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玩兒的東西也要買最好的?


為什麼孩子玩兒的東西也要買最好的?

中國有句古話,叫三歲定終身。

有人說,這是針對大腦發育的,孩子出生時腦重約為成人的60%、2歲約為75%、3歲接近成人腦重,再往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

有人說,這是針對性格品行的,三歲之內孩子的大多數行為習慣都已形成,如果一開始就不斷矯正,就不需要後期反覆地跟一個個偏差糾纏,後續的教育也就會越走越順。

在我看來,這句話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針對世界觀、消費觀的。見過好的,才知該往何方!這是我在活過30多年後最重要的一點心得。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直到高三才第一次走進一個四五線的小城市,滿眼的新鮮讓我知道了原來世界還可以是這個樣子。此前電視中看過很多,但完全沒有一次置身其中的衝擊來得更加猛烈和刺激。

等到上大學後,來到了直轄市,身邊的同學一個個的都拿著筆記本電腦,操作純熟地各自忙碌,此時的我,卻尚未摸過一次鍵盤。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把自己囚禁在學校裡,甚至連學校旁邊的小市場都很久才去一次。沒見過的東西太多了,內心充滿恐懼。甚至連吃麥當勞這麼日常到不能再日常的事情,人生第一次,也是女朋友帶我嘗試的。

大學畢業時,有人說,我是班級內變化最大的孩子。自那以後,我給自己的生活定下了新的方向。努力與世界接軌,絕不再做人群裡最無知的那個人。諾基亞火的時候,我買諾基亞。蘋果火的時候,我買iPhone、Macbook、iPad。特斯拉剛出來的時候,我買特斯拉。

我會在能力範圍內,買自己能買到的最好的東西。這樣做,為自己,也為孩子。

中國還有句古話,叫窮養兒子富養女。這句話在我理解應該是錯的,不管兒子還是女兒都應該富養。因為只有見過好的,才會想要好的,才會想成為好的。不管是買東西,還是做事做人。

負責任的父母,並不只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買很多的繪本、報很多的輔導班就夠的。父母還需要帶孩子認識很多專家、泰斗、英雄、模範,帶他們近身體驗什麼叫“優秀的人”。更需要帶他們走遍名勝古蹟、時尚地標,帶他們近身體驗什麼叫歷史厚重與潮流風向。更更需要為他們購買各領域內最頂尖的品牌產品,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好東西,徹底消滅“將就”於萌芽。而這些所有的事情,都要從孩子開始有獨立思想和記憶的時候悉心培養。

前幾天和網友聊天,她跟我說孩子要買一輛自行車,問我是買表演車好還是買小飛熊好。我的回答是,孩子都這麼大了,應該有自己的喜好了,買個他喜歡的吧。這是我的真實想法,因為我的孩子,還不會說話時就開始用手指來指去買東西了。

現在給孩子買東西,我們都是先選出幾個或十幾個,然後一個個給她看,最終買一個她喜歡的。這樣做,既可以保證產品的基本品質,又可以鍛鍊孩子的做主能力。

所以呢,我說的給孩子買最好的東西,並不是指做父母的粗暴包攬,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暢遊於優質產品間,並帶走他最喜歡的那一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