯的主題就是貧富懸殊、階層固化,其實關於這種階層固化的主題,奉俊昊導演之前也拍過很多。2013年的《雪國列車》同樣是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但《寄生蟲》更動人的地方其實就在於,它並不是只停留在對階層固化的簡單批判上,電影中其實沒有絕對地批判任何人。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這部片模糊了道德的疆界,除去了好人與壞人的標籤,顯出我們不過都是一群寄居世上,圖求生存的螻蟻。老金一家有放保姆進來時的單純無私,也有對付樸先生一家的精明與算計。保姆在拍下老金一家的照片後,立馬變成了尖酸刻薄的嘴臉,但她在臨死之際卻說金嫂其實是個好人。樸太太看上去人畜無害單純善良,但她第一次付給基宇工資時卻也故意抽出了幾張。片中沒有絕對地好人或者壞人,看起來再惡毒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表面再單純的人也有精明的時候。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反思與批判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電影並不是簡單的站在富人的角度批判窮人,也不是單純的站在窮人的角度批判富人,它想要呈現的是一種更接近現實的狀態。首先我們要承認人都是複雜的,只有善惡交織,才會讓我們有血有肉。其次是在窮與富之間存在著無法逾越的禁區,它不可辯駁也無法調和,儘管老金一家利用偽裝和計謀都進入了別墅,可要想在裡面做到從容和自然,那可能是他們一生跋涉也無法到達的彼岸。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在那次雨後的清晨,樸太太在別墅醒來只是覺得陽光正好、空氣清新,而基婷在一片狼藉的體育館裡卻找不到一件自己可以穿的衣服,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她們卻好像活在了兩個人間。但樸太太並沒有做錯什麼,基婷更沒有錯,那至於誰錯了,其實直到電影結束,導演都沒有給出那個真正的反派,我們只看到了窮人與富人之間的互相糾纏與戕害,卻不知道滿腔憤怒該向誰宣洩,這才是階層固化最讓人絕望的地方。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另外,除了展現貧富懸殊、階層固化,電影最核心的主題其實是關於人的尊嚴。老金在最後一刻為什麼殺人,之前他們一家人在地下室拆披薩盒也能自得其樂,可在全家都找到工作之後,他卻將利刃捅向了他的僱主。當然,他的兒子被砸傷,女兒倒在血泊中奄奄一息,這些都是誘因,但真正讓他拿起刀的,是樸先生那個捂鼻子的動作。其實和老金一樣,人活一世,我們都有著比吃飽穿暖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之為人的尊嚴。其實人是一種充滿韌性的動物,不然我們不足以面對數十年生活的磨難。我們的尊嚴可以一時彎曲,也可以在迂迴中尋找,但是不能攔腰斬斷,可是在樸先生捂鼻子的那一刻,老金的尊嚴被攔腰斬斷了。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電影總結

所以《寄生蟲》最深層的議題其實還是關於生命,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他的上限和下限,我們的終極目的是追求生命的意義,那些自由與遠方、成功與價值都是我們追求的意義,它們也就是生命的上限。

其實關於追求生命上限的電影有很多,比如《荒野生存》追求的是絕對的自由,而《阿甘正傳》追求的是普世的成功。這些電影都是在探討我們人類之所以存在的意義,但這些所謂的意義,都是人類在解決了溫飽之後還有餘力去消費的奢侈品,對於那些如蛆蟲一般活著的窮人來說,他們可望而不可即,也根本無力去關心,《寄生蟲》講得就是像老金一家這樣的窮人們,所以它要探討的並不是生命的上限,而是生命的下限,它如同空氣與水一樣維繫我們生命的最低需求,讓我們充滿希望的活在人世間,它就是人的尊嚴。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寄生蟲》:一部“窮即原罪”的荒誕現實主義電影

好的電影,除了是一部藝術作品之外,更重要的也許是它所蘊含的普世價值,能給觀眾帶來的啟迪併發人深思。一部電影在敘事上,要處理的連貫平滑;而在情感聯繫上,它所能調動起觀眾的同理心,表達出的共情能力則為人看重。作為觀眾的我們,很高興,也很榮幸在電影商業化高度發達的今天,還能遇到《寄生蟲》這樣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