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一組定西的老照片讓人看了淚流滿面

震撼,一組定西的老照片讓人看了淚流滿面
震撼,一組定西的老照片讓人看了淚流滿面
震撼,一組定西的老照片讓人看了淚流滿面
震撼,一組定西的老照片讓人看了淚流滿面

上世紀70年代,因為一組照片,將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定西這片苦瘠的大地。

這是一組令人震撼的照片,在歷次對外展覽中,時刻喚醒人們對貧困的記憶。

如今,這組照片已製作成展板,在中國•定西扶貧開發紀念館永久展出。

“據說周總理看了之後非常難過,隨即派出工作組赴定西開展救濟。一直到1982年,國家對定西的救濟才改為扶貧,由此拉開了“三西”扶貧的歷史序幕。”面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者,講解員總會這樣介紹這組照片。

照片記錄了上世紀70年代定西農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悲苦生活。其中有一張照片目不忍視,在天寒地凍的荒野,姐妹三人光著腳丫站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年齡最大的一個穿著一件明顯不合身的破爛棉襖,年齡稍小一點的穿著滿是補丁的單薄衣裳,年齡最小的一個連一條遮羞蔽體的褲子都沒有,細瘦的雙腿勉強支撐起羸弱的身體。

這組照片由誰拍攝?什麼時候拍攝?拍攝於哪兒?照片中的女孩是什麼人?如今生活過得怎麼樣?

時隔40年後的今天,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殊非易事。

經過走訪,最後得知照片由定西市委黨校退休幹部史作法老人所拍,至今仍保留著原片。這是一組跟蹤拍攝的系列黑白照片,共有12張,每張如同郵票大小,畫面卻非常清晰。

今年88歲的史作法老人,年輕時愛好攝影。據老人家回憶,這些照片拍攝於上世紀70年代初期。改革開放以前,定西縣(現安定區)農村生活十分困難,群眾普遍缺衣少食。縣委領導讓他拍一些反映生活困難的照片,從夏天到冬天,他多次深入農村,看到有些農戶窮得連鍋都揭不開,人們衣衫襤褸,腳無鞋襪。

“入伏天,身穿破爛棉襖換不了季。到冬來,凍裂兩手雙足血淋淋。”史作法老人用顫抖的手指著一張照片說,這是石泉鄉中寺村水泉社劉*一家改革開放前真實生活的寫照。

“你看這張照片,這個女娃娃八九歲了,大冬天光著腳,連條褲子也沒有,生活真正困難。”史作法老人說,當時這些照片拍了以後被逐級送到中央,並引起國家對定西貧困狀況的重視。

幾經努力,當尋訪到照片中劉*的大女兒劉*梅時,她已年過半百,父母也去世多年,三個妹妹各奔東西。

看著四十多年前照片中熟悉的場景,劉*梅陷入極度痛苦之中。她雙手捧起照片,坐在窗戶邊的亮光處,一張一張地仔細端詳。

震撼,一組定西的老照片讓人看了淚流滿面

“這是以前你們的家嗎?”

“就是,這是我媽,一輩子就這樣窮死了。”隨著身體一陣輕微顫抖,淚水抑制不住地順著劉*梅的眼角流下來,擦拭了幾次眼淚,平復了心情,回憶起小時候過的苦日子,她幾度哽咽。

“看這照片,那時候阿門活過來的是?”她反覆唸叨這句話。劉*梅在姊妹四個中排行老大,小時候經常帶著兩個妹妹去屲裡拾柴,兩個人拾一個人往家裡送,這樣往返多次才能讓媽媽燒熟一鍋麵湯湯。在劉玉梅的記憶中,飢餓和缺柴燒是最刻骨銘心的,一年當中大多數時候靠洋芋、菜湯充飢,只有大年三十的晚上才能吃上一頓白麵飯。

“現在不要說大年三十,就是平常日子肉也沒斷過,看現在過的日子和照片上那個年代根本沒法比。”劉*梅的丈夫郭*山說。改革開放以前,郭*山就隨公社的建築隊走南闖北,雖然掙的錢大部分交給生產隊頂工分了,但還是見了一些世面,算得上村裡的一個能人。

1980年,郭*山和劉*梅結婚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拂到定西這塊貧瘠的土地。據郭*山回憶,1978年的時候有的地方就已經開始實行“包產到戶”,一直到1980年下半年他們村才開始由生產隊改為生產小組,直到1984年人民公社解散才徹底告別大鍋飯,每家每戶都分到土地和生產資料開始搞單幹。這期間,他還是在村裡的建築隊當小工,等著匠人(大工)抽菸休息時,趕緊拿起泥刀學著砌牆,就這樣慢慢掌握了一技之長,很快當上大工,到後來自己也能承攬上一些小工程。

1991年,劉*梅家蓋起了一座土木結構的四合院,正房外牆上貼的彩色瓷磚在當時顯得非常時髦和洋氣,引得村裡人十分羨慕。

2001年,夫妻倆花兩萬元在院門前又蓋起了一排磚混平房,全封閉陽臺,瓷磚地板,枝形吊燈,新式傢俱,一應俱全的電器都彰顯著裝修的豪華和生活的富足。

震撼,一組定西的老照片讓人看了淚流滿面

40年來,從昔日食不果腹到今天衣食無憂,劉*梅一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定西市脫貧攻堅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40年來,定西人民在極為惡劣的環境中同貧困作鬥爭,一場歷時彌久的扶貧攻堅戰,讓生長於斯的人們正在告別苦瘠,迎來新生。(轉自《定西日報》,有刪節,主人公隱去真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